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一会,无线电接收器里传来侦察机观察员的声音:“我发现了两条鲨鱼!”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戴上潜水面具和鳍,我还将标枪和电子标签捆到捕鱼枪的鱼叉上。船快速地向目标地驶去。5分钟后,在距船头30米开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若隐若现的黑影。
我潜入水中,向目标游去。不久,一条军曹鱼出现在我的面前,军曹鱼常常与鲸鲨为伴,这意味着我离鲸鲨很近了。果然,我很快就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张开的椭圆形嘴,以及一条向上竖起的尾鳍。当我游得更近些时,鲸鲨的锥形身体和跳棋盘纹路已经清晰可见。
我仔细地观察着它的背鳍,因为背鳍是装配无线电发射器的理想部位。我潜游到它的侧面,而我的伙伴们正在对它的体长进行测量。它大约长4.5米,是一头雌性鲸鲨。等他们测量完后,我扳动鱼叉将标枪射出去,无线电发射器被植入鲸鲨强壮的后背。这条鲸鲨摆动着尾巴,慢慢地潜入深海。
我满意地看着打上标签的鲸鲨向深海游去。忽然,我觉得有什么东西撞了我的后腰并推着我在水中前行,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正被另一条更大的鲸鲨的背鳍顶着向前走。刚才一时兴奋,竟忘记了旁边还有一条鲸鲨!所幸,我有惊无险地抽身游回考察船。重新装好鱼叉后,我再度返回水中。我看见第二条鲸鲨在海面下大约28米处,我潜到它的后面10米处。这次,标枪很容易就扎了上去,鲸鲨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任务完成了,我游回船上,得知侦察机又发现了更多的鲸鲨。
鲸鲨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感到了危险。鲸鲨的牙齿很多,看起来颇具攻击性,其实它们的性格很温和,在一些旅游景点,游人甚至可以和鲸鲨一起游泳。不过,奇怪的是,尽管人类和鲸鲨接触频繁,它们也遍及世界热带与温带海洋,包括125个国家的水域,但人类对鲸鲨却知之不多,即使是海洋生物学家,对它们如何求爱、交配、生儿育女,如何进行社会性的协作等,也了解很少。关于鲸鲨还有一些谜:在深海水域长时间潜水时,它们在做什么?它们的数量是上升,不变,还是下降?这些知识目前还是空白,而对海洋生物学家来说,在它们成为环境变化造成物种灭绝的又一个受害者之前,这些知识也许可以用来保护它们,使之能够幸存下来。
如今,有关鲸鲨的一些情况已经弄清楚了。“鲸鲨”这个名字容易误导人,其实它就是鲨鱼,之所以加上“鲸”字,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体型较大。鲸鲨体长可达12米多,相当于一艘豪华游船的长度。曾报道有20米长、重37吨的鲸鲨。与大多数鲨鱼一样,鲸鲨是滤食动物。尽管一条鲸鲨有27000多颗小牙齿,但鲸鲨进食的方式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非常相似——吸取海水中稠密的小型动物如磷虾、小型鱼类、鱼卵,以及其他浮游动物进入巨大的口中,再利用鳃滤掉与食物一同吸进来的海水,最后才将食物咽下。鲸鲨往往并不主动地去吸取食物,而是在缓慢游动时张开大嘴。它们也能采取头向上尾朝下的取食姿势,有时还会在水面附近上下摆动以吸取富含食物的海水。
1995年,有人在台湾海峡附近捕捉到一条雌性鲸鲨,在它的腹内发现了大约300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其中一些约长60厘米的幼鲸鲨已经可以存活,这表明幼鲸鲨是在雌鲸鲨体内孵化的。鲸鲨在20~30岁之间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几十年。由于还没有人看到过不足3.3米长的幼鲸鲨,有研究人员猜想,幼年阶段可能是鲸鲨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因此它们居于远离海岸的深海水域以免受攻击。
除了体型巨大,鲸鲨最显著也最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们身上的斑纹。鲸鲨的背部和侧面有蓝色、灰色或褐色的条形斑纹,腹部则呈白色,在斑纹之间点缀着灰白色的斑点。鲸鲨的斑纹的作用,可能是模仿水中斑驳的阳光或小鱼群以伪装自己。每个鲸鲨都有其独特的斑纹,这有助于生物学家跟踪了解鲸鲨的迁徙行为。
