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引入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思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衍生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它契合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特点,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任务驱动法不是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机械地完成,而是让学生学会独挡一面,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得与失,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那么,如何把“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呢?
一、要灵活整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
在学期初,教师应通读教材,根据整个专业学科知识的要求,合理调整章节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应用为目的,能力为本位,设计出合理的章节教学任务(含子任务)。这些教学任务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比较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对自己很有用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要注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中职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有真正地学有所获,才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让学生产生继续进取的动力,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要难易适中,注意秩序渐进
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太难了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太容易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即任务要有“层次感”。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任务目标要有易到难,注意循序渐进,这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
四、要注意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设置的任务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延续性。进行任务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任务的难易、上下衔接、在全书中的位置等问题,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发展和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符合客观实际,以应用为目的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任务。实施教学时教师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各种操作技能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以及把相关的知识点加入到任务里来,做到合理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作为第一要务来跟进抓牢。
六、要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中职生心理还不成熟,很难做到为了责任而刻苦学习。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要途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选择一些趣味性十足的课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
趣味性往往来自于实用性,设计任务时也要以实用性为重点。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时,可利用图片演示、趣语比喻、幽默启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将枯燥的抽象转化成趣味的具体,以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趣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七、要注意任务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在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后,最好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不然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章讲完后,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将本章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老师只对涉及的知识点做出要求,至于学生如何设计则由学生去操作,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让他们取长补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八、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忌教师唱大戏
要尽量运用以“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则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技能得到锻炼,思维得到拓展、情感得到熏陶。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将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傳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更为自信的心理品质。但如何更好地使用好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将是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一、要灵活整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
在学期初,教师应通读教材,根据整个专业学科知识的要求,合理调整章节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应用为目的,能力为本位,设计出合理的章节教学任务(含子任务)。这些教学任务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比较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对自己很有用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要注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中职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有真正地学有所获,才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让学生产生继续进取的动力,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要难易适中,注意秩序渐进
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太难了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太容易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即任务要有“层次感”。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任务目标要有易到难,注意循序渐进,这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
四、要注意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设置的任务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延续性。进行任务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任务的难易、上下衔接、在全书中的位置等问题,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发展和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符合客观实际,以应用为目的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任务。实施教学时教师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各种操作技能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以及把相关的知识点加入到任务里来,做到合理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作为第一要务来跟进抓牢。
六、要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中职生心理还不成熟,很难做到为了责任而刻苦学习。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要途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选择一些趣味性十足的课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
趣味性往往来自于实用性,设计任务时也要以实用性为重点。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时,可利用图片演示、趣语比喻、幽默启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将枯燥的抽象转化成趣味的具体,以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趣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七、要注意任务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在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后,最好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不然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章讲完后,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将本章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老师只对涉及的知识点做出要求,至于学生如何设计则由学生去操作,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让他们取长补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八、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忌教师唱大戏
要尽量运用以“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则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技能得到锻炼,思维得到拓展、情感得到熏陶。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将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傳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更为自信的心理品质。但如何更好地使用好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将是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