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创新教学中的建导式协作设计研究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在教学中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教学质量。但是在研究生团队协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生团队协作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高校研究生创新教学和团队能力培养,采用国际信息化教育中流行的协作工程(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学中的建导式协作(Facilitated Collaboration)方法设计了相关的团队协作流程模式,并采用了设计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生团队提供一种更高效的协作方法,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并提升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协作工程; 建导式协作; CSCL;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程絮森(1984—),男,安徽怀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团队协作与信任研究。E-mail:xusen.cheng@uibe.edu.cn。
  一、引 言
  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急剧上升,使得研究生班级的性质越来越向本科生趋近,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虽然教师尽量安排学生采用小组协作形式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但往往在学生小组中,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课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希望采用建导式协作的方法和流程来指导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过程,从而提高研究生协作学习的效率。
  建导式协作(Facilitated Collaboration),是一种优化团队协作流程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团队协作,通过采用建导的方法来帮助团队更好、更快地完成协作。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逐渐成为主流的协作学习方式。而建导式协作正是借用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媒介与辅助工具,来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高校开始利用专业的建导式团队协作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GroupSystemTM)[2]来进行团队协作。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将它应用在学生教学工作中,在帮助学生团队协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而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建导在教学中的应用,使用建导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3]
  二、 相关理论与背景
  (一)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作为协作学习中一个逐渐兴起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已对它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4]顾名思义,计算机支持学习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辅助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各种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CSCL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相比于传统的协作学习技术,CSCL较少关注基本技能(如阅读和计算)的学习和操作,而更关注于高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辩论、自我管理、媒体运用素养等),尤其强调非证实知识的分享。[5]这无疑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当然,CSCL虽然克服了一些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但是也时常面临着效率低下、团队凝聚力不强等缺点。因而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建导技术。运用一个合适的协作学习流程对于提高CSCL中学习者的参与度,并提升其学习水平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建导
  建导(Facilitation)是一种复杂技能,它可以促使一项任务快速地完成,[6]使得团队更加有效地协作,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团队协作。建导的本质是对群体进行干预、引导的过程性技能,其目的是激励全员参与,激发成员创造力,最终使群体达到共识的目标。[7]建导技术用以支持团队协作并在协作中占有重要地位。[8]Kolfschoten 等人[9] 认为一个成功的建导式协作流程可以使得人们在没有专业建导师(Facilitator)的指导下也能完成协作过程。但是如果有建导师(Facilitator)的帮助,会使得团队协作更顺利地完成。[10][11]建导师可以通过优化和指导协作流程来帮助团队更好地协作。建导师可以在团队没有作决策时就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流通并且能够完善团队作决策的方式。[12]Ackermann [13] 认为建导师的目的就是大幅度提高团队协作的有效性,通过内容和流程的管理使得会议更富有成效。
  (三)思想利丝
  在团队协作流程中,思想利丝(ThinkLets)是一个有助于建立所需协作模式的引导。[14]它也为协作流程的设计提供一个可移植的、可重复使用和可预测的构建模块。[15]目前,建导师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语言,来描述和设计复杂的流程设计。[16][17]ThinkLets描述了人们执行任务的方式,在现实情况中可能会用到多个ThinkLets来完成一项任务。[18]ThinkLet是一个基本的协作活动,它能够创造可预测的、重复的协作模式用于人们实现目标,[19] 而协作模式是团队在协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方法。根据ThinkLets所建立的协作模式将其归纳为五个一般模式,分别为:发散、收敛、整理、评估和达成共识,它用以帮助团队协作和决策。[20]Briggs等人[21]之后将其分为产生、减少、阐明、组织、评估和达成共识等六个模式。目前,国际上一些高校使用的Thinktank软件,就是以前面提到的协作模式为基础设计了相关的环节,用于帮助各种团队进行高效的协作。   三、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 混合式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设计研究法(Design Science Research)与案例研究(Case Study)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前期对于研究生教学流程设计,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与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设计研究法,提出科学的教学流程模型。后期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采用该流程学生的跟踪式调查,对该流程进行评价与改进。
