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文学的撒欢与阵痛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无意去勾勒榕树下网络作家群的崛起如何宣告网络文学的发轫,也无意去耙梳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网络发表阵地如何深切地酝酿了网络文学的暖春和盛夏。如果说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等第一代网络作家对中国网络文学有开山意义,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何马等人承前接力,勃发出的生气则已深刻改变了当代写作格局。余华、莫言、格非、梁晓声、王安忆等代表的“严肃文学”或说“传统文学”(先锋作家隐其锋芒之后也成了经典作家),都梁、王海鸰、六六、邹静之等代表的影视文学,郭敬明、韩寒、饶雪漫等代表的青春文学(其中坚为新概念作家群),当年明月、天下霸唱等代表的网络文学,四股力量基本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学的全部——不是全部也是绝对主流。而随着前三股力量的网络化,网络文学一脉空前壮大,以致人们谈及当下的中国文学,习惯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二元划分。这一划分的标尺即写作方式是否网络化。
  而实质上网络文学或网络写作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唯有在线写作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写作”:打开网络上的可视化视窗,事先不打草稿,更不做备份,一个字一个字敲进去,敲得差不多了,张贴发表。至于攒了几万字,贴一阵,再攒几万字,再贴一阵,甚或写完了全稿一截一截张贴,造成“在线写作”错觉的写作都是伪网络写作,其本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无异。这当中既有着旁观者不清的情境存在——误以为文章只要在网络中出现就是网络文学,更是非网络作家向网络的靠拢和“投诚”。而大众认为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考量的标尺已经简化为网络发表是否在实体图书出版之前,在前,则为网络文学。
  网络的出现对于写作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
  其一,发表瓶颈的取缔,发表平台的泛化。网络出现之前,发表作品的阵地是报纸、杂志、图书;发表的意义扩大之后,广播、电视、电影、话剧、舞剧、相声、小品、歌曲等也纳入其中。这其中任一平台都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网络来了,在符合互联网法规的前提下,网络发表已成零门槛、零瓶颈,也正因此,“全民写作”才成为可能。
  其二,作家走下神坛,写作成了“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网络的出现,破解了笼罩在“作家”身上的光环,成为作家的严肃性被消解了,写作成了情绪宣泄、事件记录、言论发表这种与吃喝拉撒一般再正常不过的小节。
  其三,反馈机制的零阻断、即时性。网络的这个特性,以改变人际关系的方式改变了人的社会性。表现在网络文学上,则是深刻引发了写作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网络是一场革命。网络的发表和修改结果、他人的反应和回馈以点击和回帖的方式即时呈现在网络上。零阻断的网络模式,一切所见即所得。哪怕事前审查机制引入网络,造成暂时性的所见非所得,敏感的发帖、回帖甚至会被屏蔽处理,在整体上而言,零阻断、即时性、所见即所得仍然是网络影响人类生活的先天利器。
  其四,即时性带来的互动性,形成“楼主”与其他“盖楼”者之间的深度共谋。因为回帖者的即时性回馈,“楼主”应对质疑甚至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进行二度创作是常有的事。民谚说,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人的社会性决定着多少有从众的趋势,很少有“楼主”强大到不管不顾回帖者形形色色诸如商榷、相左、敌对的回馈。对自我的二次或多次修改,是网络带给人类的最深刻的革命。网络互动性之彻底,在参与者自愿自觉,空间、时间、身份不受约束,数量空前庞大,回馈无所顾忌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的面对面集会、讨论、研讨方式。多地政府邀网民网上议政,排除做秀的成分,这一做法无疑能最彻底地网罗百姓智慧,也能借助和网民的互动实现对市民的解惑和解压功能。
  网络写作仿如文学的撒欢,也有阵痛。发表瓶颈的消除造成了发表的虚假荣光,从而诱发网络发表层级性的形成,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到了网络这里并无二致,只是网络创造方式,网络行使话语权的方式也就格外丰富,几达全方位,无孔不入,首页推荐、做专题、开专页、飘红、加精、置顶、弹出窗口、关键词,等等,“推荐”成了行使网络霸权的舟楫,版面、位置、文图声色呈现方式、语气、力度的不同,决定了网络的话语霸权。网络写作“有话就说”的特质将网络文学拥推上虚假繁荣的局面,各路神通八仙过海,文不对题、文不配题的“标题党”,营造高点击高回帖假象的“五毛党”、“点击机”,幻想以假乱真,一招制敌,正儿八经写作的也难免鱼龙混杂。网络反馈的即时性使得帖子的“优劣”立现,判断的一个便宜尺度就是点击率和回帖数,或者再加上星级和回帖的拥推程度。
  另一可以代替或超越拥推度的就是争议性,在网络传播的效果上,多数情况,争议性大的帖子“优”于拥推程度高的帖子。这些热帖和争议帖到达一定阈值,也会成为网络及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热门报道对象,出版实体书、改编为影视等“落地”行为发生的几率一般来说也比默默无闻的帖子大。除专职以网络收费阅读模式生财的作者之外,“落地”生金是网络作家的梦想,出版实体书又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落地”梦——在写作的功利性目的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殊途同归。
  部分传统文学作家选择“网络写作”(严格说应是网络发表)的原意也是期求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稿子炒成网络热帖,自己炒成网络红人,从而获得成名的满足感,获得更多利好机会,是这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也是所有网络作家的共同梦想。不乏有作家从与网民的互动中获得创意,查缺补漏,触发作品往正路上走。如上都无可厚非。怕就怕在网络便捷神速的互动性拨动作者不甚强大的神经,在听令进行自我修改的过程中迷失了“我”。我对此有个不宣之秘:对作品生杀予夺,作者可以听我的,不必听网民的。因为我是最专业的读者,最负责的网民。
  
