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至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9683318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了,书房外马路上的车辆逐渐稀疏。望着崭新的书柜,整齐的书籍,我的心似乎也有了夜的沉静。这就是我梦想的书房,前前后后将近四十年的梦想,终于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窗外闪烁的霓虹,你是否有意勾起我的记忆,难道你也知道我儿时最大的遗憾吗?我家住在一个山旮旯里,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没有书柜,更谈不上书房。可是自从认识字开始我就喜欢阅读。现在朋友们都说我阅读速度快,记忆力好。这个缘由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阅读速度快是因为小时候识字不多,那个时候除了像《西游记》《杨家将》之类的连环画适合小孩阅读外,我看的都是大人看的书,如《隋唐演义》《林海雪原》之类。其中很多字不认识,只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这既养成了我快速阅读的习惯,也留下了以后读书不精细的毛病。记忆力好除了有遗传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借书难,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平常就有意识地去背诵,去抄写。因此,直到今天,《百家姓》《增广贤文》的前半部分我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前几天搬家整理过去的资料,竟然还翻出了小学毕业时我的一本手抄诗集,里面收录了我小学时期写作的新诗,旧体诗就有20多首。虽然今天看来,那些诗歌既不合格律,又幼稚可笑,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小时候我是多么的喜爱阅读与写作。
  喜欢阅读,自然也就喜欢上了藏书。小时候的我就像今天小朋友大把大把地整理玩具一样,反复抚摸珍藏着一些破旧的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是一些亲戚朋友不要的。我把它们像宝贝一样从外面捡回来,放在我卧室房子的柜子里。大约五年级的时候,我做了一件当时看似荒唐却至今不后悔的事情。一天吃过晚饭,爸妈带着弟弟去了叔叔家,我便把家里碗柜里的碗筷全部搬出来放在灶上的锅里,然后把柜子里里外外抹得干干净净。等爸妈回来的时候,我已经把我的书、宝贝全部放在了柜子里。爸爸把我骂了一顿,碗柜自然还是作了碗柜。这便成了我小时候最大的遗憾,但那天爸爸却告诉了我一个秘密。我的曾祖父原是国民党的军官,解放战争中投诚后选择了回乡。这个碗柜就是他生前用过的书柜。今天想来,莫非曾祖父生前就曾预料若干年之后会有一个像他一样爱书的子孙,也许这就是祖先冥冥之中的庇佑吧!爸爸不仅告诉了我这个秘密,而且还答应读初中的时候为我做个书箱。自此,书箱成了我的梦想。
  父亲没有食言,在我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他亲自上山砍了一颗很大的杉树,请木匠帮我做了一个箱子。年轻的父亲一次喝得醉醺醺的时候,曾经用一个男子汉独有的姿势拍着胸脯对我说过一番话,意思是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也希望我能好好学习。我一生感动的是,父亲一直没有给我学习的压力,却默默无闻支持我的学业与阅读。父亲工作之余喜欢打牌,也吸烟,喝酒,但做事说话很有原则,直至去世前的一个月,呼吸困难甚至几度窒息,也没有责怪埋怨过我和弟弟,只是一味地鼓励我多读书,做实事,做好人。父亲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我终生也不能卒读。直至今天我也弄不明白,是我的阅读影响了父亲,还是父亲影响了我的阅读。初中上学的地方离家有十多里路,12岁开始我就过上了寄宿生活。在一群同龄的孩子当中,书箱成了我少年时期最大的自豪。每当空闲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来我这里借一本图书看看,我也由此成了同学们公认的“小博士”。
  15岁的时候,我考上了当地一所比较有名的高中。我所有的衣服与书籍都装在了这个箱子里。高中不同于初中,班上的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我把带去的衣服全部放在床头,腾出空间装书,不仅仅装自己的,也替同学们保存。我这里就成了寝室图书室,书籍十分丰富,有文学名著像《红楼梦》《百年孤独》,也有武侠言情小说,还有一些在我们那个年龄看起来十分神秘的杂志如《知音》《人生与伴侣》。同学们图书进出自由,我却得了方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阅读更多的书籍。学校由于前几年高考没有考好,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管理得特别严格。白天上课与自习安排得满满的,没有空闲时间阅读,可是这丝毫不能扼杀我阅读的决心,就寝后等生活老师一走,我就开始打着手电筒偷偷地看书。