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是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基础环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体现了基地建设的使命,中国经济学教学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五大教学体系”建设,全面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五大教学体系
一、强化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1 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体现了基地建设的使命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国家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从全国范围内具有配套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博士点的重点高校中择优批准设立,旨在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形势的需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国家建立基地时赋予基地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从基地的这一使命出发,在基地建设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
2 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中国几代经济学人的理想。我国已故经济学家王亚南1940年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学”这个术语,并根据这一思想写出了《中国经济原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相关讨论以来的有关文献看,赞成建立“中国经济学”的观点都主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进行基本理论的创新,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而要建立中国经济学流派就需要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人才,可见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3 中国经济学教学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
从经济学教学来看,经过新中国60年经济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学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规范化,设立了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但我国经济学教学中仍存在问题,一是专业分得过细,急于培养能就业的有用之材,忽视综合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创新;二是忽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学生缺乏较深厚的素养和全面综合素质;三是经济学教学的细节化,把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使学生在总体上难以把握。目前中国经济学教育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从这一任务出发,解决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4 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四个层次(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类、经济史学、方法类)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主干课程处在基础性地位,为其他各层次的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基本工具、基本方法。因此,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5 基地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基地是培养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的,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地人才的培养要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写作、口头表达、自学、研究、分析、综合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达到理论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二、加强“五大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育的示范班,基地建立10年来,我们在基地教学中始终强调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加强“五大体系”建设。
1 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我们按照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新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方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强调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本原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知识、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上提出了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在基地班具体实践这一模式,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统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研究型的特点,从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实践4个环节上建立了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4+”课程体系(图1):
在“4+”课程体系的框架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基础理论课体系。基础理论课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延伸性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辅助性课程“《资本论》选读”、“经济学名著选读”、“影响世界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等。
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是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西北大学经济学教育始终坚持基础理论课教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9年以来,我们陆续获得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三门国家精品课程。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基地班开设了原著课程“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原著选读”;在思想史方面开设了“经济学说史”、“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围绕基础理论课建设,为了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的成长,我们在基地班开设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并对各门核心课程从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试题库各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二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2008年“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教学团队”建设成为校级教学团队。
2 教材体系建设
基地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强化基本技能。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加强对基地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教育,在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教材体系建设。多年来我们围绕基础理论课教学出版了系列教材。
基础理论课教材主要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现代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9)、《宏观经济学》(科学出版 社,2009)。基础理论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为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提供了前提基础。
辅助性教材是围绕基础理论课教学,鼓励教师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提升教学深度与教学水平。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出版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梳理新中国经济学发展历程,出版了新中国经济学史的教材《新中国经济学6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延伸型教材是基础理论课教学中涉及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如《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经济学说史》、《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待出版)。
3 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为了配合基地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多年来我们与基础理论课相结合,建立了“三大论坛——三个写作——三大社会实践——一个读书笔记”的第二课堂体系。
第一,设立三大论坛,为基地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平台。学院从2004年开始,设立了以基地班学生为主体,面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双周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由知名教授、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讲授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每周两次,迄今为止已坚持5年,举办82次,结集出版书5本。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基础上,我校建立了经管论坛和新年论坛:经管论坛面向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开设,是学院师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的平台,着力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新年论坛每年召开一次,由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一年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理念教育,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理论水平。
第二,加强基础理论课的三个论文写作与一个读书笔记。在基地班加强三个论文的写作(二、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每一个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通过三个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规范。此外“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影响世界的20为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等课程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细读。
第三,围绕基础理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四大社会实践。基地班的社会实践分为:基地班的社会实践、寒暑假有组织的实践、部分课程实践以及毕业实习。我们多年坚持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不但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而且在高新区、宝鸡、杨凌等地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可以把有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自愿性分散性的社会调查相结合,加大社会实践环节。
4 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在基地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基地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导师,基地学生和经济学班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第二,实行结构分数制度。改革基础理论课考试方法,采用综合考核,全面考察学习效果,课程的评价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满分为100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占20%,其中考试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还包括学生预习情况、课堂提问、演讲、提出不同见解的情况。第三,建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技术保障制度。改革基础理论课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基础课程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已经上网,授课录像也已上网开放。教学资源上网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达到释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5 引导体系建设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多年的基地建设中,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引导体系。引导体系包括:第一,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引导。在基地班选拔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实施“本科一硕士一博士”的贯通培养。基地班每年招收30名学生,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四年的基础理论和初步研究方法的培养,在毕业之际通过严格的考核,遴选近2/3的人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加大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研究层次,通过严格的考核,遴选近1/3的人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培养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苗子;第二,学术资助引导。对基地班学生的学术活动给予全额资助,基地班学生的社会调查,院里给予全额资助,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凡是论文被中国经济学年会、政治经济学年会选中的基地学生,参加会议的费用院里给予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第三,奖励引导。对优秀学年论文、优秀论文和优秀调查报告,院里通过企业赞助建立了“伟志”奖学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五大教学体系
