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光“璃”彩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a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琉璃曾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之一。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时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充分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琉璃,积淀历史的华丽,她穿越3000多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灭的色彩。
  关键词:琉璃;艺术;历史
  1 古代琉璃的起源
  “琉璃”一词是外来语,源自西域的巴利文Veluriyam,又译“流离”“璧流离”“瑠璃”。琉璃曾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琉璃的颜色丰富多彩,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琉璃甚至比玉器还要珍贵。
  我国的琉璃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出土文物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原始琉璃萌芽于商周时期,它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有商旅途经沙漠时,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御寒,事后以沙土掩埋。第二天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竟有晶莹剔透的物质,这其实就是沙中的石英与草木灰釉的烧结体。商队称之为“流离”,后来演变为“琉璃”。二是它作为冶炼青铜的副产品偶然获得的。冶炼青铜时,匠人们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发现了一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其实就是硅化合物,因含铜元素,这些硅化合物大多呈蓝绿色。匠人们意外发现这些物品,并不断摸索,逐渐掌握工艺,成为炼制原始琉璃的技术。三是阴阳家用陶制的坩埚焙烧方铅矿以制取铅时,发现氧化铅与埚内壁接触的部分,只要温度达到800度,就会生成一层铅釉。阴阳家于是进一步创新,用铅矿和石英砂、黏土一起熔炼,就得到了原始琉璃的配方。
  中国的琉璃和西方的玻璃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支流。西方玻璃发源于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因其含钠、钙较高,被称为“钠钙玻璃”。而我国本土的琉璃,以氧化铅和氧化钾为主要助熔剂,被称为“铅钡琉璃”和“钾琉璃”。中国古代自琉璃起源就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发展史。
  2 商周时期的琉璃艺术
  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距今3100多年。原始琉璃被称作“釉砂”和“玻砂”。“釉砂”在西方国家被称为“费昂丝”,它实际上是以石英砂做胎,表面有釉的陶瓷制品;“玻砂”则是石英体和琉璃的混合体—它们并非玻璃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琉璃。商周时期的琉璃珠是目前我国发掘的古代琉璃器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器型。西周时期,原始琉璃主要作为珠宝玉石的替代品,贵族社会盛行将料珠、料管与玉石、玛瑙、蚌贝等连缀成串饰或链饰。西安出土了西周时期的浅绿色的琉璃珠。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艺术
  春秋至战国时期,受炼金术、陶瓷业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影响,琉璃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琉璃不再局限于“釉砂”“玻砂”,出现了晶莹澄澈的纯琉璃胎制品(图1)。战國时期的琉璃开启了“仿玉”的篇章。《周礼》中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管在礼仪系统还是贵族社会,玉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导致匠人们在熔炼琉璃时尝试加入乳着剂,使琉璃仿玉,这也成为中国琉璃区别于西方玻璃的重要特性,因此战国时期的大宗琉璃器,大都为玉的替代品。这个时期琉璃的制作方法引入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范铸法”,装饰方法上也借鉴了青铜器纹饰,如蒲纹、乳钉纹、谷纹等。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图2)是最经典的类型,它象征着“神人之眼”,被奉为吉祥、好运、辟邪的祈福饰品,主要装饰在衣带钩、青铜剑柄和铜镜上,色彩布局规整大气,成为当时身份与权力的象征。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73颗蜻蜓眼琉璃珠,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琉璃珠实际上就是随侯珠,最大的直径为2.5厘米。和氏璧和随侯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珍宝。战国晚期是琉璃璧流行的高峰期,琉璃璧通常作为玉璧的替代品。
  
  4 秦汉时期的琉璃艺术
  秦国一统天下,使各地工商贸易及文化交流更为发达,烧制琉璃技术已为人们共知。秦代仿玉琉璃璧等经常与玉璧、琮、圭、璋、璜等礼天五器同置一坑中,当作埋藏六器的祭礼。秦代琉璃璧(图3)大致可分为两类:谷纹璧和蒲纹璧。琉璃常出现在秦代的组佩中,常与玉、玛瑙串在一起。两汉时期,中国的琉璃铸造业达到顶峰,这时琉璃已经有类似于后世玻璃的透明度了,而且人们还将琉璃推崇得十分神秘,常常给琉璃璧冠以“夜光”之名。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言:“璧玉、珊瑚、琉璃成国之宝。”加之汉代盛行厚葬,琉璃琀蝉、握猪、衣片等葬饰形制丰富。西汉的琉璃器中,种类一般以琉璃璧、珠、耳珰等配饰居多,日用器皿数量很少;在琉璃饰品方面,以小件饰品居多,而大型饰品较少。汉代琉璃器也包括如琉璃动物、聚光镜、平板玻璃等品种,实用器极为丰富。“琉璃”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璧玉、珊瑚、琉璃成国之宝。”