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养族,和萌宠只差一朵云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养猫:当一个不用铲屎的“铲屎官”
  卢建:上班族,喜欢在网上蹭猫饱眼福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很想养一只猫咪,当个铲屎馆(意指给猫狗铲屎的爱猫爱狗人士),但由于父母不同意、读大学寝室不准养、上班没有时间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于是,爱猫的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养猫方式——“云养猫”。
  什么是“云养猫”?这里的“云”是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概念,就是“在网上养”,即没有养猫条件的人,从其他养猫者在网上上传的猫咪照片中获得心理安慰。而这些“云养猫”的人除了天天刷网上的猫咪图片之外,还经常给照片发布者“打赏”,仿佛这些网络照片中的猫是自己养的一样。
  卢建便是“网络蹭猫族”中的一员。卢建关注了许多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知名宠物博主,萌宠们的外号、特征甚至体重如数家珍,打赏给猫咪买零食也不在话下。他随手举了几个人气爆棚的猫主子——
  郭斯特家的狐狸与馒头,高颜值小短腿与大长腿的互动,轻松收获上万点赞;“沈小司司家”的“三姐弟”——卷福、米西、花生,斗图时少不了它们的表情包。
  卢建每天早晨还看“猫宁”视频,从撸最新鲜的猫开始一天的生活。
  日本“云养圈”流行游戏撸猫(指抚摸猫)。比如《猫咪后院》就满足了吸猫分子(吸猫是指一种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常常会忍不住亲亲抱抱,以及使劲嗅的亲昵举动)把所有猫都拐回家的愿望。国内也有App把目光投向“云养猫”领域。“一日猫”每日一张猫图配一段文字,还有猫片、猫趣等栏目的精神滋养,牢牢掌握了云养族的心思。
  每天睡前,卢建总会在朋友圈发布“云养猫”日记:“今天馒头又闯祸了,感觉它应该是遇上了情敌。”他的头像换成猫咪馒头的,关注猫咪博主,分享有关猫的图书与电影,人与猫宠的情谊为他的朋友圈增添诸多情趣。
  “人和猫的故事,在每一个有爱的角落传播,像春阳的芬芳,夏阳的热烈,秋阳的静美,冬阳的柔暖。”卢建阅读村上春树的自传时,最喜欢这段。
  用一句话说,云养的是猫,寻的是自己的初心。
  云养大熊猫:放开饲养员,换我来
  佳佳:自由职业者,熊猫直播的忠实粉丝
  大熊猫也成了云养的对象。不过大熊猫的地位可不一般,iPanda频道24小时多路高清直播,官方诚邀全国网友来吸熊猫宝宝们。“毛笋”“奇一”“双喜”“晶运”“晶奥”……不仅可以在成年园、幼年园、幼儿园等区域的直播秀里看到这些熊猫宝宝们,还可以和云上的朋友们边看边聊。
  佳佳是个自由撰稿人,平时写作写累了,就打开iPanda频道,通过网络直播间围观熊猫们的生活,这是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她发现,熊猫的习性其实跟人类很像——小时候睡婴儿床,有奶爸奶妈(熊貓饲养员)喂奶,无聊时会抬头望天,喜欢黏着奶妈求抱抱,一言不合就 “葛优瘫”,偶尔还会耍赖戏耍奶爸。有时候洗完澡,奶爸说 “可以咯”,它们湿哒哒地从池子里爬出来,不动声色,等奶爸放松了,就跑到他面前去甩毛,甩得奶爸脸上身上都是水。有时候,三四只熊孩子把奶爸引到水池边,奶爸心想那正好给你们洗个澡吧,结果没想到被熊孩子们一下怼到池子里,湿了个透。看着熊孩子四处散去,剩下他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
  佳佳可羡慕那些饲养员们的工作了。每天都能逗弄大熊猫,享受被它们抱大腿的喜悦,还能成为网红,给熊猫当奶爸奶妈已经被不少网友奉为心中最理想工作之一。
  云养娃:看萌娃视频,调整心情
  王玥意:大四学生,喜欢萌娃
  什么叫“云养娃”?“云养娃”是从“云养猫”发展而来的。指的是那些网上萌娃的粉丝,自诩为干爹干妈,每天刷照片关心萌娃的一举一动。一旦娃生病了,云端那头的“干爹干妈”们跟着紧张,儿童节或者萌娃生日,“干爹干妈”会贴心地寄来礼物。
  “云养娃”爱好者可能没有孩子,但是却非常喜欢孩子,还在读大学的王玥意就是其中一个。
  “如果要生孩子,特别想生一个咕咕。”王玥意非常喜欢韩国一个名叫咕咕的小孩,并在网上“领养”了咕咕,自称是咕咕的干妈。最初喜欢上咕咕,是因为一个动态表情包上有个小孩很惊恐地在跑,王玥意专门上网找视频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在干什么。“他天天喊着喜欢恐龙,然后他爸爸就找了个工作人员扮演恐龙,结果一群自称喜欢恐龙的小朋友当场被吓到了,而且咕咕逃跑还跑错了方向。”王玥意顿时觉得这个小朋友好可爱。
  搜集咕咕的表情包也是王玥意的“云养娃”日常,“一有新的咕咕表情包,我就会和小伙伴交换,电脑桌面也是咕咕的表情包。”
  为什么喜欢“云养娃”?王玥意解释道:“每个人都经历着欢喜与压力,这个淘气小孩的视频,能让人在一个相对幼稚但是很积极的状态里,找到一丝对抗现实的勇气。”
  云体验是群体性的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深层次的孤独感。也许你不能养猫养狗养熊猫养娃,但这有什么要紧呢?连上网,你和幸福只差一朵“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大学教师辞职办学  杨昌洪是贵州省德江县共和乡人。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担任团总支书记。2004年,杨昌洪回老家过春节,邻居大嫂带着儿子小伟找到他。大嫂说小伟辍学后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在偷窃时被抓,由于年纪小,望风的小伟被送回家以教育为主。小伟是个腼腆的男孩,因为学习不好被老师羞辱。小伟问杨昌洪,有没有不打骂、不羞辱学生的老师和学校?杨昌洪听后,产生了办学的念头。  杨昌洪辞去大学教