在宁哥路珊瑚礁水域,大多数鲸鲨为未成年雄性鲸鲨,它们是为食物而非交配繁殖而来的。在这里,鲸鲨主要以一种热带磷虾为食。我们通过声波定位仪发现,往往在鲸鲨聚集的地方,也有大量的磷虾,形成足球场般大、20多米深的虾群。我们还发现,每年来到这片水域的鲸鲨的数量都有变化,在有的年份有几百条,有的年份则很少,在厄尔尼诺年份少,在拉尼娜年份多。我们推测,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哥路珊瑚礁鲸鲨的食物供给。
那么,在磷虾少的时候,宁哥路珊瑚礁鲸鲨到哪里去了?2003年至2004年,我们给19头鲸鲨装上了可分离式电子发射器,这种仪器可以记录这些鲸鲨所处环境的光线、深度和温度,到了预定日期,它们会自动与鲸鲨分离,然后漂浮到海面,把获得的信息传送给卫星。根据电子发射器发送回来的信息,我们发现鲸鲨的栖息环境之广超乎想象。鲸鲨大多数时间是在海面上度过的,但偶尔也会下潜到近1000米深的地方,那里的温度低到4℃,与温暖的洋面(28℃)相比,温差很大。它们为什么要深潜?也许是需要凉爽,也许是为了捕食一些人们未知的深海动物。电子发射器传送的资料还显示,鲸鲨能长距离迁移,有一头鲸鲨曾穿越太平洋,迁移距离在13000千米以上。
鲸鲨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在被解开,但它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至2000年,共有591头鲸鲨被捕杀。鲸鲨在亚洲市场上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台湾,鲸鲨因肉酥软白嫩而被称为“豆腐鲨”,其肉和鳍卖到了鱼类的最高价。
由于生长期长,繁殖迟缓,又以小的迁移性群体聚集,鲸鲨很容易被过度捕杀。现在,过度捕杀导致的恶果已经显现出来。在有些大量捕捞过鲸鲨的地方,能捕获的鲸鲨数量已经下降。研究人员发现,与10年前相比,宁哥路珊瑚礁的鲸鲨的体长平均缩短了1.8米。2000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已将鲸鲨列入濒危动物名单。
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捕杀鲸鲨。2005年,在澳大利亚,首届国际鲸鲨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资源管理人员和环保主义者。如果科学能促进人类对鲸鲨的了解和保护,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机会和海里最大的鱼——鲸鲨一起游泳。
我潜入水中,向目标游去。不久,一条军曹鱼出现在我的面前,军曹鱼常常与鲸鲨为伴,这意味着我离鲸鲨很近了。果然,我很快就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张开的椭圆形嘴,以及一条向上竖起的尾鳍。当我游得更近些时,鲸鲨的锥形身体和跳棋盘纹路已经清晰可见。
我仔细地观察着它的背鳍,因为背鳍是装配无线电发射器的理想部位。我潜游到它的侧面,而我的伙伴们正在对它的体长进行测量。它大约长4.5米,是一头雌性鲸鲨。等他们测量完后,我扳动鱼叉将标枪射出去,无线电发射器被植入鲸鲨强壮的后背。这条鲸鲨摆动着尾巴,慢慢地潜入深海。
我满意地看着打上标签的鲸鲨向深海游去。忽然,我觉得有什么东西撞了我的后腰并推着我在水中前行,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正被另一条更大的鲸鲨的背鳍顶着向前走。刚才一时兴奋,竟忘记了旁边还有一条鲸鲨!所幸,我有惊无险地抽身游回考察船。重新装好鱼叉后,我再度返回水中。我看见第二条鲸鲨在海面下大约28米处,我潜到它的后面10米处。这次,标枪很容易就扎了上去,鲸鲨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任务完成了,我游回船上,得知侦察机又发现了更多的鲸鲨。
鲸鲨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感到了危险。鲸鲨的牙齿很多,看起来颇具攻击性,其实它们的性格很温和,在一些旅游景点,游人甚至可以和鲸鲨一起游泳。不过,奇怪的是,尽管人类和鲸鲨接触频繁,它们也遍及世界热带与温带海洋,包括125个国家的水域,但人类对鲸鲨却知之不多,即使是海洋生物学家,对它们如何求爱、交配、生儿育女,如何进行社会性的协作等,也了解很少。关于鲸鲨还有一些谜:在深海水域长时间潜水时,它们在做什么?它们的数量是上升,不变,还是下降?这些知识目前还是空白,而对海洋生物学家来说,在它们成为环境变化造成物种灭绝的又一个受害者之前,这些知识也许可以用来保护它们,使之能够幸存下来。
