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稳增长”的主基调下,8月份我国经济数据表明宏观经济趋向进一步复苏,经济小阳春走势已经确立。但在可喜的表象背后,我们必须看到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云诡波谲,丝毫难有令人放心之处。一方面,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虽有延后之兆,但从来阴霾未散。另一方面,在美国犹豫不决的微妙关头,日本却跳将出来,开始坚定不移地大搞量化宽松。这是对未来中国经济最可能有影响的外部因素,也将对我国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到方方面面的作用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不久前表示,美国一旦取消量化宽松政策,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退出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有致命影响
余永定认为,根据历史经验,美国联邦基金利息率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美联储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直接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乃至美国经济的整体利率上升。尽管美国暂时未改变购债政策,但退出政策一旦实施,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届时也将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人民币国际化可被认为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忙于“开门”可能导致资本外逃,政府应尊重国内具体情况谨慎稳妥推进。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成功控制长期国债利息率,缓解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造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持续走高。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对国际经济环境反应的敏感度将有所提升。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全球金融周期有决定作用。在目前的低利率情况下,美国出现资产泡沫,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出现资产泡沫,或原有泡沫进一步膨胀。一旦美国利率提高,将使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回流。目前美国经济回暖,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如何抑制通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需要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日本孤注一掷强推宽松政策
反观日本,至今没有设置量化宽松退出时间表,而是一直在强调“在通货膨胀稳定在2%的目标实现之前,将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经济专家李振最近指出,由于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核泄漏事故、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下行以及中日关系恶化等负面冲击接踵而至,导致日本经济复苏艰难。日本经济20多年以来一直低迷不振,陷入通货紧缩状态也已经几近15年之久,日本央行孤注一掷从2013年4月开始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进入一个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期。
最近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但仍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私人部门投资意愿不足,实体企业借贷需求有限,并且银行体系货币创造愿望也不强烈,从而造成量化宽松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普通民众的工资没有增加,因此对居民消费刺激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而且由于叙利亚事件致美元走强、日本国内消费税率的调整,日本央行有可能进一步货币宽松。日本政府必须在开展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全面复苏。
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可以将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的经济成本和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经贸联系十分紧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
人民币对日元急剧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从去年10月以来,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30%,日元急剧贬值,这已严重影响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企业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有利于中国进口贸易条件的改善,但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签约、企业利润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为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日本量化宽松创造了大量流动性,除了少部分进入实体经济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其中一部分流入了全球金融市场。因为发达经济体进行量化宽松而流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提高了中国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中国带来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日本央行大量发行货币、购买国债的行为,降低了其债券收益率,削弱了投资者对日本资产的投资兴趣,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国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币汇率和利息比较高,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的关注。热钱的大量涌入会给中国本已脆弱的影子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风险,而且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控制热钱,也会导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李振警告称,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预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已经为大家敲响了警钟,目前日本等国还在继续发钞,国际资金还在不断流入中国。但一旦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开始考虑量化宽松退出,全球资本市场恐怕都会陷入较大的调整,建议大家多注意日本等国的货币政策及汇率表现,也好防患于未然。
