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念的经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xwindo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香港人,有时候也不知怎么面对发生在香港的傻事。身边人说我永远像没有根一样的人,对香港发生的事往往不闻不问,但事实上当你看得多到见惯不怪的地步时,再发生什么你也已经感觉麻木,最后真不明白大家对什么事情都那么激动,老实说很难理解。
  相信不少人也知道最近在香港发生了一件时尚界大事,D&G不准港人拍摄店铺橱窗引发公愤,顿时成为报纸头条和网络热话。一时间群众反D&G的情绪立即高涨,钟情潮文化的香港人夜以继日地纷纷涌到该店门前拍照留念,更甚者有新婚夫妇穿着婚纱特别赶到店门外拍婚纱照,你想香港人有多喜爱凑热闹。
  老实说当我看到那新闻头条的截图时,脑内想到第一句话是:“其实那店是Dolce and Gabbana,不是D&G。”可能一直在时尚圈工作缘故,对这类错误总会特别敏感,我不排除很多人也会把Dolce and Gabbana与D&G混为一谈。当然D&G是Dolce and Gabbana的名称缩写,这也是D&G品牌名称的来源,但当D&G与Dolce and Gabbana所代表的是两个品牌时,我们便应该小心使用两个名称,以免混淆视听,因为这样很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Dolce and Gabbana品牌不久前才宣布了会把D&G这个二线品牌关掉纳入主线,这样更容易让不清楚状况的人摸不着头脑。
  作为记者或编辑,即使是新闻类专业,也很可能不太理会时尚界这些灯红酒绿无聊事,但这一类基本错误还是不应该犯。
  在网上查看了不少信息,老实说激动的反对声音是有很多,事件本身大概是某香港人因为觉得该品牌的橱窗漂亮所以决定拍照留念,但却遭遇到店员(或购物商场保安)阻止,据说是警告不能拍照,而且在对话间说到内地游客来旅游拍照留念是可以,但港人则不能随意拍照,这个逻辑也实在让人难以明白。
  不能在店内拍照理论上说是很正常,因为一般来说不论是哪里来的顾客,随便要在名店内拍照也是不行的,但店员也不会很严格干预。零售业也是服务性行业,顾客为重嘛,只要不是不停狂拍店员也不会干涉,更何况是在橱窗外拍照,所以那店员或保安若然真的说出这话,的确不可思议。但更令人费解的是,有部分自认是文化精英或知识分子的人,顺水推舟把事扯到港人跟内地人的分化上,让我觉得是故意借题发挥。
  近年内地游客访港的越来越多,以旅游购物为主,不少内地人的素质欠佳让港人留下不良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一回事,更何况这种个人素质的问题也不只有内地人,我也遇过非常没有礼貌与教养的美国人在机场上对我作种族歧视的言论,但我总相信这只属个别事情。而且也不见得每一位港人同胞也是知书达礼,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那一类所谓文化尖子)不要煽风点火。
  香港某专栏作家便明显地写出极具煽动性的文章,认为这是内地人因为经济强势发展而持势凌人。有人甚至把这个情况扯到“港人与狗不得拍照”,这明显地就是要搞得鸡犬不宁才满意,实在不明白这种分化心理的意义何在,叵心可测。
  最后还想说的是在一香港电视节目上,找来了三位文化精英人物讨论这一次Dolce & Gabbana事件背后延伸的反思,当中一人说“两位同性恋创作的品牌,名字那么难念应该没什么人知道吧。这样一炒作后反而现在他们是最大的受益人,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品牌了。”
  拜托,若然阁下不熟时尚便不应接受这个访谈节目,若然是接受了又不懂,那是不是应该事先做些研究或资料搜集以表诚意?Dolce & Gabbana虽然不等同Louis Vuitton那么大众化,但既然它能在广东道Gucci、Chanel、Louis Vuitton,Prada边上开店,那证明他们的品牌名气一定不轻。既然身为文化精英,那Federico Fellini的电影《La Dolce Vita》总看过吧,那“Dolce”总知道怎么念了吧,Gabbana(分拆为Gab-ba-na)亦然,也没什么难念的吧,所以此人竟能说出这么白痴的言论,我实在为身为港人而难过,麻烦该同胞在说别人不是前先反省自身的素质,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总是自己丢的,请大家不要太自以为是。
  当然,我不论在国内国外也曾遇过很多内地人在购物时作出的无礼行为,在这层面上大家也应该作检讨,但我总认为这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也应该慎重思考,现在的人富有了总想要表现品位,但个人修养其实也同样重要,没多少人会想被人挂上“暴发户”的标签。
其他文献
