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了基于手工活动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一是突破固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是教学形式多样,促进文化品格形成;三是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活动;核心素养;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而小学美术手工活动,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手工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小學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出发进行创新意识、审美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手工活动实践,对于如何在手工活动中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突破固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创新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亦是美术的灵魂。对美术作品创作时所拥有的关键品质,大家的共识是创新意识。所以,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开始,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发小学生大胆的联想与想象,则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以教授《剪纸故事》这一课为例,结合这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开展了手工活动——剪窗花。在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剪刀和纸,以及其他美术工具。当学生把自己剪好的窗花在全班进行展示以后,通过全班投票的方式,教师选出了多幅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并对相关学生进行了表扬。为了使创新的意识继续在课堂上传递下去,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此次手工活动,而是通过“添画”的方式,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进行添画,或者与其他小伙伴的作品进行组合,然后创作出新的作品。如有的学生将突破固定思维,大但发挥想象,将自己的窗花想象成一个蜗牛的壳,然后在壳上进行添画,制作一个“窗花蜗牛”;有几个学生则将窗花进行堆叠,组合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花球;有的学生则把几幅波浪形的窗花进行重新排列,一幅浪花窗花就这样形成了。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既让手工活动趣味横生,又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教学形式多样,促进文化品格形成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化品格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美术课堂教学是交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中体现出文化气息是应有之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众多的美术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在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渗透教育。
如在教授《皮影》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以“皮影戏”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体的做法是在手工活动导入环节,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接下来在学生具体制作皮影的过程中,渗透皮影戏的文化内涵,使他们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的魅力。最后,为了进行体验式教育,有的教师还让学生使用手工活动中制作的皮影表演“皮影戏”,从而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皮影戏的永恒魅力。这一做法,特别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他们参与手工活动的热情,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而有关研究也表明,人们更加关注那些他们熟悉的事物。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为了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开展美术生活化教学。在美术手工活动中,生活化教学将有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为了装扮教室,有的美术教师让孩子们使用图形转换知识,如对称、平移、旋转等拼出造型各异的图形,然后用这些拼图来对教室进行装扮。这种手工活动不但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容,还使学生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图形的印象。手工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美术教学充满趣味,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装扮自己的卧室,学生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饰品,像小灯笼、风铃等,一个温馨、愉悦的生活环境要靠自己亲手创建,从而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为学生动手实践搭建了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突破学生固定思维、丰富教学形式、联系现实生活等方面,对美术手工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行了详细探讨,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菲菲.简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36-37.
[2]吕轶敏.寓画于情 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158.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活动;核心素养;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而小学美术手工活动,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手工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小學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出发进行创新意识、审美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手工活动实践,对于如何在手工活动中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突破固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创新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亦是美术的灵魂。对美术作品创作时所拥有的关键品质,大家的共识是创新意识。所以,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开始,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发小学生大胆的联想与想象,则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以教授《剪纸故事》这一课为例,结合这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开展了手工活动——剪窗花。在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剪刀和纸,以及其他美术工具。当学生把自己剪好的窗花在全班进行展示以后,通过全班投票的方式,教师选出了多幅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并对相关学生进行了表扬。为了使创新的意识继续在课堂上传递下去,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此次手工活动,而是通过“添画”的方式,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进行添画,或者与其他小伙伴的作品进行组合,然后创作出新的作品。如有的学生将突破固定思维,大但发挥想象,将自己的窗花想象成一个蜗牛的壳,然后在壳上进行添画,制作一个“窗花蜗牛”;有几个学生则将窗花进行堆叠,组合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花球;有的学生则把几幅波浪形的窗花进行重新排列,一幅浪花窗花就这样形成了。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既让手工活动趣味横生,又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教学形式多样,促进文化品格形成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化品格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美术课堂教学是交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中体现出文化气息是应有之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众多的美术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在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渗透教育。
如在教授《皮影》这一课时,有的教师以“皮影戏”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体的做法是在手工活动导入环节,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接下来在学生具体制作皮影的过程中,渗透皮影戏的文化内涵,使他们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的魅力。最后,为了进行体验式教育,有的教师还让学生使用手工活动中制作的皮影表演“皮影戏”,从而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皮影戏的永恒魅力。这一做法,特别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他们参与手工活动的热情,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而有关研究也表明,人们更加关注那些他们熟悉的事物。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为了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开展美术生活化教学。在美术手工活动中,生活化教学将有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为了装扮教室,有的美术教师让孩子们使用图形转换知识,如对称、平移、旋转等拼出造型各异的图形,然后用这些拼图来对教室进行装扮。这种手工活动不但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容,还使学生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图形的印象。手工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美术教学充满趣味,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装扮自己的卧室,学生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饰品,像小灯笼、风铃等,一个温馨、愉悦的生活环境要靠自己亲手创建,从而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美术手工活动,为学生动手实践搭建了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突破学生固定思维、丰富教学形式、联系现实生活等方面,对美术手工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行了详细探讨,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菲菲.简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36-37.
[2]吕轶敏.寓画于情 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