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较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时,通过加入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介绍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几种趣味教学法,事实表明适当地进行趣味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康伟(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王艳松(1965-),女,山东蓬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东营 25706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102-02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电气)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自动化控制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因该专业知识内容涉及范围广,理论较深,该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时候,普遍反映理论课内容枯燥,所学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
  从学生方面分析,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该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高,文化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较高。但是从课程知识方面分析,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对理论要求较深,学生学习掌握难度较大;相关的就业领域如电力系统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因而限制对学生实习的开放等,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面临课时的压缩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的负担普遍加重,在此情况下,很难提升学习的兴趣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课过程中尝试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引导,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二、趣味教学在专业课授课中的应用
  1.联系实际,不做书呆子
  经常有人把那些只知道背课本,掌握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学生称为“书呆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无止境》一文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使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在对付全球问题方面的差距。”未来的社会不需要盲目地崇尚权威、迷信书本、循规蹈矩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的创造力的开发,潜能的发挥,其前提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1]
  笔者曾经认为电气的学生经历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伴随他们大学四年的实验课程之后,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增强。但是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却发现部分学生对电气专业知识的领悟,远远低于教师的估计。例如,笔者曾经遇到有个学生提问:“老师,母线上有电流么?”反问她为什么没有电流呢?她说:“不是说母线上是等电势点么?”笔者哑然——其思路果然独特!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问其他学生,才发现有很多人想法和该学生是一样的。于是笔者给大家解答了实际情况,之后又加了一个问题:“我站在母线下,伸出食指拇指,指尖间距1厘米,压在母线上,我会受伤么?”马上有学生举手喊:“不会,因为1厘米这样的距离,跨步电压太小了!”很快他的发言被笑声所淹没。然后这个学生忽然想起来,又大声说:“会的会的,老师会成为单相接地的电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上课时,特地细讲一些能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点。例如,讲授电力系统正常、不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时,从网上寻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如为捉老鼠在配电箱里造成两相短路的猫,刮风后倒线造成单相接地的树,为了吃鸟蛋造成油田配电网两相短路的蛇等;讲到继电保护的配合关系时,用图片动画解释保护的相继动作,等等。学生兴趣提高了,下课来找老师讨论问题的人也多了。曾有学生课下讨论电动机“备自投”的启动时间和电动机“群起”状况对过电流保护整定值的影响。笔者深感欣慰,因为这表明,这些学生已经开始将知识与油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是学生“兴趣”和“自信”的表现。
  2.注重效果,及时沟通
  一般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见解,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在非正常情祝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本该自己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却不愿发表意见,从而保留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沉默现象”。有资料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本应更容易产生各种意见和表达行为,但在现实中学生沉默现象却常常伴随而生,根源在于仍然没有摆脱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2]学生沉默现象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有很多文献是关于“学生沉默现象”研究的,但是改变这种现象并非易事。[3]因而笔者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现在大学电气学生的专业课程普遍都增设了“柔性电力技术”课程,但是有很多学生只是死记课本,不能学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没有在课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思考。例如,在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后,有一名学生在参观完某风电场后,在实习报告中写道:“师傅说,每个风车1500瓦,两个风车就可以解决石油大学的供电问题。我想,将来风电发展了,完全可以取代胜利电厂作为主要的供电电源。”后来笔者找到这个学生,与之沟通,发现他确实是在实习过程中很认真地记笔记,但是记错了三处地方:一是1.5MW误记成1.5kW,二是忽略了师傅讲的是照明等日常用电,三是忽略了风电“无风就无电”的特殊性。当被问及是否思考过笔记的内容,比如平时一台电脑最高功率能到100W,两个1500W的电源如何足够一所大学的用电?该学生说:“想过的,但是想不通,就不敢想了,也不敢问师傅……”可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为他们解惑是多么重要。
  在后续课程中,针对以上学生“不敢想”和“不会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调整。笔者尽可能地与学生沟通,询问他们心中的困惑。例如在教并网发电的课程时,事先与讲授“电力电子技术”的老师沟通,针对该课程曾经学过的整流器四象限运行和负阻特性,做了相关的仿真和实验(波形如图1所示)。当学生看到与平时完全不一的电压电流反相波形时,不顾课堂秩序,都惊讶地叫了起来,并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学生反映喜欢这样的课,“學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
