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多元化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方面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化學实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李巧云(1961-),女,江苏徐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校级教研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ITJGN20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115-02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目前在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与安全工程六个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使本课程成为化学学科建设的支撑点,更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推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以本课程组为主体,依托一级学科(化学)组建成的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实现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会贯通。本课程组教学团队具有学历和职称层次高、结构合理、教学成熟、发展后劲足的特点。课程组通过引进优秀博士生,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做博士后、高访进修,拓宽学术视野,优化了团队结构;通过组织参加教学改革,将教学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锻炼了教学团队;通过协作申报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了不同研究背景者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以高水平教师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并重,业务精湛、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2008年“基础化学教学团队”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9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二、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
  以我校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优化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近五年学校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推动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基础化学实验提供优良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该中心对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经过不断地充实,课程结构日趋完善,现设有基础实验、课内提高、课外实践和全校公选模块。实验项目类型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形成了“多模块、多层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2009年我校化学基础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推进多元化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
  开放实验教学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施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教育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尝试进行了多元化的开放实验教学,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依托我校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及校企合作等平台,构建了多个开放实验室,推进了多元化的开放实验模式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实验场所。一是面向个体的“补缺”型基础型开放实验,给基础差的学生提供一个勤以补拙的机会。二是面向全体的综合型开放实验。三是面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型开放实验。四是以大学生创新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创业计划竞赛等为载体的科技型开放实验。倡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选出实验课题,经查阅文献,自拟实验方案,利用周末、教学实践周和寒暑假,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五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培训型开放。多元化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形成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机制,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场地与精密、大型设备使用的开放,创建了融研究性实践、科技训练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产生了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其中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10项,获省级竞赛奖10余项。指导学生参与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源期刊4篇;近三年考取国家认可的高级化工工程师、分析检验工和合成材料测试师达两百多人次。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
  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推进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一是注重开设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型的实验课题,如黄酒成分分析、从菠菜中提取天然色素、肥皂的制备和性能测试、固体酒精的精制与应用、日用洗涤用品的复配与应用、从茶叶提取咖啡因等。这样的实验课题,学生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 二是注重开发研究设计型的实验课题,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发动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发适合的研究设计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有的课题作为综合型的开放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提前通知学生,学生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查阅参考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前收齐学生的方案,教师批阅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讨论,最后让学生独立实验,撰写小论文。有的课题作为学生科技创新或毕业论文的课题。三是注重现代测试技术的引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省内外精品课程及兄弟院校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购买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枯燥、抽象的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果。另外设有专门的仿真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建成了化学基础实验示范中心网站,自主开发了开放实验的选课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获得各级教学奖17项,其中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四是注重课内外指导有机结合。几年来我们在有效提高课内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投入大量的精力结合课程建设坚持课外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显著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五、推进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的特点,编写特色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出版了《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部分)》教材一部,从2007年起作为我校学生实验教材,并被苏州科技学院、淮海工学院等高校选为实验教材,受到师生好评。目前学校立项的资助出版的实验教材1部,并自编《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现代生活化学》等实验讲义4部。
  多年来,我们积极学习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经验,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显著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使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林敏,阮永红,周金梅,张洪奎.“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23-25.
  [2]周晓媛,侯清麟,刘跃军,何新快.创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8-91.
  [3]姜广峰,付志峰,郭广生.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39-41.
  [4]胡拥军,雷存喜,龙立平,曹忠良.地方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81-83.
  [5]毅谦,等.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1):34-36.
  [6]叶汉侠,夏静芬,林建原,唐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3 -75.
  [7]周立亚,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48 -149.
  [8]杨秀平.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2):85-87.
  [9]庄京,彭卿,王训.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观念[J].大学化学,2010,(1):13-15.
  [10]林金华.在基础化学实验(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41-143.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信号处理课程群;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简介:周小微(1971-),女,浙江永嘉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
期刊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为例,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施措施、初步成果等考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考研  作者简介:谢果(1979-),男,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吴敏芝(1979-),女,广东中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期刊
摘要: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作为出发点,阐述了开设“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专业导论课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导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广东汕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
期刊
摘要:专业与产学研建设是高职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三步法”,经历访谈、总结、制定方案三个步骤可得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做出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专业与产学研布局;三步法;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邓子云(1979-),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谢英
期刊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较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时,通过加入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介绍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几种趣味教学法,事实表明适当地进行趣味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康伟(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石油大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电类专业为例,探讨了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基于电类专业涉及的多种工具软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面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以分析、仿真和开发类课题资源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建构主义;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熠(1970-),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出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眼于民办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改革,主要阐述了如何按照模块化的结构组织优化教材内容、如何借助于仿真软件阐述抽象的理论以降低课程难度等问题。把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比较具体详尽地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构建思路。  
期刊
摘要: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育体系,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积累后,让学生进行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變,在此基础上,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周学君(196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
期刊
摘要:根据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总结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提出了一套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针对性强,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满足了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培
期刊
摘要:“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根据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钢结构”课程设计的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钢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CDIO;钢结构;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