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多媒体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由此可以看出,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那么如何上好欣赏课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课中,多数教师基本上都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色彩与构图进行分析。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单一的说教方式下进行,常常是欣赏教学三部曲:教师讲、出示图片、然后板书,造成的后果是教学形式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有趣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工具,其形式新颖、清楚直观、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这一优点更充分体现在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上。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启发、引导,而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成为学生进行想象的最佳诱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升华,产生想象力上的飞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快捷,直接加快课堂节奏,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所以,教师在出示欣赏作品后,先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之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必要时教师给予补充。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態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学生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学生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有的学生认为不好看,不像向日葵,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会使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三、欣赏课向随堂欣赏渗透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随堂欣赏这一教学形式被大多教师所采用,它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专题欣赏课之外“绘画习作课”“绘画创作课”“工艺制作课”及“混合课”中都可以随堂开展。例如,绘画创作课中,学生在进行创作之前,师生可以共同欣赏一些范画,并分组讨论这些范画给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当这节课快结束时,师生再共同评论学生的作品,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通过以多元、轻松的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美的熏陶。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很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情趣的、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不要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
记得保尔·瓦雷里说过:“思想隐藏在诗句中,就像水果富于营养,它是滋补的,但似乎又仅仅是一种美味。有人从中获得快乐,也有人从中领悟真谛。”一堂出色的美术欣赏课正可以体现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这正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多媒体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由此可以看出,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那么如何上好欣赏课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课中,多数教师基本上都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色彩与构图进行分析。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单一的说教方式下进行,常常是欣赏教学三部曲:教师讲、出示图片、然后板书,造成的后果是教学形式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有趣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工具,其形式新颖、清楚直观、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这一优点更充分体现在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上。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启发、引导,而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成为学生进行想象的最佳诱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升华,产生想象力上的飞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快捷,直接加快课堂节奏,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所以,教师在出示欣赏作品后,先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之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必要时教师给予补充。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態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学生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学生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有的学生认为不好看,不像向日葵,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会使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三、欣赏课向随堂欣赏渗透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随堂欣赏这一教学形式被大多教师所采用,它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专题欣赏课之外“绘画习作课”“绘画创作课”“工艺制作课”及“混合课”中都可以随堂开展。例如,绘画创作课中,学生在进行创作之前,师生可以共同欣赏一些范画,并分组讨论这些范画给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当这节课快结束时,师生再共同评论学生的作品,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通过以多元、轻松的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美的熏陶。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很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情趣的、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不要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
记得保尔·瓦雷里说过:“思想隐藏在诗句中,就像水果富于营养,它是滋补的,但似乎又仅仅是一种美味。有人从中获得快乐,也有人从中领悟真谛。”一堂出色的美术欣赏课正可以体现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这正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