为了不让老师发现,一般都用比较厚的被子盖得严严实实,每每热得汗流浃背,累得腰酸背疼,依然要坚持到晚上零点左右才躺下睡觉。我现在的近视,估计就是那时候弄出来的,今天想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省城的大学。当我和父亲带着这个箱子来到学校时,这个我曾经引以为荣的木箱却显得陈旧不堪,很不合时宜。有一段时间,我真想要父母帮我换个皮箱,但看着同学们的皮箱中看不中用,我渐渐放弃了自己略带虚荣的想法,坚定了大学三年用木箱装书的决心。培根的《人生论》、蒙田的《随笔录》、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马迁的《史记》、张潮的《幽梦影》、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五花八门的书籍,都是我的最爱。我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对书籍如此钟爱,似乎有点饥不择食的味道。莫非我是为了弥补儿时图书缺乏带来的遗憾吗?于是木箱成了图书的中转站,我把图书馆借来的图书放在箱里好好地保存,像爱护自己的宝贝一样爱护这些书籍。这给我大学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
  大学毕业,木箱作为书箱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不过,我一直舍不得丢掉,直到现在还把它放在老家的阁楼,装着我学生时代的一些相片与信件。书箱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它的里面至今还留着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与梦想。
  在初中教书一年后,我回到了曾经就读的高中任教。能回到母校教书,是我当时最大的愿望。于是,我开始添置家具,做好了在那里工作一辈子的想法。所有的家具里,自然少不了书柜。
  同事们都说买的书柜材料差又不中用。于是我决定请人做一个书柜。买材料,请工匠,等到书柜做成能够使用的时候,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为了不让别人随便弄坏我的书,我还特意安装了柜门玻璃,两扇门之间还上了锁。今天想来,确实有点小心眼了。也许是爱书成癖的缘故吧!我最终原谅了自己,并没有自责。
  书柜有锁,书却是锁不住的。为了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也为了圆一些爱书孩子的读书梦。我每逢放假就把自己的书借给学生,虽说大部分书籍都有借有还,但是个别学生还是把我心爱的书籍弄丢了。每弄丢我一本书,我心情都要好几天才能恢复正常。上课的时候,对丢书的学生竟然不知不觉会有一些偏见。不过,书籍丢失最多的一次却是一次意外。当地一个学校为了迎接上级对图书室图书达标的检查。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我有很多藏书,便通过我们校长跟我借了一大批图书。尽管当时写了借条,又写了清单。但是检查完后所还的图书只有所借的一半不到。为了找回丢掉的另一半书籍,我通过我们校长,也亲自和他们联系过,最终都没有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几本没有用的图书,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场莫大的劫难。自此之后,对于书籍我更加吝啬,对于不熟识的朋友,我都会想尽办法回避借书。哈哈,那个时候我真想模仿有些车主在车尾张贴一张“老婆与车子概不外借”的条子,也写上一句“老婆与书籍概不外借”之类的词句张贴在书柜旁边。
  圆了书柜梦,自然就想书房。结婚后一直住在学校,在住房面积不大的教师周转房里,书房是我的奢望。要不是我再三坚持,我的书柜都被妻子搬回老家了。我不羡慕别人的豪车,也不羡慕他人的豪宅,只羡慕一些朋友家里的书房。望着别人宽敞明亮的书房,素雅的色调,浓厚的书香,再加上墙壁上悬挂的散发着墨香的字画。那滋味真有儿时看着其他小朋友吃糖果的眼红。直到去年,妻子调进了城里,我也因为工作去了现在的学校。对于我们家庭来说,在城里买房成了必需。
  还是妻子体贴,说这次一定要给我做个书房,圆了我的梦。我笑了笑,知道家里经济紧张,妻子只不过说说而已。不过,到了买房的时候,妻子却较真了,不顾我的反对,坚决买了四室。一些朋友听说我要作书房,也帮忙出了不少主意。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著名作家水运宪先生,他特意为我的书房赠送了字画,为我的书房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阅读至上,超乎我的生命。此刻,我突发奇想,或许,每一本书就是一双眼睛,引领着我看世界,期盼我更精彩的未来。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裂山梁名曰“梁”,实际上是南北裂山夹的一条沟。南裂山山峰高耸,远看如焰如炬,又名火焰山,如阴雨连绵数日,雨过天霁,天空瓦蓝无云之时,将会看到烈焰升腾景观。北裂山更为神奇,整个山顶如人的侧面,仰望苍天,故又名佛面山,佛的额头、眼睛、鼻子、唇线犹如雕画一般清晰分明,惟妙惟肖。  山中巨石林立,千奇百怪。主要有“奇石九景”,送子观音、松下童子、百仙赴会、状元三宝、金龟听经、金蟾护粮、石猴献瑞、恐龙世界、
期刊
