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工具”,提升学生数学学力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工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以数学工具为中介,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数学工具”为载体,打造“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本文以《玩转三角板》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为例,阐述运用数学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数学工具;数学学力;综合与实践
  数学工具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常用数学工具有直尺、三角尺、圆规、钉子板以及其他的一些教具、学具等。数学工具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力发展,对于渗透数学思想,显化数学方法也有着独特功能。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工具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工具往往是“就题运用”,没有充分发掘数学工具的系统功能。要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数学工具,发掘数学工具的教学功能,释放学生数学学力。本文以《玩转三角板》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为例,探寻如何以数学工具为中介,促进学生学力发展。
  一、三角板:一种独特的数学学习工具
  三角板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主要的学习工具。对于三角板的运用,一般教师仅仅将其停留在画直线、画固定度数角(如30°,45°,60°,90°等)、画平行线、画垂线等上。在这些操作方面,三角板仅仅是作为学生绘图工具而使用的,没有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由于轻视三角板,导致部分学生对三角板三个角的固定度数、三角板的来历、三角板的拼角、三角板的拼图、三角板的旋转、三角板的堆积等方面的内容都很陌生。基于此,笔者在五年级自主研发了《玩转三角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开发《玩转三角板》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意图在于:让学生在玩三角板的过程中了解三角板角、边的特性,通过“玩”三角板,系统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点、线、面、体,发展学生“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的动态几何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具身认知能力,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奇妙,感受、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综合与实践:构筑数学工具运用的平台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數学工具的使用往往是散点式的。散点式的数学工具运用往往不能发掘数学工具教与学的功能,学生往往是碰到要使用时才使用,这种使用往往是草草了事。学生没有深入地研究、使用数学工具,很多时候数学工具成为虚设的闲置物品。数学工具的特性学生没有发现,数学工具的使用技巧学生缺乏,数学工具使用受限让数学工具遭遇到了放逐。“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给了系统研究数学工具、使用数学工具的平台。通过“综合与实践”中的系统研究、运用数学工具,能够整体性地达成教学目标。
  1. 形式召唤:激活学生数学猜想力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首先开发了“拼角”“画角”的教学环节。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四年级学习“角的度量”时,已经知道了一副三角板中有两种规格的三角板,其中几个特殊角的度数以及一副三角板所拼一般角的度数,分别是30°,45°,60°,75°,90°,105°,120°,135°,150°,180°。教学伊始,笔者直接出示学生所拼三角形常见度数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角的特征。
  生1:老师,我发现这些角都是由一副三角板中的某两个角相加而成的。
  生2:我发现这些角的度数都是15°的倍数。
  师:是吗,按照你的发现,你觉得这么多角是从最小角到最大角排列的吗?
  生3:老师,我发现其中少了两个角,一个是最小角,还有一个角应该在150°到180°之间,是165°的角。
  师:这两个角,你能用一副三角板拼出来吗?
  学生讨论。
  生4:老师,我发现刚才这些角中,有的是三角板本身的角,有的是用三角板中的两个角相加的,还可以用三角板中两个角相减,如60°减去45°等于15°,45°减去30°等于15°。
  学生操作。
  生5:老师,我发现了一副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重合,两条斜边所成的夹角是165°,我用量角器量的。
  学生操作。
  师:是的,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更要动脑,一副三角板中的角不仅可以相加,也可以相减,还可以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学习数学要善于猜想。
  学生已拼角按照某种序列排成后,能够向学生显露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根据规律提出数学化猜想,并在动手实践中展开验证。在此,这样一种数学形式形成了“召唤结构”,召唤着学生的自主探究。
  2. 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力
  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智慧的根源,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是教学最主要的原则”。在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手脑协同运作、做思共生。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用一副三角形玩,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将一副三角板拼成一个四边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一副三角板中有两条边竟然是相等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发现为用两副三角板拼图奠定了基础。请看用两副三角板拼图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将相同的边重合起来拼图,找一找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生1:我用的是30°的三角板,我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拼法。(边说边展示)
  生2:我找到了6种不同的拼法。(边说边展示)
  生3:我用的是45°的三角板,我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拼法。
  师:同样是用三角板拼,为什么30°的三角板拼出了6种,而45°的三角板只拼成了3种呢?
