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冷暖自知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表明当时四川地区有荔枝分布。然而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荔枝的生长区多位于南岭以南,很多人对杨贵妃能吃到荔枝表示怀疑。历史时期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气候的波动变化也对文明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竺可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首次重建了我国过去5000年的温度变化。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代地学研究手段,定量重建了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以来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序列。此外,综合重建的暖季温度与同区域公海孢粉量化的降水数据,为我国过去5000年文明历史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定量气候背景。我们约请研究团队成员撰文向读者介绍相关情况。

  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对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将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历史朝代年代对应,开启了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的先河。

竺可桢开启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先河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过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很多次的文明一统与分裂割据、和平稳定与战乱动荡,王朝更迭、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农民起义等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少学者都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深刻影响着作物农时与物候现象,古人靠天吃饭,一场自然灾害即能引起饥荒,进而发展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
  古人已隐约发现历史时期气候存在反复无常的变化,早在北宋时期沈括就已根据地层中出露的竹类化石判断该地曾经有过湿热的气候,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气象观测资料,以致难以进行科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对中國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将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历史朝代年代对应,开启了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的先河。
  自此,学界出现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对朝代演替和社会动荡的影响机制。但是在进行气候重建时,由于缺乏合适的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温度代用指标,导致古气候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历史时期气候研究中通常采用树轮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气候重建,但是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只能追溯过去2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难以较好重现。因此,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区的高精度、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记录较为缺乏,一些研究不得不使用大区域甚至半球尺度的气候变化数据分析历史气候变化与我国文明演化的关系,造成在部分关键问题上出现争议,限制了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中华古文明的核心地带,获取更长时间尺度、更高分辨率、定量的气候变化信息至关重要。温度和降水是衡量气候的两个主要因子,通过地质载体中石笋氧同位素、孢粉等指标,已在我国北方地区获得了较为可靠的陆地古降水记录,而定量的古温度重建却相对稀少,且往往只覆盖过去一两千年,因而选择合适的指标重建过去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微生物分子化石为古温度重建提供新思考


  由于历史时期的气候记录缺乏器测资料,需要借助地质载体中保存的信息,作为古温度计进行反推。所以,如何从地质载体中分离出能够记录气候信息的指标、选取什么样的指标、这些指标包含怎样的气候意义,就成为了古气候研究人员思考的问题。陆地上地表过程变化多端,进行古气候重建本身相对困难,因而我们所熟知的全球温度变化曲线主要来自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然而我国古代以陆权为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其中的一类化合物能够作为古温度计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为古温度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考。
  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并保留当时的气候信息。其分子结构中具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在气候发生变化时,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减少。据此,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信息。
  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无论是史前时期的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还是自夏以来的众多王朝,黄土高原地区都是其生存繁衍、发展农耕的重要区域。可以说,黄土高原地区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面镜子。

  为获取我国过去5000年来高分辨率的温度变化记录,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南京大学赵成教授以及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了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黄土高原地区六盘山北联池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指标,定量重建了过去5000年来中国北方30年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同时结合山西公海沉积物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过去5000年我国北方不断变冷变干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过去500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气候波动变化。在长期趋势上,温度逐渐变冷,大约前3000年下降缓慢,降幅仅为0.5℃,之后的2000年下降幅度增加,降幅高达4℃;降水逐渐减少,大约前2000年降水量相对较高,约为500mm,之后的3000年快速下降,降幅超过150mm。   整体而言,过去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周期性变化,在过去5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一方面到达地面的热量减少,地表气温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降低,我国北方季风降水也随之减少。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并且,这一时段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增加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除此之外,在气候整体呈冷干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还经历了4次显著的降温事件和两次显著的干旱事件,具体表现为在大约100年间温度突然下降约2℃-3℃,年均降水量突然减少100mm。这几次冷或干事件的发生可能与Bond事件有关。Bond事件是由美国学者Bond等人提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中的异常冷事件,最初发现于北大西洋,研究者在深海沉积物中发现多起浮冰碎屑沉积,认为其代表了气候变化过程中几次气候异常变冷的现象。本研究中的4次降温事件和两次干旱事件发生的时间均与之相符。
  过去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并不完全耦合,虽然都因为太阳辐射量减小而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但是具体的变化存在不一致性,比如温度下降过程中共出现了4次变冷事件而降水变化过程中仅有两次干旱事件,这可能因为降水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如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赤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辐合带的位置以及区域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气候系统的复杂性。

揭示高精度的5000年气候变化史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古代历史按照年代相对应,将气候变化背景与历史朝代相结合,构建出高精度的5000年气候变化历史。

