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波茨坦与重庆的外交内幕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波茨坦举行。同时,作为会议的副产品,中、美、英三国于7月26日联合签署发表《波茨坦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抗战中的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因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一度被视为“大国”,但却先后缺席了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正是在中国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三个大国决定了与中国主权相关的事宜。
  
  波茨坦:斯大林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在柏林买了一本书,其中说到当年之所以选择在波茨坦的塞林西宫举行三国首脑会谈,乃因欧战刚结束时柏林已成一片废墟,这座建筑却因地处远郊,侥幸留下了屋顶。波茨坦属于苏联占领区,故由苏联负责安排这次会议。杜鲁门说,连房间里的家具都是从苏联运来的。
  苏联挺过了巨大的战争灾难,最终解放了整个东欧和德国东部,其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希望尽快结束对日战争的美国,也不得不寻求苏联出兵日本。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聚首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今属乌克兰)的雅尔塔,就德国问题、远东问题等二战最后阶段的战略方针和战后利益划分举行会谈。所谓远东问题就是如何促使苏联参加盟国的对日作战。可是一直在抗日的中国,此次却不在会谈现场。
  局势变幻莫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曾极力主张把中国纳入“大国”行列。1943年底举行开罗会议,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第一次举行会谈,曾让世人瞩目,这被看作是盟国对中国数年来坚持独立对日作战的回报。但时间刚刚过去一年多,中国就被“三大国”冷落了。
  在几个大国看来,随着战局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已不再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日本1944年发起的强大攻势面前,中国方面节节败退,局势岌岌可危。国、共两党军事冲突的潜在危机也日益加深。它们不相信中国能够集中军事力量与日本军队特别是驻扎在东北的100多万日本关东军独立作战。
  此时,力量对比的天平在向苏联倾斜。大英帝国已元气大伤;日本军队在太平洋岛屿进行顽强抵抗,导致美国军队伤亡惨重。在此情况下,英、美两国都希望苏联能够对日作战,尽快结束战争,它们愿意满足苏联提出的许多条件。这是冷战到来前苏联与英美之间最后的合作。《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在日本遭受两次热核打击突然投降前,美国官方的政策是尽快让苏联加入对日战争。这一态度构成了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上向斯大林靠拢的基础,并在迟至七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继续影响杜鲁门。”
  时代变了,世界格局变了,但这些大国依然沿袭着以往殖民时代西方列强对待近代中国的傲慢。无论是一直贬低中国的丘吉尔,或者一度重视中国的罗斯福,或是更具帝国谋略的斯大林,他们坐在雅尔塔的会谈桌前谈论缺席的中国的未来命运时,目光却是一样的。
  于是一个牵涉到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在中国政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三巨头挥笔签署——
  苏美英三国雅尔塔协定(摘要)(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
  苏、美、英三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二、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弃义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摘自《日本问题文件汇编》)
  从这一秘密协定条款可以看出,苏联得到了它在远东想要的一切。在雅尔塔会议的桌子旁,最大赢家是斯大林。如今在波茨坦,情况依然如此。
  杜鲁门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坦率地说,他到波茨坦是对斯大林有求而来的:
  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俄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一件事。我在会议的最初几天就从斯大林得到这种保证。在战时我们的一切军事部署都得保守秘密,为了这个原因,在会议结束时所发表的官方公告中把它略去。这是我们在波茨坦所达成的唯一的秘密协议。