  设计研究法是于1962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设计方法会议上被提出的,[22]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系统(IS)的研究人员开始对DSR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23]该方法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来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作验证和评估,它能够促进多领域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和研究。[24]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是在真实环境下对当前现象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现象与环境之间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的时候。[25]案例研究常常用来解答诸如“怎么样”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26]案例研究也常常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来研究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弥补各种方法的不足。如果所作的研究是实验性质的或者是结合实验的,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将掩盖部分细节信息,而案例研究恰恰是揭露这部分信息的良好方法。
  本文采用跟踪式的案例研究,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有效形式对所设计流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流程的改进与完善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二) 基础流程设计模型
  本文是以Kolfschoten和Vreede[27]在2009年设计的团队协作流程的一般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任务分析诊断、活动分解、任务—思想利丝选择、议程建立和设计验证。其中每部分之间都联系紧密,上一步产生的结果都是下一步进行的基础。而且在整个模型中“任务—思想利丝选择”是核心部分,旨在针对任务以及所需活动选择与这些活动相匹配的思想利丝方法,建立协作的流程。而议程也是根据流程来建立的。在协作过程中,建导师需要熟练掌握ThinkLets方法并对协作进行引导,包括操作流程和时间控制等。协作流程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协作流程设计模型图[28]
  四、研究生创新教学中的建导式协作流程
  (一) 研究生创新教学流程设计
  整个协作模型的核心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分析,得出适合的“思想利丝序列”来指导团队协作过程。而本研究主要根据以上模型,针对学生团队在完成课程相关课题的协作过程设计了相关的协作流程,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协作任务。本研究以某高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选修的“ERP设计与实施”课程中的小组课题为研究对象,该课题需要学生团队分析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实施ERP的解决方案。学生团队将使用该流程来完成团队协作任务,同样流程中需要一名建导师(往往是接受过培训的教师)组织并指导协作流程。该流程具有一般性,不仅仅适用于某些课程,也可以推广到所有CSCL课程中。
  研究采用了ThinkLets中的6种方法来完成流程设计,其中包括“头脑风暴”(Free Brainstorm,自由式的发表想法)、“米花拾掇”(PopcornSort,把产生的想法分类)、“水桶漫步”(BucketWalk,对想法排序和筛选)、“麦秆投票”(StrawPoll,对想法排序)、“铁橇选择”(CrowBar,选择结果并达成初步共识)、“环形确定”(MoodRing,确定意见最终达成共识)。选择相关课程指导教师作为建导师,建导师将组织和指导整个过程。流程中的每一个思想利丝方法为一个大的环节(图2中每一个方框),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思想利丝方法、学生团队成员的具体活动、思想利丝对应的协作模式以及每个活动所要持续的时间。具体流程如下图2所示。
  基于对实际研究问题的考虑,学生团队在协作过程中主要有两轮讨论,图2中每个环节中的数字便代表进行思想利丝流程的次数(即讨论的轮数)。
  第一次,团队成员需要对选定企业存在的问题作讨论,主要是找出该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一轮主要使用“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这几个环节来完成。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方法,让大家充分思考和分析,目的在于鼓励团队成员大胆、自由地、尽量多地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5分钟。接下来对第一步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和进一步的清晰化,该过程使用 “米花拾掇”方法,目的在于把之前产生的各种想法进行归类,以便大家更快、更清晰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0分钟。然后使用“水桶漫步”方法对分类后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筛选,剔除一些不重要或者错误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5分钟。当“水桶漫步”环节结束后会产生一些团队成员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则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讨论。但如果项目只要求解决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团队成员再接着进行“麦秆投票”的环节,团队成员可以使用投票表决或者打分等方法来选出结果并达成共识,该过程将进行10分钟。当找出最重要问题后第一轮讨论就结束了。
  接下来,学生团队成员对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给出解决方案,这就进入了第二轮思想利丝流程。其中“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环节与第一轮流程相似。然后在投票结束后团队成员使用“铁橇选择”环节对投票结果表决,即是否同意该解决方案,该过程将进行5分钟。如果大家对该方案有异议,则可以重新回到“麦秆投票”环节再次投票;如果学生团队成员已经达成共识或者经过再次循环投票后达成共识则进入“环形确定”环节,即告知所有成员最终方案,确定达成共识,该过程将进行3分钟。
  其实,考虑到意外情况,第一轮“麦秆投票”结束后也可能会出现票数一致或者成员意见僵持的情况,此时也可以增加一个循环,再次使用“麦秆投票”和“铁橇选择”思想利丝方法来进行投票和选择,以确保得到相对一致的选择。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任务作相关的调整,可能一个任务需要用到整个流程,也可能只用到其中的一部分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更具有灵活性,针对的任务范围更广泛一些。   (二)流程的验证与评价
  为了验证所设计流程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该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作了长达半年的课堂跟踪式案例研究。案例中,建导师对全班30名学生采用基于任务的随机分组形式分为6组,并引导、监督各小组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进行小组协作。各小组采用Face-to-Face(面对面交流)以及Web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ThinkTank、Blackboard、QQ、MSN、人人网、WEIBO等一系列交流与协作工具,完成对某公司现有ERP项目的评估与设计。其中ThinkTank是针对在线建导式协作的专门软件,建导师可以通过它设计、控制流程,参与者可以通过它进行远程协作。
  案例中,完成任务的核心部分需要进行两次建导式协作学习。第一次的目的在于找到该公司现有ERP系统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在建导师的引导下,利用课余以及课堂的部分时间,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业务状况、业务流程等,结合现有ERP系统的运行状况,运用上述流程进行协作学习。第一次任务是找出当前企业ERP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了流程里的三个环节。第二次运用建导式协作学习则是针对这一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各小组进一步剖析企业的ERP实施现状,通过分享信息,共同思考,最终达成一致观点。该次协作则运用了整个协作流程。当然,与任务相关的小的细节问题也是通过这种协作方式解决的,例如选取哪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等。在每次的协作过程中,在建导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米花拾掇”、“水桶漫步”等科学的方法实现快速聚焦,最终通过“麦秆投票”、“铁橇选择”等确定出最佳答案。最终各小组将每次协作的具体过程与结果形成文字报告,提交给所调研企业,并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充分肯定。