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琉璃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琉璃的崇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琉璃器仍以琉璃珠、琉璃耳珰和部分仿玉小型装饰制品为主,北魏以后造型又增加瓶、杯等陈设、生活品。虽然琉璃器皿较多,但仍局限于贵族阶层,有时甚至连贵族都很难接触到琉璃。丝绸之路也带来了较中国琉璃更为剔透的外来玻璃(图4)。这些辗转而来的舶来品和制作工艺对我国本土琉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艺上突飞猛进。罗马萨珊玻璃的两种制作工艺传入我国,一种是吹制工艺,俗称“吹大泡”,可以在模中吹制,也可无模自由吹制,然后从吹管敲落,最后冷却成型。另一种就是铁棒粘接技术,这种技术使用铁棒熔解玻璃需要粘接的部位,用玻璃液重新粘接。琉璃工艺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飞跃。另一方面“中国琉璃大贱,人不复珍之”。大量精湛舶来品对中国本土琉璃的生产、销售造成不小冲击,中国自制琉璃减少。尤其北魏时,大月氏人来到中国,在京城采石炼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国本土的琉璃“大贱”。相反,剔透、稀有的舶来玻璃在这一时期成为王公贵族竞奢斗富的宝物。   6 隋唐五代时期的琉璃艺术
  隋代内监何稠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琉璃,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琉璃器粗糙的状况,对唐代的琉璃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隋唐时期的琉璃器分为三类:一是西方输入的琉璃器皿,二是中国传统的琉璃,三是国产的新型琉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之一,琉璃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唐代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表现了当时琉璃璀璨如玉的风采。唐代,随着佛门寺院的兴盛,琉璃制品具有浓郁的佛教意味。琉璃被认为是佛教圣物、“七宝”之一,佛法中用琉璃光的明净比喻佛德。琉璃瓶装舍利子在古代寺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除舍利瓶外,琉璃还可作为舍利的替代品,即“影骨舍利”。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和20多件精美琉璃器皿(图5),经鉴定,多为舶来品,不过有趣的是,其中某些形制与唐代流行的白瓷茶具完全一致,说明唐代晚期本土琉璃与外来琉璃经常混合使用,并在器型上相互模仿。
  7 宋辽金元时期的琉璃艺术
  宋代琉璃工艺继承了隋唐五代工艺,并有所发展,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宋人欧阳修诗云:“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可见一盏琉璃器如倒空碧浸、寒溪衔水,静静地驻足在文人的生命里。随着宋代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琉璃制造技术更为成熟(图6)。琉璃制造业打破了皇室贵族垄断的现象,民间的琉璃作坊逐渐发展起来,琉璃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玻璃”的名稱也是自宋代起出现的。辽代琉璃器造型实用性强,粗犷、质补,富有民族特色。金代琉璃器一方面由于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琉璃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琉璃器的发展。元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建立许多琉璃作坊,主要供皇宫建筑使用。政府设置瓘玉局,管理、督烧瓘玉(药玉,即仿玉)琉璃器,琉璃生产在经济生产和上层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部分琉璃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及装饰风格特色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清两代琉璃工艺的发展。
  8 明代琉璃艺术
  明代的琉璃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图7)。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琉璃制作的全过程。明朝政府对琉璃业生产的管理以及宫廷琉璃器物的支取,皆经由内官监,由在内官监落籍取得匠籍身份的人充任供役工匠,为皇家进行生产。山东颜神镇(今博山)成为全国的琉璃生产与流通中心。颜神镇生产供应内廷的琉璃贡品,皆由有匠籍身份的工匠领衔监造。从明代《颜山杂记·琉璃》的记载和已发掘的博山琉璃作坊遗址可知,博山琉璃多进贡朝廷,部分专供出口,远销边陲,销售面极广。根据明人记载分析,云南永昌一带有生产“料丝灯”。粤广之地既产琉璃原料“自然灰”,应有生产琉璃之可能。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言:“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或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可见是用琉璃来仿玉,称为“药玉”“罐子玉”。《明史·舆服志》记载:四品,四梁,革带金,配药玉,余同三品。由此可知,明代百官朝服,三品以上佩真玉,四品以下佩药玉。
  
  9 清代琉璃艺术
  清代是中国古代琉璃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琉璃熔炼技术、炉型日渐成熟,琉璃制品更趋繁复,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工艺水平也达到空前的高度。清代早期,琉璃的制造和统筹使用为国家统一管制。康熙十九年(1681),朝廷设立清宫琉璃厂(即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琉璃厂),琉璃的颜色多达15种。康熙朝成就表现在创造套料,并使单色琉璃器的制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的缠丝琉璃、套色雕刻琉璃及鼻烟壶等成为世界琉璃艺术的珍品。雍正朝琉璃代替宝石成为典章制度,琉璃器也作赏赐大臣之用。雍正时期,清宫琉璃厂由养心殿造办处至圆明园六所,雍正时注重琉璃颜色调配研究,呈色精妙,能仿玛瑙、翡翠、琥珀、珐琅彩等,造型多采自于宣德炉、漆器、玉器等。清中期,即乾隆至嘉庆初年,是清代琉璃生产的极盛期,琉璃器型精美,纹饰华丽。乾隆琉璃器型中有大量模仿宋代瓷器,但往往比例夸张,琉璃薄如蛋壳,晶莹剔透,色如宝石。清代后期大量制造琉璃鼻烟壶(图8),成为当时的一种特色,形成了中国自先秦至隋唐之后琉璃品生产的又一个巅峰。在吸闻鼻烟颇为时尚的清代,华贵精致的鼻烟壶成为贵族及文人把玩、炫耀之物。
  