如今,有关鲸鲨的一些情况已经弄清楚了。“鲸鲨”这个名字容易误导人,其实它就是鲨鱼,之所以加上“鲸”字,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体型较大。鲸鲨体长可达12米多,相当于一艘豪华游船的长度。曾报道有20米长、重37吨的鲸鲨。与大多数鲨鱼一样,鲸鲨是滤食动物。尽管一条鲸鲨有27000多颗小牙齿,但鲸鲨进食的方式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非常相似——吸取海水中稠密的小型动物如磷虾、小型鱼类、鱼卵,以及其他浮游动物进入巨大的口中,再利用鳃滤掉与食物一同吸进来的海水,最后才将食物咽下。鲸鲨往往并不主动地去吸取食物,而是在缓慢游动时张开大嘴。它们也能采取头向上尾朝下的取食姿势,有时还会在水面附近上下摆动以吸取富含食物的海水。
1995年,有人在台湾海峡附近捕捉到一条雌性鲸鲨,在它的腹内发现了大约300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其中一些约长60厘米的幼鲸鲨已经可以存活,这表明幼鲸鲨是在雌鲸鲨体内孵化的。鲸鲨在20~30岁之间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几十年。由于还没有人看到过不足3.3米长的幼鲸鲨,有研究人员猜想,幼年阶段可能是鲸鲨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因此它们居于远离海岸的深海水域以免受攻击。
除了体型巨大,鲸鲨最显著也最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们身上的斑纹。鲸鲨的背部和侧面有蓝色、灰色或褐色的条形斑纹,腹部则呈白色,在斑纹之间点缀着灰白色的斑点。鲸鲨的斑纹的作用,可能是模仿水中斑驳的阳光或小鱼群以伪装自己。每个鲸鲨都有其独特的斑纹,这有助于生物学家跟踪了解鲸鲨的迁徙行为。
在宁哥路珊瑚礁水域,大多数鲸鲨为未成年雄性鲸鲨,它们是为食物而非交配繁殖而来的。在这里,鲸鲨主要以一种热带磷虾为食。我们通过声波定位仪发现,往往在鲸鲨聚集的地方,也有大量的磷虾,形成足球场般大、20多米深的虾群。我们还发现,每年来到这片水域的鲸鲨的数量都有变化,在有的年份有几百条,有的年份则很少,在厄尔尼诺年份少,在拉尼娜年份多。我们推测,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哥路珊瑚礁鲸鲨的食物供给。
那么,在磷虾少的时候,宁哥路珊瑚礁鲸鲨到哪里去了?2003年至2004年,我们给19头鲸鲨装上了可分离式电子发射器,这种仪器可以记录这些鲸鲨所处环境的光线、深度和温度,到了预定日期,它们会自动与鲸鲨分离,然后漂浮到海面,把获得的信息传送给卫星。根据电子发射器发送回来的信息,我们发现鲸鲨的栖息环境之广超乎想象。鲸鲨大多数时间是在海面上度过的,但偶尔也会下潜到近1000米深的地方,那里的温度低到4℃,与温暖的洋面(28℃)相比,温差很大。它们为什么要深潜?也许是需要凉爽,也许是为了捕食一些人们未知的深海动物。电子发射器传送的资料还显示,鲸鲨能长距离迁移,有一头鲸鲨曾穿越太平洋,迁移距离在13000千米以上。
鲸鲨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在被解开,但它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至2000年,共有591头鲸鲨被捕杀。鲸鲨在亚洲市场上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台湾,鲸鲨因肉酥软白嫩而被称为“豆腐鲨”,其肉和鳍卖到了鱼类的最高价。
由于生长期长,繁殖迟缓,又以小的迁移性群体聚集,鲸鲨很容易被过度捕杀。现在,过度捕杀导致的恶果已经显现出来。在有些大量捕捞过鲸鲨的地方,能捕获的鲸鲨数量已经下降。研究人员发现,与10年前相比,宁哥路珊瑚礁的鲸鲨的体长平均缩短了1.8米。2000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已将鲸鲨列入濒危动物名单。
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捕杀鲸鲨。2005年,在澳大利亚,首届国际鲸鲨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资源管理人员和环保主义者。如果科学能促进人类对鲸鲨的了解和保护,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有机会和海里最大的鱼——鲸鲨一起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