  处在极为有利地位的斯大林,在波茨坦踌躇满志。二战爆发后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中,只有斯大林一人在领袖位置上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
  罗斯福于1945年4月因病去世,没有亲眼看到纳粹德国的灭亡,接替他出席波茨坦会议的是新任总统杜鲁门。丘吉尔虽然出席了波茨坦会议,但会议期间正逢英国举行大选,他虽然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却因战后国内政策和“冷战”态度受到批评而导致落选。几天后,接替他到波茨坦出席会议的,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
  这是历史的有趣之处。美、英政坛领袖相继更迭,苏联的斯大林则牢牢地掌握着领导权。遥想当年,在杜鲁门和艾德礼两位新手面前,斯大林这位政治强人坐在波茨坦的会谈桌前,想必镇定自若。富有政治经验和外交谋略的他运筹帷幄,静看风云变幻,寻找最佳机会获取苏联的最大利益。波茨坦既是盟国间合作的最后舞台,也是各方博弈的阵地。至于得与失,利与弊,是与非,哪怕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也未必能说个明白。
  
  重庆:蒋介石要求改变排名次序
  
  波茨坦毕竟是决定通牒日本的地方,中国虽然没有与会,但仍被邀请签署了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的《波茨坦宣言》(全称为《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有意思的是,作为波茨坦会议的一个主角,苏联由于此时尚未对日宣战,故未列入该宣言的签署国。当年历史的复杂与微妙,至今仍耐人寻味。
  《波茨坦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在一些相关历史著作中,除了几句概括性的叙述外,很难读到对这一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的细节叙述。公告是如何起草的?没有与会的中方是如何参与签署的?好在《杜鲁门回忆录》提供了一些历史细节。杜鲁门回忆说,《波茨坦宣言》的草案是他从美国带到波茨坦的:
  我来到波茨坦的时候曾携带一份号召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的草案,这个草案我想同丘吉尔讨论一下。这将成为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政府首脑们的联合公告……丘吉尔很快地同意了那个公告的原则,并说他将把那份副本拿去进一步研究它的具体内容。
  斯大林当然不能参加发布这项公告,因为他同日本仍保持着和平,可是我考虑到最好是让他知道我们即将采取的行动。因而在会议开会的期间,我曾私下同他谈到过这件事情。
  丘吉尔和我都认为蒋介石应被邀参与发布这项文件,而且中国应被列为发起的政府之一。于是我就把这项文件的内容电致在重庆的赫尔利大使,并指示他从速取得蒋委员长的赞同。
  丘吉尔返回伦敦等待大选结果,重庆方面的答复却迟迟未到。随后赫尔利在电文中呈报其中的原委。杜鲁门写道:
  赫尔利大使拍回的无线电报说,给日本的公告已经送给宋院长了,但是蒋委员长却不在重庆而在长江对岸的山上。他说那份电报将于当晚译出送给委员长。随后赫尔利就叙述了要见到蒋氏的困难:“电报的译文到半夜以后才译毕。那时我们想找到一条渡船过长江也有困难。院长不愿意在深夜出来,同我一起赴黄山。今天早晨,外交部次长吴国桢陪着我到了黄山蒋委员长的官邸。蒋委员长仔细阅读了译文,然后吴国桢把我所说的需要立刻同意的理由,翻译给他听……当蒋介石对这份电报表示了赞同后,我们发觉电话坏了。因此我只有回到重庆才能应用各项设备向你转达……”
  蔣介石基本同意公告草案,但他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希望将自己放在英国首相之前:
  蒋介石的同意附有一项保留条件:他要我们把列在上面的三个发起国的政府首脑的名字次序更换一下,他要把他放在英国首相之前,因为这样做会在国内对他有利。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这项改动。
  于是,经过此番磋商改动后,公告第一款的表述最后确定如下:“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日本当即拒绝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但它很快就会发现,它将为这一拒绝付出惨痛代价。从7月26日《波茨坦宣言》发表,到8月15日东京电台播放裕仁天皇亲自宣布日本投降的讲话录音,前后一共20天。这是远东局势最有戏剧性变化的20天,也是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20天:原子弹在人类战争中首次使用,改变战局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永远的精神伤痕;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历时四年的太平洋战争以日方失败而结束;中国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1945年8月20日出版的《时代》,没有像往常一样刊登一个封面人物,而换之以一幅图像:通体白底,中央一个太阳,红得如血,上面画着一个浓黑的大叉子。强烈的视觉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太阳旗为国旗的日本终于战败投降了!
