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历史书写与记忆传承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了80多年,随着时间的逝去,当年那场屠杀的幸存者和亲歷者已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记忆将不复存在。然而,作为民族创伤的集体记忆或者说文化记忆,南京大屠杀却被后人不断书写、传承和铭记。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有史家在调查幸存者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书籍。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又有一批历史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形成了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学术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客观、真实、理性是历史书写的基本要义,也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旨趣,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还原历史的客观真实。但是,基于历史学的书写也存在受众面狭窄,不利于大众传播等局限性。因此,在大众文化消费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广大民众对通俗史学不断增长的需求,寻找到一条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有效途径,这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近日,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一书,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大众传播和记忆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书作者张连红、刘燕军都是长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由历史学家撰写通俗性南京大屠杀历史读本,是适应广大民众对通俗史学的需求和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有效途径。正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该书序言中所言:“普及性历史读物由谁来写呢?我个人提倡史学家亲为。史学界很注重专业的论文和著述,这是自然。但是,久而久之,多多少少也出现了史学研究的‘象牙塔’现象”,“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发表后束之高阁,读者寥寥。所以,史学家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再翻译’,使之成为公众易于接受的产品,善莫大焉。”
  正因为该书由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专家所写,所以颇具特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尊重历史,客观真实。该书分“保卫南京”“黑色南京”“南京英雄”“正义审判”“世界记忆”五个篇章,并附有参考文献。无论哪一个篇章,均有相关史料支撑,“用事实说话”。通俗的历史读本并不等于“戏说历史”,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更不可虚构情节。为了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情形,该书作者查阅了大屠杀期间南京的气象资料,连当时天气情况的描述也做到“有据可查”。对书中讲述的故事,更是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是客观真实的。通俗的历史读物一般很难做到完全客观真实,而该书作者出于历史责任,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如日军屠杀中国俘虏,该书根据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以及日军部队的“战斗报告”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讲述,使故事真实可靠。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第二,发掘史料,讲述新故事。该书作者是多年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专家,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了如指掌,但他们在撰写该书时并不满足于原有的研究,而是深入发掘资料,探究新问题、讲述新故事。在撰写过程中,作者经常查阅档案,并发现了新线索。王恒山是大屠杀期间南京的一位普通市民,他救助和保护了多位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普通平民。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以往鲜为人知的王恒山的故事。为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作者又查阅了《中央日报》的相关报道,进一步证实了王恒山故事的真实性,并将这一故事作为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典型,在书中展现给读者。这种不满足于已有的研究,不断发掘新史料、讲述新故事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形式活泼,通俗易懂。该书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讲述了31篇人物故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以及战后审判日本战犯和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经过。为了使广大青少年从内心接受这段惨痛的历史,该书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避免残暴血腥的字眼,同时再插入了漫画,以避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内心受到较大冲击。
其他文献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但对于他何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诸多正式文件、传记和文章表述不一。近日,朱成山发表《共产国际档案更正了瞿秋白党龄》一文(以下简称朱文)指出,瞿秋白纪念馆新增一份“共产国际‘三大’档案的新史料”,“正是依据这份重要的历史档案,更正了瞿秋白的党龄。”[1]  笔者为瞿秋白纪念馆史料的收集者,本文就我馆所掌握的资料,对朱文作些补正,并探究瞿秋白入党时间难以确定的历史成因,考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成立于2007年7月,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副处级建制的全民事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管理、指导、检查、监督园区的档案业务工作。档案管理中心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江苏省5A级数字档案馆”“全省档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以“智慧园区”理念做优顶层设计,促进信息化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  早在20
期刊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大运河的贯通,苏州一跃成为联系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市肆繁盛,吸引着来自南北西东的帝王官吏、富商大贾、文人雅士。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地标,以“苏式”“苏作”等引领社会生活风尚。  一、运河通航:苏州跃升为区域经济中心  苏州段运河是江南运河的一部分,西北起于苏锡两市交界的沙墩港,南至江浙两省交界的王江泾,长约82千米。按其流向、地理
期刊
江苏四种革命精神学习研讨暨《初心永恒》出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好用活江苏丰富的党史资源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省档案馆和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合作,以档案馆中保存的珍贵红色档案为依托,以诞生和孕育于江苏大地上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为内容,编纂了《初心永恒——江苏四种革命精神简明读本》,日前由江苏人民出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文章主要以“人才流动”作为切入点,选择“淮安市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五所高校的人事档案工作开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为淮安市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构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流动人事档案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档案原始记录性即档案本质属性的回归,认为证据性是档案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一项价值属性。同时,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众多承载物之一,与其他信息载体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档案的证据神圣性。因此,在忽视档案证据性的情况下来谈档案的记忆功能是既不现实也不可靠的。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档案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联结,可以算作一种考虑到文件形成主体多元性和形成过程复杂性的发散性思考,但不是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本
期刊
[摘要]苏州市对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实施了一系列创造性举措,形成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论文通过梳理“苏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总结其创新内容主要在于勇于把握时代赋予的新契机、以“集中”为主线进一步充实“条块结合”、探索多元主体协作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整合特色馆藏构建“苏州记忆”,并以此为基础得出创新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苏州模式改制企业中国丝绸档案馆企业档案管理  [分类号]G27
期刊
陈向阳一行赴辽宁、黑龙江省档案馆开展馆际交流  3月11日至13日,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副馆长孙敏率办公室、管理部、利用部相关负责同志一行7人,就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资政和机构改革中档案馆“三定”工作,到辽宁省档案馆进行调研。调研组参观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并与辽宁同行进行了座谈。辽宁省档案馆馆长何素君主持座谈会。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田富祥出席座谈会,辽宁省档
期刊
摘要:归档是档案工作的开端,其制度设计的合適与否,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的水平。纸质时期,“实体归档”彻底区分开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档案工作的管理范畴、管理权限等问题。数字时代,单轨转型、全程管理以及逻辑归档等给归档制度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档案部门也逐渐在实践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探索。文章以福建省公安厅数字档案室为案例,探讨了归档制度在单轨运行、系统合作以及物理归档
期刊
近年来,建邺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致力于打造最能代表南京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城市客厅”,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新的进步,档案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2015年8月,建邺区档案馆正式搬迁入驻位于河西新城的双和综合办公区,新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南京市主城区首家建成交付的区级档案新馆,集查档利用、展览教育、学术交流、文化休闲等八大功能于一体。依托新馆优势,建邺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