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今1700多年前,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一个盗墓贼在当时的汲郡(今河南汲县)挖开了一座战国墓,墓主人是一位魏国国君,这位国君一说是魏安釐王,也有学者认为是魏襄王。墓中有多少金银财宝被攫走已不得而知,最后留下来的,是数量不少据说达“数十车”的破竹简。盗墓贼不知道,这些曾被他点燃用作火把寻找宝物的竹简,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上有着何等大的价值!
  残存下来的这批竹简,大致共有75篇,其中有《易经》《国语》等书。据《晋书·束晳传》记载,后来这批竹简被官府收入,并经当时学者和峤、束晳等人整理。其中有《纪年》13篇,可以说是这批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它按照王朝先后及君主的次序,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其中西周记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而春秋以记晋国为主,战国则以记魏国为主,直记到魏王(书中称为“今王”)二十年为止。总体而言,西周及以前的记载比较简单,类似泛记;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较为详细且以晋、魏为主,而魏是从晋分出来的,故《晋书》认为此书乃“魏国之史书”。此书体例,与《春秋》类似,由于是按年代编次故史称《纪年》,因为在汲郡出土所以又称《汲郡纪年》,因为抄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甫一出土,便受到当时学者的重视,例如西晋时能文会武的杜预,在检视《竹书纪年》内容之后,便把它用在了自己《春秋左传》注中;后来郦道元注《水经》、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李贤注《后汉书》,也非常重视引用《竹书纪年》中的材料。
  《竹书纪年》的价值,或者说它之所以如此被重视,在于它所记的一些历史,与流传下来的或者其他传世史书中所记的,有很不一样的地方。而最终我们发现,在这些很不一样的地方,往往《竹书纪年》的记载才是历史真实。例如,西周末期历史上著名的“共和执政”,《史记》认为是周公、召公二人共同执政,改号为“共和”,而《竹书纪年》记载却是一个叫“共伯和”的诸侯代替周王来执政。我们知道,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准确纪年的开端。《竹书纪年》对“共和”的这个说法,在《左传》《庄子》《吕氏春秋》中也能得到佐证,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又如,《孟子》中记载和孟子对话的那位著名的梁惠王(魏惠王,后迁都到大梁,又称“梁惠王”),《史记》记载其在位36年,但实际上大家读《孟子》可以发现,梁惠王在位年代应当比36年更久远一些才合理,而通过《竹书纪年》才知道,原来梁惠王(《竹书纪年》中称“梁惠成王”)36年后改元了,改元后还有16年,实际上梁惠王在位的期限是36年加上16年共52年,但司马迁不知道梁惠王改元一事而误认为后16年是另外一个王的,所以记载梁惠王的在位年代就与《孟子》不合了。
  此外,商王“中宗”究竟是谁、战国田齐桓公午的在位年限,也应以《竹书纪年》里的记载为准,这也已通过甲骨文、金文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证明。古史在流传中,因为各种原因有时会失真走样;而地下出土文献则往往可以纠正之。《竹书纪年》的出土,无疑纠正了秦汉魏晋以来人们对古史的一些错记误识。此书对夏、商、西周分别统治471年、496年、257年的记载,仍是我们今天对夏、商、周进行断代系年的重要依据。
  但是,汲冢出土的75篇竹简,其中基本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只有讲周穆王四海征战、西游昆仑的《穆天子传》一书了,其他都已散佚了。《竹书纪年》的散佚,大概在唐代以后,唐人注书虽然也多引用,但因为此书对一些古史的记载,与儒家对古史的观点和认识相悖,可能会引起反感而并不以为其所载为确。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竹书纪年》有“今本”和“古本”,这两个本子都已不是汲冢竹简出土后为当时学者所整理的原本,原本可能在唐以后已经散佚。所谓“今本”,其最早刻本为明代范钦的天一阁刻本,其特点是春秋、战国部分仍使用周王纪年,且其纪年附有干支,这都和《晋书·束晳传》中对《竹书纪年》的描述相异,故清代学者多认为“今本”为伪作——有人认为伪造者就是范钦本人。不过,现在经过中外学者研究,发现“今本”并非伪造而是渊源有自,至迟在南宋甚至早至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今本所载史事的可靠,在当代也已为史学家的一些研究所证实。当然,学者们也承认,“今本”在编定中可能加入了一些汲冢竹简原来没有的内容,个别部分有所改编,所以与《晋书》所述有异。
  所谓“古本”,是由清代学者把南北朝到北宋以前的古书中引用《竹书纪年》的材料辑佚出来而编定的一个本子,其特点是春秋使用晋国纪年、战国使用魏国纪年。显然,这是一个辑佚本,亦非《竹书纪年》的全貌。有学者认为,“今本”和“古本”的差异,可能是当初整理《竹书纪年》时便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整理本所致。今本、古本《竹书纪年》,无疑都是我们今天了解夏、商、周历史最重要的史籍。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历史上,动物经常充当重要角色。比如在探索太空这件事情上,动物在某种程度上“敢为人类先”。  最先进入太空的动物是一只果蝇,1947年美国将一只果蝇用导弹送入太空,目的是探索高空状态下的辐射暴露。1948年,与人类最接近的猴子成为探索太空的新勇士,同样是美国,一只名叫艾伯特的猴子被送入太空,但艾伯特不幸在升空时窒息死亡。1949年,艾伯特二世,当然也是一只猴子,成功进入太空,但在返回的时候遭