  本文采用了平时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针对基于所设计流程的建导式协作分别在学期初、期中、期末等三个阶段针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采集。由于访谈数据多而且复杂,我们首先对每位同学、每段对话进行了详细编号;之后我们提取出访谈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以及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最后我们对关键词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篇幅原因,表1仅仅展示了部分内容的分析过程。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发现:
  1. 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协作学习时间明显缩短,提升了学习效率。
  该教学流程是基于科学的建导方法,将小组任务的完成分为“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和“环形确定”等六个阶段。结合先进的协作工具,如Thinktank,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时间,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意见提取、快速聚焦,并达成共识。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尤其是探究式的教学,建导式教学流程具有较高的效率。
  通过对访谈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意见冲突快速解决,协作学习时间明显缩短,提升了学习效率。
  2.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给学生启发,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使得学生可以进行充分思考,并结合大家的意见共同决策,保证最终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建导式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良好方法,并且降低了意见冲突、时间冲突等协作风险。同学们通过与他人的协作过程,不断拓宽思路,掌握更多知识,以及不断提高能力。此外,若使用Thinktank等协作工具还可以设置匿名,更能保证任务结果的合理与准确。因而,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基于建导式教学流程的研究生教学更具有效性。访谈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研究发现,利用该流程,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相比以前的方法,他们更愿意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流程的设计和使用非常有助于学生发现新事物,拓展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访谈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团队协作和交流中,更愿意发表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4. 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较为灵活,建导师可以根据任务灵活调整。
  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对各个环节的任务、时间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灵活处理,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延长或者缩短。Thinktank等协作软件可以对每个环节的时间重新进行设定,保证教学过程的相对灵活性。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方法,无疑它是进步的。它把全新的建导式协作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当中,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较大的意义。
  五、总 结
  针对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国际最前沿的建导式协作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来。国际上,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建导式协作教学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实施到日常教学中。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使用建导式协作方法对研究生和留学生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针对中国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运用ThinkLets的科学方法,提出了一个由“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和“环形确定”等六个环节组成的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本研究还用半年时间对流程进行了验证,通过跟踪式的案例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流程,该流程可以提升同学参与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意见冲突快速解决,缩短学习时间,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当然,该流程也存在诸多限制之处,如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等,当然也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硬件水平的提高,该流程将在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之后本研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本科生和留学生作相关的案例分析研究,从而作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该研究生教学流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可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此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与研究生的质量,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炎蔚.合作、参与、效率——试论建导法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J].复旦教育论坛, 2007,5(2):37~39.
  [2] Group Systems [EB/OL]. http://www.groupsystems.com/about_us.
  [3] 谢力宁,姜先华.运用建导法改进传统的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7):83~84.
  [4] [26] Cheng X.. An Investigation into Individual Trust Development in Computer Mediated Teams[M].UK: MBS, 2010.
  [5] 郁晓华,祝智庭. CSCL应用的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25~31.
  [6] Westley, F. and Walters, J.A.. Group Facilitation Skills for Managers[J].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 19(2): 134~143.
  [7] 胡继旋.在教学方法中普及应用建导技术是释放学生创造力与合作力的关键[J].复旦教育论坛,2007, 5(2): 27~30.
