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医书《古今医统》中有这么一句话:“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四诊正是指的望、闻、问、切,即医生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患者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对病情作出判断。很多人以为,只有中医,也只有内科大夫看病,才会望闻问切。但事实上,在面对心理疾病患者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心理科医生,都会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作出诊断。只不过,心理科医生所用的“望—闻—问—切”,和传统中医的四诊还有所区别。
传统的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如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指甲、舌象等)、排出物(如痰液、 大小便等)及分泌物(如脓液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患者的状态。而在心理科看病时,医生也会用到望诊,不过并非关注面舌、皮肤、指甲、二便等,而是专注于两点: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动作。
这是因为,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将情绪外显于表情。比如社交障碍患者,通常会拒绝直视他人,眼神也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敢和医生对视;焦虑症患者来就诊时,常常能看到他们眉头紧皱,严重者甚至眉间会呈现典型的Ω形;再比如抑郁患者,他们常双眼无神、缺乏眼神交流、不苟言笑,而且,还能从他们脸上看到绝望、无助和悲观,正如中医大夫对他们的描述“悲忧善哭”。
除了表情,不同心理疾病患者的行为亦不尽相同。比如坐立不安常见于焦虑患者;眼光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常见于躁狂患者;动作少而迟缓常见于抑郁患者;动作怪异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传统意义上的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以了解病患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诊察病情。而心理科医生常用的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临床上,不同心理疾病患者也的确会在言语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听闻和关注患者的言语方式,亦是心理科协助诊断的重要方法。
比如,焦虑症患者因为担心之事甚多,常常会多次反复表达心中忧虑之事或躯体不适之处,且事无巨细,语量多、语速快;抑郁症患者因为思维贫乏,常常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发叹息声,回答问题前常有停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叙述病情的过程中常会流露出悲观绝望的语气和言语,“我不想活了”“医生,我的病是不是没救了,是不是一辈子治不好了,我是不是快死了”“这病让人生不如死,要不你们就放弃我吧”;躁狂症患者因思维奔逸,随时会有大量想法涌入大脑,所以通常在言语上会表现为说个不停、语速飞快甚至超过焦虑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表现为语句的不连贯、无逻辑等。
传统的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心理科医生常用的问诊也是如此,但主要关注10个方面,总结起来也就是“一问情感二问眠,三问疼痛四问思,五问不适六问智,七感八知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诊可以说是四诊中最重要的一环,心理科医生与患者交流时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发病过程,同时要进行精神系统检查,包括一般情况、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智力、自知力(编者注——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等。其中,情感为轻重症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科问诊还特别强调问“旧病”及“旧时”。旧病是指患者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临床上考虑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是其依据之一。比如,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药浓度发生改变;有些药物可引起血凝度升高,服用抗凝药者不可服用。旧时是指患者过去的生活及情感经历,比如童年是否有受虐的经历,家庭是否存在极端教育方式,生活工作中受挫……这些都是可能引起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只有充分了解患者发病的根源,才有助于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触摸、按压患者身体上的某些部位,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而心理科医生常用的切诊,则主要是指借助心理评估量表来判断病情轻重。
由于非器质性病因的心理疾病常常无法通过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发现“端倪”,故须通过心理评估量表来充分了解其情绪特点、性格特征、过往经历等,最终评估病情的轻重。比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筛查量表。在精神科和临床心理咨询门诊(中医神志病科)中,也常常被临床医师用来作为了解就诊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这个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价用药后的具体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此外还有很多量表,比如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是用来帮助确诊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状态或是焦虑症的专业评价工作;PSQI睡眠质量指数、SPIEGEL睡眠量表、中医睡眠证候量表是用来评估睡眠情况的;HAMD抑郁量表是用来评估抑郁情况的;YALE-BROWN强迫量表是用来评估患者的强迫症情况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则用来评估患者的人格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常有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其大部分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大家找到了和医院应用的相同量表,也很难正确评估自己的病情,这是因为,很多心理测量量表并非可以由被试者(患者)单独完成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试者(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主观判断。心理测量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为了避免环境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专业测试环境的各种物理条件是经过统一布置的,测试的时间也是统一的,有时候同一套测验,上午和下午的测试结果都不一样。所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真正科学的心理测验其实是很少的。在专业心理治疗过程中,主试者(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还会根据需要做他评的测试,才能让结果更客观准确,以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疗。