正月初三,朋友邀我去兴平寻访马嵬。说来惭愧,身为西安人,我至今还未到过马嵬。朋友驾着车一路向西,一个来小时便进入了兴平县,首站是马嵬的民俗村。  佳节盛日,路上游人如潮,绵延不绝。还只是正月,可当天气温却已达二十度左右。这个春天,仿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早一些。午后的阳光在田野上铺洒得无边无际,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惊心动魄的哗变,即使你侧耳细听,也已听不到当年的半点余音。  我
期刊
我们是大山的子孙,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走进大山,置身于山坳草坪,再次感受母亲暖暖的体温,体验母亲粗犷的心跳,聆听母亲谆谆教诲……  大山是人类最忠诚最亲密的朋友,绿水青山自古备受青睐。水是山的命脉,山水是完整的有机体。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母亲温暖的衣衫,华丽的时装,容不得人为破坏,容不得对母亲的不尊。万物生灵是母亲的“子孙”,母亲希望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协调发展,共同维护“家园”
期刊
统万城这个霸气的名字,曾让我一遍遍地臆想它的巍峨壮观,坚不可摧;复原它的繁华富丽,车水马龙;再现马背汉子赫连勃勃的英武和神明……  前段时间,我们有幸前往统万城。  漫漫的黄沙像长幅的卷轴徐徐展开在眼前,我撒出长长的视线去搜寻,只见萋萋的荒草在风中摇曳。同伴有点泄气了:“这不就是个荒漠吗?有什么好看的!”我告诉同伴:“《晋书》载《统万城铭》‘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
期刊
娘只11岁,舅舅才7岁,外婆病逝。外婆临终前紧紧地拉住儿女的小手,不肯放开,她不知道一个才开始懂事,一个还不懂事,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为了生计,外公必须去十几里乃至几十里的山里做手工裁缝,那时候,靠步行,路途就显得遥远,要过半个月才可回家看望时刻都在挂念的两个孩子。第二天清早外公又要出门,他不放心,千叮万嘱着女儿:“长女(娘的乳名),做饭的时候,你个子矮,够不着锅灶,要垫一把小櫈;长女,
期刊
那天清晨,我在位于半山密林中的茶厂喝茶。  景迈山之上的一棵棵千年古茶树,高高矮矮,错落儒雅,好像染了一层薄薄霜花。儒者如学富五车的文人,雅者如风姿绰约的少妇。有的高达四五十米,枝杈形成巨型伞状的葱郁树木之间,古茶树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古茶树向着山顶进发,到达峰顶,又一步一步急速而下,走过夹沟,跨过溪流,再登上山坡,直达另一个峰顶;就这样,古茶树竟然走出了2.7万亩的偌大面积。半山之下,雾气经过
期刊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的树叶不是随秋风飘落,而是跟秋风一起飞翔,那么不顾一切,那么勇往直前。比此刻在田野上散步的我们更加坚定沉着。因为没有谁能为秋叶设计一幅回家的路线图,或许,这种飞翔本身就是一种回家的方式。有哪种飞翔不最终回到地面?从这种意义上讲,树叶一长出就开始了它飞翔的一生。  它能在什么地方停留?谁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秋风一阵接着一阵,将路面上的尘土卷起,将旷野上的野花野草一再摇动,同
期刊
恩师毕朝凤去世的消息,是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在他的教导下,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还教过我。我既是他的学生,还是隔一辈的学孙。他是我们父子两代人的恩师!  恩师出生于1950年,是我们清水沟新中国成立后第0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山寨清水沟,环境闭塞,十分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会讲汉语的人很少,除了毕摩几乎没有人能识文断字。1956年,清水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小学,恩师和同龄
期刊
有一天,我陪母亲去药店买药,母亲看见那里卖有专为老年病人设计的马桶,看着看着突然流出了眼泪。“这东西要是早两年有卖的,该有多好。”我知道母亲想起了外婆。两年前,95岁的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里充满了温暖。外婆一生身体健朗,只在最后的时间里开始“折腾”小辈们。外婆住院的那段日子,她生养的五个子女轮流值班在医院里照顾她。那时候,为了减少母亲的劳累,我主动要求替换母亲值班,轮到母亲
期刊
一  石磨的年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  这石磨,是用两块圆大理石组成的,上面的直径大约有1.5米,下面的要比上面的略大些,大约比上面的大20至30厘米吧,这大出来的就把它凿成石槽。石磨的厚度有40厘米,有能工巧匠用叫凿的工具凿成一棱一棱凹凸形状,正反两面合并在一起,把下面的石盘在中心部位凿成圆空并用铁棒把它用松香固定好,然后把上面的那块石磨套在下面石盘的那根固定的铁棒里,这样石盘就可滑轮转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