一、强化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1 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体现了基地建设的使命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国家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从全国范围内具有配套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博士点的重点高校中择优批准设立,旨在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形势的需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国家建立基地时赋予基地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从基地的这一使命出发,在基地建设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
2 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中国几代经济学人的理想。我国已故经济学家王亚南1940年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学”这个术语,并根据这一思想写出了《中国经济原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相关讨论以来的有关文献看,赞成建立“中国经济学”的观点都主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进行基本理论的创新,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而要建立中国经济学流派就需要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人才,可见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3 中国经济学教学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
从经济学教学来看,经过新中国60年经济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学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规范化,设立了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但我国经济学教学中仍存在问题,一是专业分得过细,急于培养能就业的有用之材,忽视综合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创新;二是忽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学生缺乏较深厚的素养和全面综合素质;三是经济学教学的细节化,把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使学生在总体上难以把握。目前中国经济学教育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从这一任务出发,解决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4 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四个层次(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类、经济史学、方法类)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主干课程处在基础性地位,为其他各层次的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基本工具、基本方法。因此,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5 基地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基地是培养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的,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地人才的培养要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写作、口头表达、自学、研究、分析、综合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达到理论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
二、加强“五大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育的示范班,基地建立10年来,我们在基地教学中始终强调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加强“五大体系”建设。
1 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我们按照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新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方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强调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本原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知识、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上提出了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在基地班具体实践这一模式,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统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研究型的特点,从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实践4个环节上建立了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4+”课程体系(图1):
在“4+”课程体系的框架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基础理论课体系。基础理论课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延伸性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辅助性课程“《资本论》选读”、“经济学名著选读”、“影响世界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等。
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是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西北大学经济学教育始终坚持基础理论课教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9年以来,我们陆续获得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三门国家精品课程。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基地班开设了原著课程“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原著选读”;在思想史方面开设了“经济学说史”、“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围绕基础理论课建设,为了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的成长,我们在基地班开设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并对各门核心课程从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试题库各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二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2008年“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教学团队”建设成为校级教学团队。
2 教材体系建设
基地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强化基本技能。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加强对基地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教育,在基础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教材体系建设。多年来我们围绕基础理论课教学出版了系列教材。
基础理论课教材主要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现代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9)、《宏观经济学》(科学出版 社,2009)。基础理论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为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提供了前提基础。
辅助性教材是围绕基础理论课教学,鼓励教师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提升教学深度与教学水平。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出版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梳理新中国经济学发展历程,出版了新中国经济学史的教材《新中国经济学6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延伸型教材是基础理论课教学中涉及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如《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经济学说史》、《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待出版)。
3 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为了配合基地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多年来我们与基础理论课相结合,建立了“三大论坛——三个写作——三大社会实践——一个读书笔记”的第二课堂体系。
第一,设立三大论坛,为基地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平台。学院从2004年开始,设立了以基地班学生为主体,面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双周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由知名教授、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讲授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每周两次,迄今为止已坚持5年,举办82次,结集出版书5本。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基础上,我校建立了经管论坛和新年论坛:经管论坛面向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开设,是学院师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的平台,着力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新年论坛每年召开一次,由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一年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理念教育,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理论水平。
第二,加强基础理论课的三个论文写作与一个读书笔记。在基地班加强三个论文的写作(二、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每一个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通过三个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规范。此外“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影响世界的20为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等课程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细读。
第三,围绕基础理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四大社会实践。基地班的社会实践分为:基地班的社会实践、寒暑假有组织的实践、部分课程实践以及毕业实习。我们多年坚持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不但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而且在高新区、宝鸡、杨凌等地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可以把有组织的社会调查和自愿性分散性的社会调查相结合,加大社会实践环节。
4 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在基地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基地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导师,基地学生和经济学班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第二,实行结构分数制度。改革基础理论课考试方法,采用综合考核,全面考察学习效果,课程的评价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满分为100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占20%,其中考试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还包括学生预习情况、课堂提问、演讲、提出不同见解的情况。第三,建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技术保障制度。改革基础理论课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基础课程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已经上网,授课录像也已上网开放。教学资源上网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达到释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5 引导体系建设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多年的基地建设中,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引导体系。引导体系包括:第一,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引导。在基地班选拔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实施“本科一硕士一博士”的贯通培养。基地班每年招收30名学生,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四年的基础理论和初步研究方法的培养,在毕业之际通过严格的考核,遴选近2/3的人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加大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研究层次,通过严格的考核,遴选近1/3的人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培养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苗子;第二,学术资助引导。对基地班学生的学术活动给予全额资助,基地班学生的社会调查,院里给予全额资助,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凡是论文被中国经济学年会、政治经济学年会选中的基地学生,参加会议的费用院里给予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第三,奖励引导。对优秀学年论文、优秀论文和优秀调查报告,院里通过企业赞助建立了“伟志”奖学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