  10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琉璃史,从商周时期的起源、战国秦汉的辉煌、魏晋的动荡、唐宋的演变、元明的延续、清代的复兴,无一不受到当时社会政权、科技文化、经济外交、宗教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例,旨在研究博物馆观众的基本情况与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满意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观众的参观满意度给出建议。为弄清上述问题,文章通过使用统计学原理与统计学工具软件SPSS,根据该馆2017年春节期间一份观众问卷调查中的定量数据,就观众学历与职业构成对参观方式以及陈列品说明满意度造成的影响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观众的学历与职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和如何让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收集的159份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查问卷,讨论博物馆观众的来源与参观记忆的相关性,通过观众的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性分析,总结观众记忆最深的展厅与感受到的文物价值的异同,从而分析不同地区观众的族群历史认同与其博物馆记忆的密切关系,为博物馆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策展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文章以中国湿地博物馆“校园博物馆”教育项目为例,剖析该项目体现出的无边界教育性和积极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无边界博物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边界教育;博物馆学校;校园博物馆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支架设计在当今展览陈列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支架设计目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又突出文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增强陈列的艺术气氛和效果。支架衬托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背景的平面衬托,也可以运用点、线、面、体以及形象背景的衬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运河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建筑文化遗产。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筑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
期刊
摘 要: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体会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关键词:闽南地区;番仔楼;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旧时候閩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番仔楼”则是闽南一带对带有南洋特色洋楼的称呼,也称“楼仔厝”。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技术最早用于考古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考古学者有关民族部落的研究中。此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中可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考古信息的管理和处理的单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纷繁复杂(如计算机3D建模投影遗址景观复原、考古信息大数据库等),两者的结合愈发紧密。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不难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考古
期刊
【关键词】河北定州;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纪念塔  【摘要】2001年8月14日,定州发现一座日军侵华时期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该塔刻于1939年7月,当时驻定州的侵华日军在开元寺塔旁建立了以日军将领名字命名的“小美公园”,并立塔纪念,目的是宣扬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日本战败后该塔被埋于地下,而今成了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    2001年8月14日,定州开元寺塔西南的一户居民在家中挖地基时发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精神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那些本定义为“奢侈”的高雅文化殿堂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场所。在这之中,博物馆尤为特殊,政府高度关注博物馆建设及博物馆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人民服务。文章以高安市典型
期刊
摘 要: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里的彝族文化浓郁,彩布贴花技艺富有特色。2015年,彝族彩布贴花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迎来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机遇,应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彝族彩布贴花;保护策略;技艺传承  1 彝族彩布贴花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