  生4:因为30°的三角板三条边各不相同,每一条边相拼有两种拼法,二三得六,一共有6种不同的拼法。45°的三角板两条直角边相同,所以只有两种拼法,另外将斜边翻转后拼成的正方形是一样的。因此,第二种规格的三角板拼图只有3种拼法。   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拼周长最长?怎样拼周长最短?”在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30°的三角板可以拼成等边三角形,45°的三角板可以拼成正方形后,笔者适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三角板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史。如此,“数学味”与“文化味”在学生的指尖上相逢。
  3. 学做共生,诱发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学生进行数学学具操作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习得、思想方法的领悟,更是数学文化的表达。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学工具,发展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创美素质。如笔者在让学生用两副三角板拼图后,又进一步让学生用四副三角板拼图。学生果然不负所望,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其中,笔者选取了这样的两幅图案(如图1)。
  师:同学们看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
  生1:这两幅图都是正方形,第一幅图是由4个45°的三角形拼成的,第二幅图是由4个30°的三角形拼成的。
  生2:这两幅图整体来看是一个大正方形,里面还分别有一个小正方形。
  生3:我发现第一幅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2倍。
  师:为什么?
  生4:作两条辅助线就可以看出。(生4走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操作)
  生5:也可以将外边的小三角形向里翻转,就能拼成里面的正方形。(生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研究第二幅图。第二幅图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还被作为会标呢!
  生:为什么?
  师:第二幅图叫“弦图”。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这幅弦图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那么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
  ……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大小正方形的面积。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赵爽的“弦图”,渗透了“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基于数学工具又超越数学工具,发展了学生的審美能力和创美素质。
  三、动态想象,开掘学生的动态想象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工具,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力和数学想象力的发展。学习“图形与几何”,学生最大障碍在于“眼中有物,脑中无形”。“动态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操作、感知、想象从被动转向主动。教学中,笔者运用三角板发展学生的动态想象力。在动态想象中,学生初步认识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静态几何与动态几何的微妙关联。
  师:同学们,其实三角板不仅可以拼起来玩,还可以转起来玩呢!(学生跃跃欲试)
  师:在同学们玩之前,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以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为轴旋转,会形成怎样的形体?(教师出示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
  生1:我觉得能够形成三角形柱,下面是一个圆,上面是一个点。
  生2:能够形成像沙堆一样的东西……
  师:这种形体在数学上叫作圆锥,在六年级时我们会系统地研究它……
  师:刚才我们是将三角板旋转,我们还可以将三角板堆起来。同组的同学将相同的三角板堆一堆,看看堆成了什么?
  生1:我们堆成了长方体的一半。
  师:这种形体,数学上将它称之为“三棱柱”。
  从运用三角板旋转,到堆三角板,既横向又纵向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学生通过学具的创造性运用,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开阔了知识视野,激活了思维通路。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点被串联起来,形成了知识网。
  数学工具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数学工具,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数学工具,充分发掘数学工具的教学功能,让数学工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助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中,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内容零乱、结构松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
摘 要:“平行四边形面积”在图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渗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教材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我们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我们在对人教版教材与名师的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前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验证两种思路各自的合理性,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而,形成自己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  关键
摘 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从知识起点、能力起点、建构态度三个维度来研究。本文以小学数学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为例,阐述了学习起点的分析依据,以及学习起点确定之后如何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及评价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教学节奏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高度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关注的是教育理念转换为具体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广泛地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现状而提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3月20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我国将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与美国政府针对汽车厂家实施的企业燃油经济性标准(英文缩写为“CAFE”,业界俗称“咖啡法”)非常类似。新办法的最大特点,在于以企业整体为核算主体,以期在降低整体油耗的基础上,给企业更大的自由度。  办法自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的实施能降低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油耗,鼓励生产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本校的“耕读园”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机会。结合数学的各个知识点,我们构建了若干小的教学模式,用这些模式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耕读实践;数学学习;学习模式  实践不仅仅可以检验真理,也是学习的好途径!要学好数学,学生也离不开实践。本校的“耕读园”就为学生
摘 要: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要让小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需要在学生心中搭建抽象与具象之间勾连的桥梁,也就是几何直观。借助几何直观,为形成概念提供生动表征;借助几何直观,为理清算理提供具象素材;借助几何直观,为解决问题启迪拓展思路。  关键词:几何直观;概念表象;具象素材;启迪思路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概念之一。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
摘 要:情景教学法是当前教育模式下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展自我,主动学习,提高兴趣,增强数学能力。那么怎么创设教学情境才能让教学具有更大的价值呢?本人将针对情景化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情境教学  一、趣味性情境,让课堂充满欢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
摘 要:从教材的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习题难度比较研究我国人教版与澳大利亚“新路标数学”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难易度,发现:(1)内容广度上,“人教版”知识点个数比“新路标数学”知识点个数少,前者更侧重数与代数领域且着重计算;(2)在教材内容深度方面,“人教版”相对更加偏重知识的掌握层次;(3)在教材习题的安排方面,“人教版”教材中习题题量小得多,以模仿与迁移为主,而“新路标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多得多,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也强调“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文章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这节iPad课说明数字化教学对于学生活动经验积累的帮助,以及学生如何通过iPad課在“做”的过程与“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