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PE进入寒冬,陈红炬否认这样的现实。他认为,这样的环境很大因素是各路资本的非理性和不专业造成的,他相信,专业投资者按照自己的节奏,用专业和专注去认真做好PE,最后的胜利仍然属于自己。
艰难,让他重新认识四川PE现状
采访陈红炬,从一开始就让人对其行事作风印象深刻:他甚至比记者更早到达约定地点。在随后的采访中,陈红炬言谈中不时体现出独特的思维,这或许与其职业生涯有关。曾任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项目经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投资经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高级经理、一家知名外资投行驻西南地区的首席代表,现为成都创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历的丰富,让陈红炬对创投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
陈红炬告诉记者,他从事境外资本在中国的股权投资管理,从1994年参与组建和管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就开始了。
陈红炬本科学的是生物,研究生又攻读哲学。他说,哲学帮助人学会系统思维,,让你能看到很多事物结果背后的逻辑,这也帮助他能更深地去理解做创投这件事:投资的本质是对价值的发现和创造: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具有潜质的企业,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升价值。做到这两点,实现投资回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谈起早期的经历,陈红炬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国一些最优秀的金融家和投资家开始组织中国产业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陆续出现一些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的推动、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经典案例。自己曾经亲身经历了那一时期,系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标志性案例,与一批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和个人关系,在投资界和资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高端人脉和经验,那时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已成为今天中国投资界的标志性人物和领军者。
2002年以后的几年之中,作为一家外资投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负责人,对四川的产业格局和企业特点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与摩根士丹利、鼎晖等合作伙伴联合深入考察了五粮液、国腾、卫士通等数十家四川优秀企业,帮助他们完成了最早的海外私募融资。通过对四川优势产业的系统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但是这项努力进行得非常艰难。一方面,四川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起步太晚;同时,经验和视野的局限,加上近几年“全民PE”的乱象,也妨碍了本土资本通过更为广阔的比较观察,更深刻地理解股权投资的核心价值,更清晰地辨别真正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
这种状况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一方面,几年以来,这个团队充分展示出成熟GP的经验和能力,持续发掘出数十家有潜力并已经通过上市或并购实现了巨大增值,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另一方面,却很少有本土资本能认识到专业团队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按照股权投资的专业模式参与投资。作为管理人,只能组织外来资本或是提供给成熟的投资伙伴完成投资。这对陈红炬、对本土资本而言,都算是一种深深的遗憾,现在反思,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以成熟投资人的眼光去看不成熟的内地市场。
资本急功近利,让PE行业两败俱伤
根据清科数据显示“PE过冬论”流行,中国PE的募资、投资和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与前两年的“PE热”、“全民PE”宛如冰火两重天。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红矩的看法是:目前的PE行业确实进入了冬天,并且认为这是“第三次冬天”。第一次冬天是在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科技和首批中国概念股热潮,催生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筹备建立创业板的计划,以及由此而来的第一次中国本土资本的风险投资热。,这一次热潮的主要推手是各地地方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2002—2003年,纳斯达克价格泡沫破灭,中国的高层决策者受到强烈警示,因此将创业板计划无限期搁置。直接导致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第一次寒冬的降临。
2005—2006年,随着中国A股市场的全流通和中小板的推出,迎来了中国VC/PE行业的第二次热潮。民间资本尤其是沿海地区民间资本的快速崛起,大量采用国际通行的有限合伙形式,成为这次热潮的典型特点。在过度投机的动机驱动下,大量资本蜂拥追逐Pre-IPO项目,用价格手段恶性竞争,导致非理性的价格泡沫。2007——2008年的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中国的VC/PE行业经历了第二次洗牌。
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包括很多内陆地区在内的本土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在短线逐利的心态驱使下,类似的现象再一次出现:蜂拥追逐Pre-IPO,忽视尽职调查和风控,价格泡沫随处可见;随后的市场下跌,使得非理性的过度投机资本被行业淘汰。
陈红炬还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6月,某PE机构进入太阳雨(原日出东方),平均成本为12元/股。2012年12月4日,日出东方创出新低,收盘价为11.5元,也就是说,日出东方已跌破其进入时的成本,该PE在日出东方身上只能赔本赚吆喝。