  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开始,我国北方整体上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当时的环境条件相对优越,早期农业种植已经萌芽,部族生活相对稳定。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世袭王朝的开始,作为从原始社会向氏族封建邦国的过渡,夏的建立借助了气候环境变化的契机。上古氏族部落晚期,出现了一次气候异常变冷的事件,其后黄河中下游一带还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洪水,也就有了大禹治水的典故。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建立后乃至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北方文明核心区气候一直温暖湿润,虽然偶尔会存在一些波动,但是总体上气候条件相对适宜。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前期气候温暖,但是不久后又一次受到快速变冷事件的影响,气候恶化,公元前770年左右平均温度下降幅度达到2℃,在这一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后期社会动荡、王室没落,虽然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但是周王室的势力已日渐衰落,诸侯割据、战乱频发。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封建社会繁盛的阶段,此时气候温暖湿润,尽管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北方少数民族边界地区战乱不断,但是中原核心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汉武帝时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盛世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乱世,在气候变化上的表现为平均温度下降约1℃,而降水的变化则不明显。受此影响,这一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之后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一统,前期气候温暖湿润,但隋末时气候趋于冷干。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时期的气候状态相对复杂,暖季时的温度偏低、降水适中,冬季的温度则相对偏高、降水也偏多,这样的气候条件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公元750年左右,盛唐之后气候快速转冷,降温幅度跌破2℃,与之相伴的是明显的干旱化,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唐朝盛世轰然倒塌。
  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79年),北方经历了长达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气候状况稍微好转,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宋朝的繁华奠定了基础。宋之后,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与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又是历史上的两个大冷期,并且都为少数民族所统治 ,其间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则有着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由此可以发现,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变化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 來源|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降生。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历史新纪元。科学家们欣喜若狂,还有人提议给她取名为“赫拉”。在古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是掌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当然,此类拙劣的实验室幽默最终未能实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工孕育让人类第一次扮演了神的角色。  辅助生殖技术是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精子或卵、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技术。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发
期刊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风景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在此之前漳州的福建土楼(为部分土楼,龙岩也有分布)、厦门的鼓浪屿,已经分别在2008年、2017年申遗成功,“闽南金三角”平分秋色。那么这次,为什么是泉州?  假如我们将视线投向1271年的世界——  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南宋政权气数已尽,欧洲人刚刚从蒙古铁蹄的洗礼中缓过来,17岁的马可·波罗第一次
期刊
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人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带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 在米兰,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客和乘务员全部下车,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著
期刊
袁格兵的很多东西都消失在郑州的大雨中。7月20日,在京广北路隧道附近,他的身份证、银行卡和很多随身物件都被冲走了。手机也不知道漂到城市的哪个角落,以至于到25日,他对时间的感觉都是混乱的。隧道灌满了,他只知道“见了人就要救”  那个漫长而又慌乱的雨天,这位来自湖北十堰的电焊工在京广北路隧道的大水里泡了16个小时,只吃了几口馒头,但救了50多个人。  他生过一场大病,医生告诉他不要干太重的活儿、不要
期刊
新年来个“北极熊跳”!    在加拿大、爱尔兰、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新年当天人们有习俗聚集到海边.跳入水中、集体冬泳。他们管这叫“北极熊跳”。有时候这项活动会组织慈善募捐。北半球国家里有很多组织类似活动的北极熊俱乐部,它们一般都设在水域边,也有在新年组织北极熊跳的习俗。    英式橄榄球赛    在英国.人们会在新年当天加赛一轮英式橄榄球(除非这一天正好是周四、周五或周日)。    伦敦新年大游
期刊
月子中心护工和新生儿父母交流。  2017年,陕西榆林产妇小马因为产痛到了生无可恋,带着腹中已过41周胎龄的宝宝,从5楼坠下,母婴双双殒亡,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如果她当时能用上无痛分娩,一切会不会是另外的走向?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早已把孕产妇死亡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以及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但很多人是从榆林事件之后,才惊觉“产痛真的能致命”。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办
期刊
眉毛一挑,嘴角一翘,就知道你心里的真实想法!  古希臘的医生伽林曾经说过:“声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声音是一张重要的晴雨表。它可以测出你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如何。 这一期我们会接着教你一些从声音看穿别人心思的方法。  * 声带很厚的人或者发声器官比较大的人说话的时候音调可能会较低。  * 如果声音硬是被压低成八度音阶,听上去就会很做作。这种人也会被大家视为虚伪矫饰的人。  * 特别缺乏
期刊
我小时候,家里兄弟五个,就我爸一个人挣钱。五个孩子就四条裤子,我老得在家留守。现在的孩子什么玩具没有,全带电的:电脑、电玩、电棍……我小时候,家里就一电门,我爸爸还不让摸。现在的孩子,MP8了都,小时候我姥姥有一根拐棍,她死了,我玩了半年,我拄着它装佘太君。  上学课间休息实在没得玩了,班长组织我们搞竞赛,看谁能把脑袋钻到课桌里去。我还挺争气,我钻进去了,拔不出来了。把我爸爸找来了,要带我去医院,
期刊
今晚的班委改选,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一方面我惊讶于班里的同学可以那么轻松自如地在台上说出那么煽情、感人、头头是道的言论来:另一方面,我看着这场选举会在慢慢变味,变成一个个同学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  我并不是反对同学们爱表现的行为,但我总觉得很多话可以不必在此时此刻说,可以在班会上说,或是在私底下跟朋友倾诉。我们不是小孩子了,我们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或许偶尔还是会冲动,但我们有理智。  选举的
期刊
3.45億吨今年9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成功开钻。图片|中国海油  在被认定贫油少气的石油天然气领域,我国的年产量也已达3.45亿吨油当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天然气工业由弱变强,2020年,我国原油产量已达1.95亿吨,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万吨激增1600多倍。如今,我国已具备完整的油气产业链,在世界油气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炼油行业已向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