  丹飞
  知名策划人,实操型点子专门家,诗人。出版路上历经贝塔斯曼采购编辑、策划编辑,磨铁总编辑,漫友副总编辑诸站等。现为独立策划人、经纪人。在各任上操作过《明朝那些事儿》、《世界历史有一套》、《盗墓笔记》、《后宫:甄嬛传》、《戒嗔的白粥馆》、《政协委员》、《交易》、《心中有鬼》、《七年之痒》、《婆婆媳妇那些事》、《高原上的探戈》、《罗志祥猪式会社》、《趣味门萨》、《一分钟道歉》等畅销书。博客http://danyu.ycool.com。
其他文献
时尚廊  北京 Beijing  心水推荐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包益民/著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对于设计师,或是从事文创工作、为人生事业在努力奋斗的年轻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为梦想而奋发的态度。从包益民人生经验的分享中,读者窥视到了一个明星创意教父的生活和工作,并得以参考它的方法。  包益民是一个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实非常融
期刊
2010年6月。傍晚的星马咖啡会所。  品着咖啡,听着音乐,我的心和书城的读者一样宁静,因为我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半个世纪以前,他以一首篇幅短小而美丽动人的诗歌《错误》享誉文坛,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尤其脍炙人口,数十年来,打动了无数华文读者的心弦。即使他出版的诗歌算不上多,但在台湾流传的程度,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等。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任侠
期刊
Text_春眼秋手(大陆) Design_Phil Mattson (Channel.ad)    在中国,有多少人叫建军、建国?有多少人叫卫东、红革?中国的父母好像特别偏爱用历史大事件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孩子沾上磅礴的历史气息的同时,也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于是,每次人口普查之后,就会传出叫某个名字的中国人口,甚至超过一些小国家的总人口的趣闻。一个人重名也就罢了,如果一家8个孩子分别叫:赵解放
期刊
Ryan在《台湾电影爱与死》里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多惊喜、或高或低、有悲有喜的指标性十年,2010年的《艋舺》热,代表着海角热潮的正式结束,今年是“后海角年代”的真正起点。  我突然怀起旧来:“台湾电影的评论,以前看到比较多,近几年好像少了。”Ryan看着书架上的藏书,说:“80年代新电影时期的论述当然很多,90年代以后焦雄屏老师出了多本介绍台湾电影的专书,还有卢非易老师的《台
期刊
如果说在2000年向出版社提到电子书的概念,我想没有出版社会当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即将发生的趋势。过了十年,美国亚玛逊网络书店出了kindle(据报道信该网站电子书的销售数量普遍超越精装书),大陆汉王电子阅读器的销售也逐渐加温,至于在台湾则有远流出版社即将销售的金庸机(因为该电子阅读器内建金庸小说而称之为金庸机),消费电子公司Sony也开始销售电子阅读器,而Apple的iPad的销售更是卖到缺货。
期刊
南方家园隐匿在台北东区的一条弄巷里。与热闹的东区形成鲜明对比的这条小巷,宁静秀气,有居民栽种在自家门口的绿色植物,也停靠着汽车,这是安安静静谨守过日的好地方。南方家园租的是一、二层的小公寓,邻居们是住家而不是什么办公室。“文学五小”之一的九歌出版社离这不远,不过她们并没去串过门,发行人刘子华顽皮地说,“他们都是比较资深的编辑,可能再给我们十年的时间就会过去串门啦。”公司的门口没有明显的招牌,却摆放
期刊
今年是张爱玲九十华诞,又是她去世十五周年。听说会有一些纪念活动,还有几本书要出,譬如《张爱玲私语录》。我本无心做“张迷”,却收集了甚为可观的张爱玲作品的初发刊及初版本,可以写一本《张爱玲书影录》了。  六十几年前,一个聪明的男人说了一句话:“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二十年前,我做了一项统计工作,把家藏旧刊中老向(王向辰)和张爱玲的作品名目一一抄在本子上(老向今天仍是
期刊
“这是个适于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于过日子的好地方。”台湾作家叶石涛笔下的台南生活慵懒闲适。  而在另一位作家王浩一眼中,台南是收藏历史的潘多拉宝盒,细察宝盒在在都是故事。他整理、记录、书写这些来自宝盒里的故事——他写台南的旧城魅力(《台南旧城魅力之旅》,三册);记录它小吃的古早味(《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纪录》);讲述台南历史现场230年里的故事(《在庙口说书》);探究这个城市里
期刊
北京建外SOHO,特立独行的白色楼群曾是北京最先锋的时尚地标。2005年10月底,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蒲蒲兰绘本馆落户这个时尚之都,以其独有的温馨、可爱,又不失前卫的设计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绘本爱好者。  蒲蒲兰绘本馆是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儿童书店。该公司由日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出版社白杨社于2004年7月在中国投资设立,定位为“儿童文化企业”,主要经营经典儿童读物,策划、
期刊
○○你好,我是负责你新书的编辑年子……  身为一个编辑,无论是丛书或报刊杂志,总免不了会有写信或直接打电话,跟作者联络沟通的时候。面对第一次接触的作者,很多时候,我都会先写一封如上这般的信,礼貌上打个招呼。  当然,因为作者的年龄身份,以及所书写的书籍类别不同,在应对进退上,感受也会不一样。  当作者的年龄层和自己比较接近,或是个性幽默一点(例如图文书作家),通信到后来,都会出现“喔”、“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