陈红矩表示,这些暴露出国内部分PE在应对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时的浮躁心态,急于上市;而PE退出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上市,上市不应该作为PE投资成功的唯一指标。但目前国内整个商业环境是将IPO作为唯一标准,而这必然会埋下许多隐患,包括欺诈上市,企业上市后业绩直线下滑,过度透支未来发展等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还是部分LP的急功近利,给企业带来许多压力和负面影响,第一是制造和加深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第二是逼迫企业自身也开始急功近利,进行财务造假,或者通过其他短期利益行为去迎合投资人的胃口。这种短视行为必然会被市场惩罚,从而造成两败俱伤,使得企业受伤,投资人受损。
陈红矩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在投资之前就把问题发现,PE资本的进入应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利用PE的优势去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价值投资 做星探+导演
陈红矩表示,不同的投资家风格和经验不同,从而导致投资行为的差异,同时也因为LP的风险爱好不同和资金匹配期限的不同,会吸收一些经验,根据市场环境做一些适应投资人风险偏好的投资。
陈红炬认为,真正成熟的投资家,无论个人风格和偏好如何不同,都会认同一点:坚持价值投资,以专业的精神和专注的眼光去做自己最熟悉的行业。
记者就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成都努力打造成西南金融高地的大势、很多优秀企业正在孵化或已经孵化出来等问题问他的看法时,陈红炬认为国内外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均出现触底回升迹象,同时这一轮资产价格正在从泡沫化回归理性,这是一个在成长型产业领域加大战略投资的时间窗口;新一届领导层全面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意愿和举动明显,相关领域改革和市场化建设会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地位会得到加强;未来几年,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产业整合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对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也会加快……
最后,陈红炬概括的说:一方面,风险投资需要丰富的经验、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专业资源,内陆地区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与一线同行的联合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细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发掘企业、培育企业,本土机构在这方面拥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在彼此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这样的合作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将各自的优势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本土股权投资机构在业绩、经验和品牌方面的快速提升。
艰难,让他重新认识四川PE现状
采访陈红炬,从一开始就让人对其行事作风印象深刻:他甚至比记者更早到达约定地点。在随后的采访中,陈红炬言谈中不时体现出独特的思维,这或许与其职业生涯有关。曾任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项目经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投资经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高级经理、一家知名外资投行驻西南地区的首席代表,现为成都创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历的丰富,让陈红炬对创投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
陈红炬告诉记者,他从事境外资本在中国的股权投资管理,从1994年参与组建和管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就开始了。
陈红炬本科学的是生物,研究生又攻读哲学。他说,哲学帮助人学会系统思维,,让你能看到很多事物结果背后的逻辑,这也帮助他能更深地去理解做创投这件事:投资的本质是对价值的发现和创造: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具有潜质的企业,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升价值。做到这两点,实现投资回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谈起早期的经历,陈红炬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国一些最优秀的金融家和投资家开始组织中国产业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陆续出现一些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的推动、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经典案例。自己曾经亲身经历了那一时期,系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标志性案例,与一批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和个人关系,在投资界和资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高端人脉和经验,那时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已成为今天中国投资界的标志性人物和领军者。
2002年以后的几年之中,作为一家外资投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负责人,对四川的产业格局和企业特点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与摩根士丹利、鼎晖等合作伙伴联合深入考察了五粮液、国腾、卫士通等数十家四川优秀企业,帮助他们完成了最早的海外私募融资。通过对四川优势产业的系统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但是这项努力进行得非常艰难。一方面,四川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起步太晚;同时,经验和视野的局限,加上近几年“全民PE”的乱象,也妨碍了本土资本通过更为广阔的比较观察,更深刻地理解股权投资的核心价值,更清晰地辨别真正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