抑通胀、稳增长是首要方向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毫无疑问抑通胀、稳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首要方向。我们已经看到宏观经济层面可喜的变化。
8月份经济数据表明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8月份经济向好的背后是投资增长的刺激,而消费较为平稳,进出口有所起伏。中原证券指出,投资回升以基建和制造业为主,房地产投资增速则沿袭高位向下趋势。工业恢复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或中上游行业领域。CPI保持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压力。流动性有所改善,主要来自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增加,暂时因素作用明显。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主线,符合中央保持政策稳定的思路。总体来看,近两个月经济增速动力源于投资增长,内需主线有所强化,经济增速对投资增长的高弹性特征明显。
本次经济复苏从7月份开始,是自2012年4季度的第二个上升期。一、二季度是投资和信贷投放的高峰,三季度增速会有所回落;内需须等待新的消费需求,否则不会有持续性;进出口已回归常态。考虑到9、10月双节因素,短期会刺激消费,但也会带动CPI上涨。PPI的反弹程度更大,印证了经济的回暖,增加了工业企业的利润。由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不具稳定性,三季度信贷放缓,货币市场同样面临节假日的资金压力,9月资金面可能受到一定的考验。
经济复苏虽已确认,但经济增速对投资的持续高弹性有待观察。持续复苏作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综合拉动的产物,单一投资一般不具有持续高弹性。
9、10月份虽投资增速放缓,但经济复苏内在动力尚在,结合改革举措及其效应释放,可能会熨平弱复苏自身波动。社会和市场期待改革带动内需改善,以实现经济增速对投资增长高弹性向着内需拉动的有序转变,拉长经济复苏过程,让经济转型与持续复苏并轨。
宏源证券业也表示,经济短期出现“稳增长”下的经济小阳春走势确立,在“稳增长,控风险,稳杠杆”下,经济中期可能出现轻微滞胀。滞胀结束以资产价格下行为观察变量。
四季度弱复苏为主 不宜过分乐观
航天证券展望指出,四季度,经济基本面或仍将维持弱复苏状态。近期官方及中采制造业PMI运行趋势暗示经济复苏步伐仍将持续,PPI指数及其细分类别触底回升也印证经济复苏较为实在,预计经济增速回升可能会延续到10月份。不过,考虑到此次经济增速的回升和国务院7月份促消费和增加投资举措密切相关,四季度经济维持弱复苏的可能性较高,恢复此前强势增长的概率不大。
四季度,资金面将继续稳中趋紧。由于受物价和房价双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没有大幅放松可能,维持稳中趋紧的可能性较高;2013年M2增速目标仅有13%,四季度货币供应或将减速;银行业8号文的监管加强及限售股解禁的增加也会给资金面造成一定的压力。不过,四季度出现类似6月钱荒的可能性不大,但资金面趋紧的格局难以改变。
四季度最值得期待的依然是改革红利的释放。三中全会将继续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新四化”、“美丽中国”将继续受到大会讨论,“农村土地流转”等近期热议话题也会成为大会关注重点。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市场运行也将“平衡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由于四季度市场环境仍不太乐观,主板市场或有估值修复驱动下的纠偏行情,但难以出现估值提升带来的趋势行情;中小板和创业板虽然代表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但是上半年的过度炒作使得其估值高企较为严重,四季度存在风险释放的可能,市场风险收益比较高,缺乏趋势性投资机会。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不久前表示,美国一旦取消量化宽松政策,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退出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有致命影响
余永定认为,根据历史经验,美国联邦基金利息率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美联储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直接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乃至美国经济的整体利率上升。尽管美国暂时未改变购债政策,但退出政策一旦实施,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届时也将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人民币国际化可被认为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忙于“开门”可能导致资本外逃,政府应尊重国内具体情况谨慎稳妥推进。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成功控制长期国债利息率,缓解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造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持续走高。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对国际经济环境反应的敏感度将有所提升。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全球金融周期有决定作用。在目前的低利率情况下,美国出现资产泡沫,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出现资产泡沫,或原有泡沫进一步膨胀。一旦美国利率提高,将使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回流。目前美国经济回暖,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如何抑制通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需要首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日本孤注一掷强推宽松政策
反观日本,至今没有设置量化宽松退出时间表,而是一直在强调“在通货膨胀稳定在2%的目标实现之前,将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经济专家李振最近指出,由于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核泄漏事故、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下行以及中日关系恶化等负面冲击接踵而至,导致日本经济复苏艰难。日本经济20多年以来一直低迷不振,陷入通货紧缩状态也已经几近15年之久,日本央行孤注一掷从2013年4月开始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进入一个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期。
