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词析句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学生掌握好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前提。所以,利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章的深刻主题。而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综合体,那么,教会学生怎样“咬文嚼字”,如何“斟酌词语”,怎样“鉴赏语句”,如何“赏析语段”,便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品词;析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比较法
  在词语的品析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规律,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字词句的不同用法,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依据比较的特征,教学中我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一)换词比较
  教学时把句子中要重点理解的这个词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梅雨潭》一文,作者很讲究用词准确、生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推敲、琢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如“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一般。”读到这个句子,有的学生提出:“亭子不是建吗?为什么用踞呢?”引导学生品味一番,使他们认识到用“踞”更能突出亭子所处位置的险峻,而“建”则用得太多,过于流俗。“蹲”却给人一种笨重感,不能确切地表现梅雨亭的险要。作者把梅雨亭比作像苍鹰在天空翱翔,通过字、词的锤炼及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梅雨亭位于凌空的岩石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
  (二)添词比较
  有的课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些词句用得很简单,却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添加词语来体会词句简约的好处。例如: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胜利掩护大部队撤退后,眼前撤离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绝境(三面悬空的崖顶),另一条是大部队转移的必经之路。这时班长果断地说“走!”带头朝悬崖迈进。這时,让学生在“走”字前面添加一些词语,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有的说成“快走”,有的说成“我们快走”。学生说得都很好,能够积极动脑筋。再引导学生与原句比较,体会到原句的一个“走”字干脆、果断,真可谓力有千钧,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豪迈的气概,也表现当时形势的严峻。
  (三)删词比较
  有的课文有一些精彩的句子是因为用词恰到好处的结果,可以让学生拿删去这个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原词句的独特作用,例如在文章《一夜的工作》中有这么两个精彩句子: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课堂上,有很多同学认为:上面两句的“我们”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重复了吗?我表扬学生的想法新颖独特,富有创造力。然后,我再把句子里的后面两个学生认为重复的词语删去,再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以致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共和国诞生后第一任总理如何夜以继日工作,品味出原句是作者更强烈地表达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从而把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关联法
  字、词、句、段是构成文章的有机单位,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语段、文章的含义,就得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关联法分析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自上而下理解词句的内涵和外延,最终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例如:在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爱戴”这个词的含义,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小组之间讨论,理解这个词表达的是“拥护”和“敬爱”以后再让学生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可以从参加鲁迅先生追悼会的人“送花圈”“写挽联”“心情悲痛”等几个方面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从而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有所提升。
  三、创造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我们老师总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教这些富有不同个性的孩子就可能走向一个死胡同,出不了彩,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更是如此。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针对“一动也不动”一词可以设置几个多样的、有特色的问题。如:在烈火的燃烧下,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他有哪些惊人的意志使他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如果此时邱少云动了会发生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一系列的、连贯的“套子”问题,让学生在大脑 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探究的状态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想象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如《飞夺泸定桥》第八段,抓住“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关键词语,让学生想象红军突击队冲到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的万分紧急的情景,从而加深对红军夺桥所经历的又一次艰险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难学”是因为远离规律,笔者论述了本丛书编写的四个特点,就在于找回规律,化难为易,另辟新路。  【关键词】初级汉字;字理;配套;快识乐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难教难学。上了十二年学,高中毕业,仍错字不断、病句叠见,便是明证。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在文集和讲话中表达了相反的看法:汉字难学是个伪命题。汉字有很深的文化内
【摘要】“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写作;作用;内容;方法;以读代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了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有关“‘天天朗读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象之一。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问题,而当前小学生的大众化兴趣激发应立足学生的成长生活,采用多形式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写真文章,表真性情,悟真生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作文动机的激发及作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两个角度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成长生活;习作兴趣;作文动机  
【摘要】课堂诵读、理解课文,问题探究、巩固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答题,一直以来是语文老师指导作业中的老大难。笔者试从分析其成因,研究存在的问答缺陷,探索其解决方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文通字顺、完整表述、语义转换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教得好,并不需要让学生将整堂课的内容都记住,也不需要为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的重点。本文探讨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
【摘要】在语文诗词题目考试中,学生会出现意象分析错误等问题,造成课外诗词分析题目失分的普遍现象。在诗词学习中,诗词内容的有效教学和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就尤为重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遇到的诗词意象分析问题,以梧桐意象为例,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并总结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方法及其归类学习等提高意象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梧桐;诗词意象;分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情况日渐受到教师关注,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阅读现状与有效阅读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四方面通过有效阅读引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策略,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小学教职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实际执教生涯中发现,很多学
【摘要】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形态的重要显现。而民俗课文,则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文,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也可以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从而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本文从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的相互促进作用出发,探讨如何能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重要作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
【摘要】略读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人们重新对它定位,挖掘它本身所承担的与精读课文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略读课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不断钻研探索,做到“教略而学不略”,精略相辅、略中有精。  【关键词】略读;阅读方法;迁移;品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略
【摘要】鉴赏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从2016年开始,福建高考将使用全国I卷,诗歌鉴赏分数由6分变为11分,考试分量及比重得到进一步加强。不过考查内容仍没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内容和技法。备考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懂得鉴赏诗词的方法,只有这样,鉴赏诗词之门才会为学生所开,才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吟;品;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怎样鉴赏诗词?我认为鉴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