  [8] Jahng, J. and Zahedi, F.. Intelligent Electronic Facilitator: Increasing GDSS Effectiveness and Making Web-Based GDSS Possible[C]. Proceedings of 4th Americas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998: 481~483.
  [9] [27] [28] Kolfschoten, G.L., Vreede, G.J. DE.. A Design Approach for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A Multimethod Design Science Study in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Summer 2009, 26(1): 225~256.
  [10] Nunamaker, J.F.J., Briggs, R.O., Mittleman, D. and Vogel, E.. Lessons from A Dozen Years of Group Supported System Research: A Discussion of Lab and Field Finding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7, 13(3): 163~207.
  [11] Schwarz, R.M.. The Skilled Facilitator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4.
  [12] Griffith, T.L, Fuller, M.A., Northcraft, G.B.. Facilitator Influence in Group Supported Systems: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Effect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8, 9(1): 20~36.
  [13] Ackermann,F..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n the Role of Facilitators Using Group Decision Supported System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996, 5(1): 93~112.
  [14] Kolfschoten, G.L., Briggs, R.O., Appelman, J.H., Vreede, G.J. DE.. ThinkLet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A Further Conceptualization [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2004.
  [15] Kolfschoten, G.L., Briggs, R.O., Vreede, G.J. DE., Jacobs, P.H.M. and Appelman, J.H..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the ThinkLet Concept for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cience, 2006, 64(7): 611~621.
  [16] Briggs, R.O., Vreede, G.J. DE., Nunamaker, J.F. JR..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inkLets to Pursue Sustained Success with Group Supported Syste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19(4): 31~63.
  [17] Vreede, G.J. DE and Briggs, R.O..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Designing Repeatable Processes for High-Value Collaborative Tasks[C].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5.
  [18] Kolfschoten, G.L., Vreede, G.J. DE, Briggs, R.O. and Sol, H.G.. Collaboration Engineer-ability In Kersten [C] Proceedings of the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Conference. Montreal: Concordia University, 2007:1~14.
  [19] Miles, A.. Collaboration in the Value Grid for Semantic Technologies [C]. UK: Nottingham, 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智能导师系统句酷批改网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首先探讨了批改网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将学生的作文和语料库进行对比,通过192个维度对学生的作文给出相应的得分,并给出批改提示。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句酷批改网如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智能批改。文章最后指出句酷批改网作为智能导师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如:只能从语言上判断水平,不能从语义上判断内容,无法对作文内容错误进行识
期刊
[摘 要] EDUCAUSE每年发布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议题,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文章通过对12年的EDUCAUSE十大议题的梳理与分析,了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和建设理念,期望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 高等教育信息化; 美国; EDUCAUSE; 十大议题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个人因素中的能力适应、理念适应和态度适应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改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的改变主要是由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所需的各种能力所决定,理念适应次之,决定作用最小的为态度适应。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决定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学科专业30年以来在学科和学科专业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祈望30年后,由学科协同产生的信息化教育科学,能使得该学科与学科专业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协同; 创新; 电化教育; 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化州人。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
期刊
[摘 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面临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多维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农民群众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由多维利益群体构成的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从分析农村中小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比较面授与远程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对其学习绩效和课程满意度的作用差异。研究以美国高校学生为样本,分别收集了同一门课程中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绩效数据和课程满意度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比较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面授学习者与远程学习者的学业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差异;(2)学业自我概念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摘 要] 本文的目的是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首先分析了教育与信息的关系:教育是从事物和媒体中获取信息,经思维加工,成为人类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其次,分析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教育变革。最后,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尤其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的影响,以及对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美国是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而中国与之相差甚远,因此进行中美开放课程的对比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从教与学的视角运用质与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对中美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六个维度的对比分析,通过立意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了中美各六门课程,分析的维度包括师生互动、教师提问、教学风格、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流程。数据分析表明,中美开放课程在这六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美国教师
期刊
[摘 要] 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中介。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内容为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阐释的视角系统分析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演进。研究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以全球信息化为根本特征,政策价值体现为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政策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政策客体兼具客体性与主体性,政策内容从“应用整合”走向
期刊
[摘 要] 在一项教师发展实验中,13个(2男,11女)数学师范生学习了一门整合了技术(Fathom动态数据软件)、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统计分布)知识的数学教育课程,经历了三次模拟课堂教学和一次真实课堂教学(三个师范生与两个在职教师的“正态分布”同课异构活动)。研究者采用了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和录像以及文档收集等方法收集数据,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分析数据,最终以个案的方式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