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评课制度与青年教师的群体融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深入,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全面地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角色,胜任新角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青年教师的融入其实是一种社会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必须借助群体内部同事之间平等的社会交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和科研,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拥有新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并从内心将自己归入新群体,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大多数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与引进的学科带头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对教学问题的焦虑与科研问题的焦虑程度不同,青年教师更加在意自身与老教师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上能够尽快适应新单位的具体要求,实现自身的群体融入,是比较可行的。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听评课制度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实现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听评课制度的实践中,我们注重结合其他教学制度进行细节把握,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合作与探究教学规律的良好氛围,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有效解决了青年教师工作伊始面临的问题,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二 社会认同的概念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最初是泰弗尔(Tajfel)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后来特纳(Tum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认同理论。泰弗尔(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的基本历程为:类化(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和比较(compari-sonl。类化指个体将自己编入某一群体;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劣、地位和声誊。“社会认同是个体意识到进而强化自己在一定社会范畴上与其他一部分人同一或类似,而与另一部分人则存在差异”。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所属群体的“把握、诠释和再建构的结果”。社会认同理论家将群体资格置于其理论的核心,并且明确地主张“群体资格是社会认同的来源”。泰弗尔(Tajfel,1982;Tajfel&Turner,1986:7-24)在社会认同论中提出了一个对社会认同研究影响深远的假设:人们建立社会身份,是为了透过所认同的社群提高自尊,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反映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就是他们通过认同他所在的学校和科室,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成为新群体的成员,来标识自己的身份,因而也就必须尽快具备新群体成员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西方学者乔依斯与许瓦斯(Joyee&Showers)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和指导,使75%的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能有意识地、而且比较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只有15%的教师能有同样的表现”。同事之间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互助指导远胜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摸索,而制度化的优点就在于使得同事间的互助行为长期化、集体化、规范化,有效地避免了教师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社会认同理论知识指出了个人归入社会类别的问题,并不指涉具体的融入过程研究,因此我们还得借用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来观照青年教师群体融入的这一微观过程。哈贝马斯认为,所谓交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言谈与行为主体以达到理解为意向而进行的活动,其间,为了经过认同来协调其行为,行为者们寻求达到对行动境况及其行动计划的理解”。在听评课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就包括了新老教师间、教师与业务领导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探讨,既促进了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也加快了青年教师融入集体的进程。
  
  三 听评课制度及实施
  
  听评课制度包括听课、观摩评课、参与评课、被听课、被评课等内容,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调控技巧、总体印象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听评课制度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过程而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表现形式,是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听评课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作为一种制度,听评课并不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而是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的常规教学制度,而且青年教师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只参与听课、观摩评课、参与评课等环节,不需要接受被听课、被评课的安排。在过渡期内,青年教师的身份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过渡期的设置起到了既保护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又施加适当压力的作用。
  听课阶段。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自己的努力摸索外,还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与其他教师交流,尤其是随堂听课最为必要。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了解和认识课堂活动、评价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听相关课程教师的授课,观察他们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修养和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别人可借鉴的地方。鼓励教师不仅听本系、本教研室和本课程组教师的课,还要广泛听取其他系、教研室和课程组教师的课,能够达到开阔视野、容纳新知、扩展思路的目的。
  评课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评课是听课信息的反馈,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评课时,首先由主持的老师介绍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内容;接着每位听课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在所有老师评价结束后,授课老师进行自我总结。评课要结合教材,从授课教师的整体上课情况出发,评析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反映如何等;指出其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优点评价重在阐述好在何处,有何借鉴价值。
  
  四 活动的开展与青年教师的融入
  
  我们在对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发现,进入新岗位的青年教师正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具有强烈的沟通意识,强烈的群体融入意识和稳定的归属需要。为了适应新角色,他们必然选择所在系、教研室或者课程组的老教师作为参照群体。也就是说,新单位领导和老教师是青年教师获得社会认同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听评课活动是集听评课及前奏后续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是一个长期化、集体化、规范化的过程,青年教师通过反复经历这一系列过程,逐渐熟悉并掌握所在单位教学的特点,从而实现认同并顺利融入其中。
  在青年教师观摩听课的时候,他们除了用心听课,将别人展现的教学技能与自己进行比较,吸取长处之外,还在帮带的老教师的指点下,发现在貌似平常无奇的课堂教学中蕴藏的教学规律。观摩评课的实行,让青年教师清楚所在单位对教学的要求和教师必须达到的标准,对其所处的环境及努力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青年教师往往在任课的第二个学期被安排听课与评课,这促使他们对所属群体的教学特色进行回顾,并以之为参照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行检视。在被评课阶段,青年教师将各位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进行比较,与大家交流、讨论。这种社会交往的方式,既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成功地建构了青年教师的社会认同。
  对听评课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实行情况的考察和他们自己的反馈,我们发现,听评课活动的持续进行,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一种主动融入新集体的氛围。随着听评课活动的开展,结合其他一系列教学、科研活动的磨练,大部分青年教师逐步具备了新群体成员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还具有了鲜明的教学特色,获得专家、同行和学生的认可乃至好评,这些对青年教师融入新集体都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当然,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教师,仅仅凭借听评课制度来实现群体融入,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制度。
其他文献
一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困惑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以来,促进了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学生选课盲目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随意性较为明显。如,某高校的公共选修课2007至2008
期刊
大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是因为大学具有高度独立性,而学术自由是大学独立精神最重要的表现,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综观国内大学现状,尚有一些大学为了克服经费、待遇等许多所谓的实际问题而受到不同利益集团需要的限制,真正的学术自由空间狭窄,在这种氛围下更有甚者迷失了大学本身的精神,使学术仅仅成为功利心驱使的产物。理解学术自由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学术自由主体及其特征,可以使我们从学术自由的基本单元开始
期刊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约4800家,占期刊总数的49%。学术期刊中高校主管主办的有2000多家,占全国期刊总数的四分之一,占学术期刊总数的一半,可见高校学术期刊在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主要看它的师资力量、图书馆藏书量、主办刊物质量。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术期刊,一流的学术期刊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办好高校学术期刊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院校歧视的现象及其危害分析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基于与岗位要求不相关的因素而作出的区别、排除或限制。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如学历、性别
期刊
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之下,院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希望培养出大量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授课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把握,使之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优秀城市轨道交通运
期刊
一 布鲁纳简介    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中上阶层家庭,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布鲁纳1937年毕业于杜克大学,即行进入杜克的心理学研究生院,翌年转学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动物知觉和社会心理学,在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
期刊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意义    高校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高校党建带团建核心是“建”,关键是“带”。认真做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既是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能够使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充分地体现,使青年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充分地发挥,更好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师教育由过去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和多元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转型。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知
期刊
一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学者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广东商学院的马明华、江传月认为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郑雨兰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对于其它高校学生
期刊
进入新世纪,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成为中国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行业的迅猛发展给酒店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急需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追求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应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一 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 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