最近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但仍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私人部门投资意愿不足,实体企业借贷需求有限,并且银行体系货币创造愿望也不强烈,从而造成量化宽松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普通民众的工资没有增加,因此对居民消费刺激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而且由于叙利亚事件致美元走强、日本国内消费税率的调整,日本央行有可能进一步货币宽松。日本政府必须在开展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全面复苏。
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可以将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的经济成本和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经贸联系十分紧密,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
人民币对日元急剧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从去年10月以来,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30%,日元急剧贬值,这已严重影响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企业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有利于中国进口贸易条件的改善,但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签约、企业利润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为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日本量化宽松创造了大量流动性,除了少部分进入实体经济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其中一部分流入了全球金融市场。因为发达经济体进行量化宽松而流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提高了中国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中国带来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日本央行大量发行货币、购买国债的行为,降低了其债券收益率,削弱了投资者对日本资产的投资兴趣,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国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币汇率和利息比较高,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的关注。热钱的大量涌入会给中国本已脆弱的影子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风险,而且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控制热钱,也会导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李振警告称,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预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已经为大家敲响了警钟,目前日本等国还在继续发钞,国际资金还在不断流入中国。但一旦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开始考虑量化宽松退出,全球资本市场恐怕都会陷入较大的调整,建议大家多注意日本等国的货币政策及汇率表现,也好防患于未然。
抑通胀、稳增长是首要方向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毫无疑问抑通胀、稳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首要方向。我们已经看到宏观经济层面可喜的变化。
8月份经济数据表明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8月份经济向好的背后是投资增长的刺激,而消费较为平稳,进出口有所起伏。中原证券指出,投资回升以基建和制造业为主,房地产投资增速则沿袭高位向下趋势。工业恢复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或中上游行业领域。CPI保持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压力。流动性有所改善,主要来自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增加,暂时因素作用明显。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主线,符合中央保持政策稳定的思路。总体来看,近两个月经济增速动力源于投资增长,内需主线有所强化,经济增速对投资增长的高弹性特征明显。
本次经济复苏从7月份开始,是自2012年4季度的第二个上升期。一、二季度是投资和信贷投放的高峰,三季度增速会有所回落;内需须等待新的消费需求,否则不会有持续性;进出口已回归常态。考虑到9、10月双节因素,短期会刺激消费,但也会带动CPI上涨。PPI的反弹程度更大,印证了经济的回暖,增加了工业企业的利润。由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不具稳定性,三季度信贷放缓,货币市场同样面临节假日的资金压力,9月资金面可能受到一定的考验。
经济复苏虽已确认,但经济增速对投资的持续高弹性有待观察。持续复苏作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综合拉动的产物,单一投资一般不具有持续高弹性。
9、10月份虽投资增速放缓,但经济复苏内在动力尚在,结合改革举措及其效应释放,可能会熨平弱复苏自身波动。社会和市场期待改革带动内需改善,以实现经济增速对投资增长高弹性向着内需拉动的有序转变,拉长经济复苏过程,让经济转型与持续复苏并轨。
宏源证券业也表示,经济短期出现“稳增长”下的经济小阳春走势确立,在“稳增长,控风险,稳杠杆”下,经济中期可能出现轻微滞胀。滞胀结束以资产价格下行为观察变量。
四季度弱复苏为主 不宜过分乐观
航天证券展望指出,四季度,经济基本面或仍将维持弱复苏状态。近期官方及中采制造业PMI运行趋势暗示经济复苏步伐仍将持续,PPI指数及其细分类别触底回升也印证经济复苏较为实在,预计经济增速回升可能会延续到10月份。不过,考虑到此次经济增速的回升和国务院7月份促消费和增加投资举措密切相关,四季度经济维持弱复苏的可能性较高,恢复此前强势增长的概率不大。
四季度,资金面将继续稳中趋紧。由于受物价和房价双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没有大幅放松可能,维持稳中趋紧的可能性较高;2013年M2增速目标仅有13%,四季度货币供应或将减速;银行业8号文的监管加强及限售股解禁的增加也会给资金面造成一定的压力。不过,四季度出现类似6月钱荒的可能性不大,但资金面趋紧的格局难以改变。
四季度最值得期待的依然是改革红利的释放。三中全会将继续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新四化”、“美丽中国”将继续受到大会讨论,“农村土地流转”等近期热议话题也会成为大会关注重点。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市场运行也将“平衡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由于四季度市场环境仍不太乐观,主板市场或有估值修复驱动下的纠偏行情,但难以出现估值提升带来的趋势行情;中小板和创业板虽然代表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但是上半年的过度炒作使得其估值高企较为严重,四季度存在风险释放的可能,市场风险收益比较高,缺乏趋势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