这种状况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一方面,几年以来,这个团队充分展示出成熟GP的经验和能力,持续发掘出数十家有潜力并已经通过上市或并购实现了巨大增值,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另一方面,却很少有本土资本能认识到专业团队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按照股权投资的专业模式参与投资。作为管理人,只能组织外来资本或是提供给成熟的投资伙伴完成投资。这对陈红炬、对本土资本而言,都算是一种深深的遗憾,现在反思,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以成熟投资人的眼光去看不成熟的内地市场。
资本急功近利,让PE行业两败俱伤
根据清科数据显示“PE过冬论”流行,中国PE的募资、投资和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与前两年的“PE热”、“全民PE”宛如冰火两重天。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红矩的看法是:目前的PE行业确实进入了冬天,并且认为这是“第三次冬天”。第一次冬天是在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科技和首批中国概念股热潮,催生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筹备建立创业板的计划,以及由此而来的第一次中国本土资本的风险投资热。,这一次热潮的主要推手是各地地方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2002—2003年,纳斯达克价格泡沫破灭,中国的高层决策者受到强烈警示,因此将创业板计划无限期搁置。直接导致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第一次寒冬的降临。
2005—2006年,随着中国A股市场的全流通和中小板的推出,迎来了中国VC/PE行业的第二次热潮。民间资本尤其是沿海地区民间资本的快速崛起,大量采用国际通行的有限合伙形式,成为这次热潮的典型特点。在过度投机的动机驱动下,大量资本蜂拥追逐Pre-IPO项目,用价格手段恶性竞争,导致非理性的价格泡沫。2007——2008年的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中国的VC/PE行业经历了第二次洗牌。
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包括很多内陆地区在内的本土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在短线逐利的心态驱使下,类似的现象再一次出现:蜂拥追逐Pre-IPO,忽视尽职调查和风控,价格泡沫随处可见;随后的市场下跌,使得非理性的过度投机资本被行业淘汰。
陈红炬还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6月,某PE机构进入太阳雨(原日出东方),平均成本为12元/股。2012年12月4日,日出东方创出新低,收盘价为11.5元,也就是说,日出东方已跌破其进入时的成本,该PE在日出东方身上只能赔本赚吆喝。
陈红矩表示,这些暴露出国内部分PE在应对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时的浮躁心态,急于上市;而PE退出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上市,上市不应该作为PE投资成功的唯一指标。但目前国内整个商业环境是将IPO作为唯一标准,而这必然会埋下许多隐患,包括欺诈上市,企业上市后业绩直线下滑,过度透支未来发展等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还是部分LP的急功近利,给企业带来许多压力和负面影响,第一是制造和加深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第二是逼迫企业自身也开始急功近利,进行财务造假,或者通过其他短期利益行为去迎合投资人的胃口。这种短视行为必然会被市场惩罚,从而造成两败俱伤,使得企业受伤,投资人受损。
陈红矩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在投资之前就把问题发现,PE资本的进入应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利用PE的优势去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价值投资 做星探+导演
陈红矩表示,不同的投资家风格和经验不同,从而导致投资行为的差异,同时也因为LP的风险爱好不同和资金匹配期限的不同,会吸收一些经验,根据市场环境做一些适应投资人风险偏好的投资。
陈红炬认为,真正成熟的投资家,无论个人风格和偏好如何不同,都会认同一点:坚持价值投资,以专业的精神和专注的眼光去做自己最熟悉的行业。
记者就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成都努力打造成西南金融高地的大势、很多优秀企业正在孵化或已经孵化出来等问题问他的看法时,陈红炬认为国内外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均出现触底回升迹象,同时这一轮资产价格正在从泡沫化回归理性,这是一个在成长型产业领域加大战略投资的时间窗口;新一届领导层全面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意愿和举动明显,相关领域改革和市场化建设会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地位会得到加强;未来几年,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产业整合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对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也会加快……
最后,陈红炬概括的说:一方面,风险投资需要丰富的经验、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专业资源,内陆地区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与一线同行的联合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细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发掘企业、培育企业,本土机构在这方面拥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在彼此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这样的合作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将各自的优势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本土股权投资机构在业绩、经验和品牌方面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