期刊
中国纪事  2月15日,基辛格访问中国。毛泽东会见了基辛格,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六次会谈。  7月19日, 《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张的信写在辽宁省大学入学考试的物理化学试卷背后。信中说:“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
期刊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73岁的意大利人Giuseppe Castiglione在东方的宫廷里,用“郎世宁”的名字,在中国画家的协助下,完成了一幅名叫《画交趾果然》的作品。该作在山水画的背景下使用西洋油画的焦点透视法,烘托出在桃树上顾盼生姿的一匹奇怪的黑白动物。根据画上状元于敏中所书乾隆皇帝御诗:“寓属生交趾,自呼名果然。欢同难还共,小后大居前。柳异王孙恶,郭齐君子贤。不因皮适褥,林处命宁捐。
期刊
明代纸币:想印钞票,先除文盲  纸币,来自中国,公元1375年至公元1425年  “你们相信有精灵吗?快说你们信!信的话就拍拍手吧!”  彼得·潘邀请观众和他一样相信精灵的存在以拯救小仙女,这闻名于世的一幕永远都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有一种本领,即说服人相信某些看不见但又让人抱有希望的事物真实存在,这种本领古往今来一直以各种形式大行其道。以纸币为例,几百年前,某个中国人在纸上印出了一定金额并请所有
期刊
2010年3月9日晚上大约8点半,韩东在给我的邮件中说:“一个不幸的消息知道了吗?张枣去世了……”我似乎有预感,因为2月26日下午梁晓明已在电话中告诉我:“听说张枣最近查出肺癌晚期,已经扩散了……”我没想到事情发生得那么突然,比我预感的要快!2010年春天是如此的不幸,一前一后,一下子就走了两位诗人,一个是梁健,一个是张枣。  我与张枣缘悭一面,仅仅通过一次电话。记得1998年我准备在我责编的“芳
期刊
在香港和上海,有先施必有永安,有永安必有先施。一百年来,两家老牌百货的商业斗争从未停止。久而久之,两家形成一个奇怪的共识——唯有两家汇聚一处,才能共同繁荣。  大百货前的穷小子  1874年的一天,香港皇后大道上行人如织,三个乡下人打扮的华人带着三分畏惧、七分好奇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他们的目光很快被一家装修富丽的商店吸引,透过橱窗,可以望见店内景象——货柜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从未见过的商品,大鼻子的洋
期刊
某种意义上,做教育是需要终身投入的。民国年间的大学校长,一做就是10年、20年、30年。蒋梦麟做了15年北大校长,张伯苓几乎是南开“永远的校长”。好的大学校长,确实跟这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历史、传统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今天没有了。  《看历史》:您曾经在《“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与老北大》一文中写道:“百年中国,有独立的大学理念,而且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不敢说独此一家,但蔡元培无疑
期刊
“重戴”,是唐宋文献中时或提到的一个概念,揭示着有趣的、为后人遗忘的历史细节。如果留心便会感受到,宋人笔记中不仅频频评论这一概念,且提及之时会带有一等唐人所没有的郑重。  《宋史》“舆服志”里如此解释:“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由之可知:“重戴”是唐代士大夫开启的风气。  其具体
期刊
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一书中说过:“发展是由物质环境决定的,而且这些环境在人类祖先之间的分布已不平衡。”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初始条件,在国家发展的早期,这些初始条件往往会对国家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开始看起来可能是偶然的、微不足道的,然而国家的发展路径一旦选定,就往往会受制于路径依赖的规律,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强化,最
期刊
1912年9月22日晚上10点,29岁的年轻律师弗朗茨·卡夫卡坐在他布拉格家中的打字机前开始写文章。不知不觉他写了8个小时,最后写完了一篇“判决书”。  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腿几乎无法从桌子底下挪出来,坐了这么长时间,腿都发麻了。我在打字机上写作,在此过程中我虽然觉得神经绷得紧紧的,有点担心,但同时感到欣喜。我写的文章逐渐丰满起来,让我感觉犹如在水面上漂浮着前进。”之后他又说,写文章时还是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