期刊
袋鼠妈妈强势介入儿子婚姻  2014年7月19日早晨8点刚过,马豪与妻子乔婉丽还没起床,客厅传来开门的声音。乔婉丽慌忙推推丈夫:“是不是小偷在撬门?”马豪下床往客厅一望:“我妈来了。”乔婉丽惊讶地问:“她怎么有咱家钥匙?”“上周我给她配了一把。”“没经我同意,你怎么擅自给外人配钥匙?”“外人”两个字刺伤了马豪:“我妈生我养我,怎么就成了外人?”  马豪1988年出生于北京,在朝阳区一家网络公司就职
期刊
压岁钱归孩子所有  【案例】春节期间,罗鹃10岁的女儿佳佳收到了近6000元的红包。罗鹃动员佳佳上交,但女儿只同意交一半。罗鹃认为,孩子自制力不强,手里不能放这么多钱,于是坚持要女儿全部上交。佳佳很不服气地说:“压岁钱是给我的,你无权没收。”那么,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到底归谁?  【说法】给孩子压岁钱是一种习俗,也是一份祝福,在法律上则属于一种赠予性质,自然归孩子所有。当然,家长是有权掌管孩子的压岁钱
期刊
88岁高龄的刘奶奶现居重庆市曾家岩小区,抗日战争时期,她和父母及弟弟生活在重庆,老人对当年躲轰炸的经历记忆深刻。  重庆市党史办征研一处处长徐光煦针对重庆大轰炸做过专题研究,从2005年开始负责全国性课题“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中重庆地区的伤亡损失调研。该调研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口述史整理,编辑出版了《重庆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两人通过口述,分别从事件亲历者和史料整
期刊
現代人热衷于网购,相信很多人会将快递单随手撕下扔在垃圾筒里,这样做有什么后果?2017年4月,遭遇过一次绑架抢劫的富家女孩林嫣再次被人跟踪,事情真相令人震惊,原来是看似不起眼的快递单泄露了个人信息从而导致了危险……  新结识的朋友志趣相投  兰州女孩林嫣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留学培训机构,业余时间爱看美剧,爱烘焙,喜欢户外运动,是兰州天涯户外俱乐部的会员。  2016年3月,正在上班的林嫣接到一个
期刊
重庆云阳县消费者李先生,在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订购了一台轿车,后来发现每月实际还款额远大于之前双方约定的还款额,从而引发纠纷。经云阳县工商局调解,该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补偿了李先生1.5万元。因该公司的行为构成消费欺诈行为,工商部门又对它进行处罚,没收其违法所得和罚款共计1.8万余元。  合同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坑的一个环节。面对套路重重的购车合同,很多朋友竟然看都不看一眼就签下大名
期刊
从“北洋”到“南洋”  杨荫杭1878年出生于无锡书香门第,女儿杨绛最敬佩他的博闻强识,就连女婿钱钟书也深信,凡老丈人之所引举“绝不会记错”。  得益于严格的私塾教育,再加上长辈的悉心培养,17岁的杨荫杭渐渐出落为满腹经纶的意气书生。189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天津中西学堂诞生,创办人盛宣怀迎接的第一批学子中,就包括意气风发的杨荫杭。  辛亥革命后,天津中西学堂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是
期刊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资本脱实向虚的阶段性背景下,很多资本打着“创新”经济的幌子,将传统行业披上互联网“新衣”,传销、非法集资等一系列传统经济犯罪手段也披上了这件外衣,各种骗局也呈现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特点。  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郭声琨曾强调:“将集中开展打击整治涉众型、风险型经济犯罪活动,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能力。”高层雷霆出击,剑锋直指金融传销、金
期刊
作家王向阳的文字,颇合我胃口,字里行间弥漫的草根情怀,朴素平易,乡情浓郁。最近,王向阳又捧出了新著《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弥漫着乡土文学浓郁的地气,作者着眼于乡村生活的最底层,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入手,穿透生活的表层,以不同的意态展示匠人风情。那些附着乡村匠人智慧与灵性的“作品”,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在王向阳的记忆里,老家独特的
期刊
53岁的山西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顶着一头白发,一年来多次出入当地各个保健品营销现场,卧底调查取证,成功端掉涉案团伙10余个。如今的郝如翔成了“网红”,他卧底的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  心急如焚,身边的老人又被骗了  2017年4月的一天,郝如翔接到一位市民的投诉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苍老又悲凉的声音:“我那70多岁的老伴前几天参加一个保健品讲座,听信旁人的忽悠,一下子买了1万多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