总的来说,心理科就诊看似是医生与患者的一次简单交流,然而专业的心理科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因此,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有了心理问题,应及时就诊,得到专业的诊断,尽早治疗,大部分心理问题可得到缓解。
望:表情及动作
传统的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如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指甲、舌象等)、排出物(如痰液、 大小便等)及分泌物(如脓液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患者的状态。而在心理科看病时,医生也会用到望诊,不过并非关注面舌、皮肤、指甲、二便等,而是专注于两点: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动作。
这是因为,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将情绪外显于表情。比如社交障碍患者,通常会拒绝直视他人,眼神也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敢和医生对视;焦虑症患者来就诊时,常常能看到他们眉头紧皱,严重者甚至眉间会呈现典型的Ω形;再比如抑郁患者,他们常双眼无神、缺乏眼神交流、不苟言笑,而且,还能从他们脸上看到绝望、无助和悲观,正如中医大夫对他们的描述“悲忧善哭”。
除了表情,不同心理疾病患者的行为亦不尽相同。比如坐立不安常见于焦虑患者;眼光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常见于躁狂患者;动作少而迟缓常见于抑郁患者;动作怪异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闻:语速及语量
传统意义上的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以了解病患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诊察病情。而心理科医生常用的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临床上,不同心理疾病患者也的确会在言语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听闻和关注患者的言语方式,亦是心理科协助诊断的重要方法。
比如,焦虑症患者因为担心之事甚多,常常会多次反复表达心中忧虑之事或躯体不适之处,且事无巨细,语量多、语速快;抑郁症患者因为思维贫乏,常常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发叹息声,回答问题前常有停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叙述病情的过程中常会流露出悲观绝望的语气和言语,“我不想活了”“医生,我的病是不是没救了,是不是一辈子治不好了,我是不是快死了”“这病让人生不如死,要不你们就放弃我吧”;躁狂症患者因思维奔逸,随时会有大量想法涌入大脑,所以通常在言语上会表现为说个不停、语速飞快甚至超过焦虑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表现为语句的不连贯、无逻辑等。
问:强调“旧病”及“旧时”
传统的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心理科医生常用的问诊也是如此,但主要关注10个方面,总结起来也就是“一问情感二问眠,三问疼痛四问思,五问不适六问智,七感八知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诊可以说是四诊中最重要的一环,心理科医生与患者交流时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发病过程,同时要进行精神系统检查,包括一般情况、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智力、自知力(编者注——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等。其中,情感为轻重症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科问诊还特别强调问“旧病”及“旧时”。旧病是指患者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临床上考虑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是其依据之一。比如,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药浓度发生改变;有些药物可引起血凝度升高,服用抗凝药者不可服用。旧时是指患者过去的生活及情感经历,比如童年是否有受虐的经历,家庭是否存在极端教育方式,生活工作中受挫……这些都是可能引起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只有充分了解患者发病的根源,才有助于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切:評估量表看病情轻重
传统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触摸、按压患者身体上的某些部位,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而心理科医生常用的切诊,则主要是指借助心理评估量表来判断病情轻重。
由于非器质性病因的心理疾病常常无法通过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发现“端倪”,故须通过心理评估量表来充分了解其情绪特点、性格特征、过往经历等,最终评估病情的轻重。比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筛查量表。在精神科和临床心理咨询门诊(中医神志病科)中,也常常被临床医师用来作为了解就诊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这个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价用药后的具体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此外还有很多量表,比如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是用来帮助确诊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状态或是焦虑症的专业评价工作;PSQI睡眠质量指数、SPIEGEL睡眠量表、中医睡眠证候量表是用来评估睡眠情况的;HAMD抑郁量表是用来评估抑郁情况的;YALE-BROWN强迫量表是用来评估患者的强迫症情况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则用来评估患者的人格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常有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其大部分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大家找到了和医院应用的相同量表,也很难正确评估自己的病情,这是因为,很多心理测量量表并非可以由被试者(患者)单独完成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试者(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主观判断。心理测量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为了避免环境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专业测试环境的各种物理条件是经过统一布置的,测试的时间也是统一的,有时候同一套测验,上午和下午的测试结果都不一样。所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真正科学的心理测验其实是很少的。在专业心理治疗过程中,主试者(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还会根据需要做他评的测试,才能让结果更客观准确,以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疗。
总的来说,心理科就诊看似是医生与患者的一次简单交流,然而专业的心理科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因此,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有了心理问题,应及时就诊,得到专业的诊断,尽早治疗,大部分心理问题可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