  3.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学以致用,是指实践教学取得的实际效果。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这些特点都要求加强对工程类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教育部有类似的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当前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术性与实践性相背离;培养合格人才与培养适合发展人才目标的错位,学校教育侧重于培养符合教育大纲的合格生。当前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现在高等学校普遍受“专业本位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的影响,在对工科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缺陷,尤其在针对工程类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模式上的研究还不多;[5]相应地,学生重知识点的记忆,轻获取知识的过程;重笔试考试成绩,轻社会实践锻炼;重书本知识,轻素质培养。因此学生创造力培养受到限制,学生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被无形浪费。[6]
  一位电力公司的带头人谈及电气专业学生时,曾很婉转地提过一些意见,除了“不能联系实际”等常见的问题外,还有一点就是不会使用数据库等常用工具。这令笔者意外,因为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从未重视过此类应用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注意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尽量减少抄袭现象,增添了很多独特的内容。例如:在进行电力工程课程设计时,鼓励学生用Excel计算短路电流;进行继电保护的授课时,要求每位学生用Viso画任意一幅继电器的原理图。该要求提出后学生反对意见呼声较高。于是改让他们每人用Viso画一幅喜羊羊。当喜羊羊完成后,学生Viso绘图技巧得到了提高,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用Viso完成复杂的继电器结构的绘图。相应图片如图2所示。
  三、结语
  以上是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趣味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和探讨。因为课程中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辅助投影、幻灯、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利用这些工具极强的视听优势,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基本原理形象化,从而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通过趣味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迪慧.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辽宁财专学报,2003,(3):55-57.
  [2]刘梅华,张新泽.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及思想沟通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202-203.
  [3]程淑华.高效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攻克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94-96.
  [4]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毛新.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36-40.
  [6]张艳馥.工程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15-11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集成电路工艺”是微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琦(1976-),男,内蒙古包头人,桂林电子科
期刊
摘要: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设定了建设目标,设计了资源库模块化结构,提出了建设思路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电力技术;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作者简介:王晓文(1966-),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工程学院,教授;吴志宏(1964-),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副教授。(辽宁沈阳  110136)  
期刊
摘要:对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种项目模块化教学的探讨实践;采用工种目标教学模式;课程结构采用三段式纵向模块;课程类型采用课程模块化。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种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模块;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张建文(1953-),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水电交通工程系,副教授;张先华(1966-),男,湖北黄冈人,黄冈水利电力
期刊
摘要:本教学团队以“科研促教学,改革促发展”的建设方针,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改革为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为纽带,学科、科研课题为支撑,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断改善和优化”的思路进行建设,取得了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为标志的一系列高水平建设成果,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带头、老中青搭配、专业职称和知
期刊
摘要: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采用问题驱动教学、实用案例教学及工程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其专业技能,增强其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将其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数据库工程人才。  关键词:CDIO;问题驱动;实用案例;工程项目;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赵娅(19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周继泉(1968-),男,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99-01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非数
期刊
摘要: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信号处理课程群;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简介:周小微(1971-),女,浙江永嘉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
期刊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为例,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施措施、初步成果等考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考研  作者简介:谢果(1979-),男,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吴敏芝(1979-),女,广东中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期刊
摘要: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作为出发点,阐述了开设“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专业导论课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导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广东汕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
期刊
摘要:专业与产学研建设是高职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三步法”,经历访谈、总结、制定方案三个步骤可得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做出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专业与产学研布局;三步法;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邓子云(1979-),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谢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