  历史的一页,就这样翻了过去。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传记文学作家)
其他文献
笔者2003年到北京大学求学,至今已5年多。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5年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2008年毒饺子事件等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笔者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闪电式访华、2007年福田康夫首相对华访问并在北大演讲,以及日本政府向四川大地震派遣海外救援队等有利于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时,笔者也在现场目睹。2008年5月3日,胡锦涛主席看望北大师生,笔者作为日本
期刊
受访人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     中日外交的五个“温差”    《同舟共进》: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但政府外交似乎并未影响民间交流,您能介绍一下近年来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吗?  冯昭奎:总体来说,这几年的中日关系在政府和民间有不同表现,可以说存在五个“温差”:  自2002年小泉执政开始,
期刊
我不知这位被毛戏称为“张飞的后代”、连江青都要讨好她几分的“小张”,与此时返朴归真之张玉凤,有着怎样的区别。百闻不如一见,至少澄清了个别无聊的传闻,改变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文老未习武,武老却能文。  文老姓冒,名舒諲①,是元朝镇南王脱欢帖木儿(一说中书右丞相脱脱)的苗裔,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代,其父冒广生(鹤亭)②是一代诗词大家。舒諲以倜傥风流的世家公子,蜚声文、剧、影坛,又服务
期刊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使得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2007年,中日关系能否在“乍暖还寒”中继续“回暖”?    既非“蜜月”,也非“政冷”    2001年到2006年期间,小泉首相连年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把中日关系推入“政冷”低谷。小泉路线在亚洲陷于“四面楚歌”困境,在国内
期刊
日本自民党(全称:自由民主党,创建于1955年11月)无疑是个“奇迹”,它承载着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历史的几乎全部功过。  1989年的一天,我的保证人藤永先生把我带进了著名的“东京永田町众议院第一议员会馆”。那里几乎集中了日本所有在位实力派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一个亚洲经济强国的风风雨雨,都在这幢楼宇中被翻来覆去地搅动着。藤永先生是日本自民党原干事长安倍晋太郎的同乡和后辈弟子——据说日本的山口县,是日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1973年以后这种与国力不符的对外援助才逐步得到纠正。    建国初对蒙、朝、越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建国后最早的对外援助是在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大使吉雅泰刚到任,蒙古总理乔巴山就提出急需劳动力。这时新中国刚成立不
期刊
腐败和反腐败是许多人一谈起来血压能马上升高的话题,容易让人得出“瞎子摸象”的结论,鲜有人能用专业、中立、理性的观点冷静地探讨腐败的成因和治理之道。不说一般的老百姓,即便是一些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在分析和解释中国的腐败问题时,也常常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似是而非的建议和分析,而这些建议和分析所造成的混淆和迷思,远比它们要解答的腐败成因还要困扰得多。    “乱世用重典”止不住“前腐后继” 
期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一句常话。  前年坊间有一本出人意料走红的书——余世存先生所编之《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仿“世说”体的一本杂书,书中吉光片羽,分类汇集了晚近中国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因为选家的眼光和“话语”的精粹,这样的书是很容易被读者相中的。  却说《非常道》有一节:“1957年,文化部副部长刘鬃要新凤霞跟她的右派丈
期刊
张乃丽 译    专注意识:假面表情    日本弓道对中靶率并不看重,但很看重“架势”,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握好姿势,箭就一定能中靶。写《菊与棒球棒》的赫瓦汀古在他的书中就说,美国的击球手一般不很在乎姿态、风度,而把是否能打出好成绩放于首位,而日本“优秀的棒球选手必须是能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人,只要做到这点,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赫瓦汀古在此指出的姿态、风度,实际上就是“架势”。
期刊
剖析维权事件    《同舟共进》:近年来社区维权矛盾比较尖锐,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各位认为,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谢凯:业主维权事件的发生有几大因素。首先,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不规范,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垄断经营,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漏洞牟取暴利。其次,业主在纠纷处理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问题,责任都归结于地产商;小部分人的利益带动羊群效应,造成所谓的维权。第三,从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