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贯彻德育为首方针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要教育活动。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也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学习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教学;自主学习;和谐互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贯彻德育为首方针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要教育活动。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上课只想敷衍了事,甚至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休息调整课,睡觉、写其他科作业,“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过多的大道理反而会使其产生反感心理,所以有时更加排斥思想品德学科,从而形成很多不良学习行为。诸多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了初中升学考试科目中的“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矫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矫正学生的课堂出格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但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重视,于是变着法子来表现自己。可他们的课堂学习行为常常是出格行为,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反而还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厌恶,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要么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出格行为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加以诱导,把他们的表现欲望引导到正规道路上,比如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要以发言准确率低,影响上课进度等为由压制他们的表现欲望;学校、班级的大型活动,给予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等。教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出格行为会越来越少。教师倘若能再慢慢地加以引导的话,这些学生也会渐渐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首先就要激发他想学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素材的展示,向学生呈现实际生活画面,营造现实社会情景,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感人的美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导语激趣就很重要。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语,使它成为印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讲 “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章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今年来,我国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员、财产重大伤亡和损失,那么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呢?随后由学生去讨论,最后笔者点拨: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如滥伐林木,乱开垦荒地等等,破坏了环境。通过这样导入,既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思想品德课中安排了很多活动环节,因为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环节,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所以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和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如在教授《感激父母》一课,当讲到“父母也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守护者”时,笔者先播放歌曲《天亮了》,并向同学们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都沉浸在那个情景中了,我又适时的给学生们朗读了一篇文章《地震中撑起的母爱》,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我知道要想真正触动学生还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迹,让他们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到父母在感情上、精神上给我们的支撑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从而,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课上,学生们踊跃的讲述自己的故事,积极性非常的高,通过讲述,学生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与艰辛。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中感知父母的爱,从而对父母产生感激之心。
四、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问题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为基础”,恰当有效地提问,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所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思考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应该难易适中、精简结合,有梯度、有层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五、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问一答式。简单的一问一答,名为启发式,实为“填鸭式”,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尽量多设计一些多角度、多渠道、有梯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真正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如在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时,笔者提出问题:你想成才吗?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要正确科学的认识自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要有信心,学习勤奋;不骄傲自大;要不怕困难,不自卑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你由小学升入中学,取得成功的经验。这样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固定起来,反而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的教法很重要,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而学生能否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教无定法,学业无定法,倘若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点,那么学生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教学;自主学习;和谐互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贯彻德育为首方针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要教育活动。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上课只想敷衍了事,甚至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休息调整课,睡觉、写其他科作业,“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过多的大道理反而会使其产生反感心理,所以有时更加排斥思想品德学科,从而形成很多不良学习行为。诸多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了初中升学考试科目中的“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矫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矫正学生的课堂出格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但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重视,于是变着法子来表现自己。可他们的课堂学习行为常常是出格行为,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反而还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厌恶,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要么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出格行为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加以诱导,把他们的表现欲望引导到正规道路上,比如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要以发言准确率低,影响上课进度等为由压制他们的表现欲望;学校、班级的大型活动,给予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等。教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出格行为会越来越少。教师倘若能再慢慢地加以引导的话,这些学生也会渐渐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首先就要激发他想学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素材的展示,向学生呈现实际生活画面,营造现实社会情景,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感人的美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导语激趣就很重要。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语,使它成为印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讲 “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章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今年来,我国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人员、财产重大伤亡和损失,那么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呢?随后由学生去讨论,最后笔者点拨: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如滥伐林木,乱开垦荒地等等,破坏了环境。通过这样导入,既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思想品德课中安排了很多活动环节,因为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环节,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所以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和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如在教授《感激父母》一课,当讲到“父母也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守护者”时,笔者先播放歌曲《天亮了》,并向同学们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都沉浸在那个情景中了,我又适时的给学生们朗读了一篇文章《地震中撑起的母爱》,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我知道要想真正触动学生还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迹,让他们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到父母在感情上、精神上给我们的支撑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从而,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课上,学生们踊跃的讲述自己的故事,积极性非常的高,通过讲述,学生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与艰辛。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中感知父母的爱,从而对父母产生感激之心。
四、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问题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为基础”,恰当有效地提问,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所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思考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应该难易适中、精简结合,有梯度、有层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五、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问一答式。简单的一问一答,名为启发式,实为“填鸭式”,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尽量多设计一些多角度、多渠道、有梯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真正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如在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时,笔者提出问题:你想成才吗?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要正确科学的认识自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要有信心,学习勤奋;不骄傲自大;要不怕困难,不自卑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你由小学升入中学,取得成功的经验。这样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固定起来,反而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的教法很重要,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为重要。而学生能否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教无定法,学业无定法,倘若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点,那么学生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