阮琦,号“魔鬼咨询师”,江湖人称“老魔”,初看貌不惊人,说话轻缓而有条理,很容易把他归到见到女孩就腼腆的“宅男”一族,但豆瓣上他建立的“搭讪学”小组已有超过六万拥趸,搭讪从他心得分享变成了谋生职业——出版《魔鬼搭讪学》,每周末办培训班现场教导如何搭讪,培训班办了四年,面授学员上千,据说70%已成功脱离单身。  搭讪标准化  搭讪如此有效?阅人无数的魔鬼说,招数用得不好,往往适得其反,初次搭讪的人往
期刊
朱赢椿的书很“空”。有人打开书翻了5页,什么都没看到,朱赢椿笑了,“5页纸后才出现书名,就是想让人看到书名之前再安静一点。”  《蜗牛慢吞吞》是一本缓慢、平淡的书,就像书扉页上不起眼的那句话:如果你想听我的故事,就需要有一点耐心,不然的话,你会连我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是啊,看一只蜗牛慢慢的爬出来,都需要翻好几页等很久很久。  朱赢椿是国内书装设计的代表人物,他设计的图书《不裁》曾在2007年获得“
期刊
我不认同对于“香港文学”或“台湾文学”这一概念的过度标举,这是一种基于行政区文学观而生的称呼。若仅仅因某作家籍贯乃至落脚于何地,就将其作品归为“某地文学”,实在是小看了作者也小看了文学。文学有文学自身的版图,如董桥,似更适合以“文人文学”来分类,又如高阳,亦不可简单安置在台湾文学脉络中来讨论。更合理的情形,应该是将作者作品放置在各自最贴切的文学审美谱系中去研读。  若我们认定亦舒、张小娴、李碧华等
期刊
今天的问题是,荒败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发生作用的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不论木心多么伟大,都是孤例。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家乡乌镇过世,享年84岁。  时隔三天,24日清冷的早晨,我和朋友驱车赶往乌镇参加木心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思会。到了桐乡殡仪馆,一条长长的黑色横幅张挂在告别大厅门口,虽距仪式正式开始尚有一小时左右,而悼念者纷纷赶来,已有百人之多
期刊
2011年12月26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展,不是为国外业已成名的大师或流派,也不是为了某次极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文物挖掘,而是为一位在世艺术家举办的个人艺术展。  说它大,不只因为这个展览的周期达到三个月、横跨两个年份;不只是因为它的展品数量大,占据了国博6000平米的展厅,总共有3000件作品;也不只是因为展览的艺术品几乎囊括了视觉艺术的各个门类:书画、雕塑、陶瓷、设计,
期刊
去年,吴迪和上海“SALSA舞教父”刘忠一起创办“寻找另一半恋爱训练营”,用跳SALSA舞、带大家去SALSA PARTY社交的方式提升单身人士的寻爱能力。课程之初,学员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去SALSA PARTY能找到好男人吗?在酒吧会所跳舞的男人,会是好男人吗?同时配上怀疑的表情。吴迪感慨:“国家不分配工作了,上帝也不会分配好男人给你。”和她们做过心理咨询,吴迪知道了她们是怎么被剩下的:  
期刊
20年,对于西方企业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营企业,  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却已算得上是骨灰级的历史。冯仑和万通,从1991年到2011年,在跌宕起伏、  吐故纳新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在一起坚守了整整20年。这其中的不易不言自明。  但更不易的还包括同冯仑一起创造万通的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刘军。尽管已经走在了属于各自的路上,但每一条路都没有成为死路而是收获了各自的精彩。冯
期刊
意大利时装有三好:印花、色彩和剪裁,意大利品牌ETRO家族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有一手设计印花的好本事。家族中的小女儿维罗妮卡·艾特罗(Veronica Etro)最近来到北京,为你详述两代人的印花故事。    在柏悦酒店67层举办的旗舰店开业大party上,Etro的热烈气质无处不在,所有人身上都满是印花和图腾,橙色与紫色相间的地毯和席间所用的各种装饰物都出自其旗下家居品牌。第一次来到北京的维罗妮卡
期刊
端着由罐头瓶“升级”的茶杯,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宽松的普通深色大衣,  哼着歌走进人艺一楼的排练厅,和一起排练新戏《伊凡诺夫》的年轻人讨论着过一阵去哪个滑雪场滑雪、生动地给人模仿邻居家告状的小孩—这,就是我们亲眼所见的濮存昕。   他说,现在只要一走进排练厅开始排练,自己就高兴极了,因为那是一个纯粹的地方,没有要不要辞去副院长头衔的纠结,没有关乎名和利的打扰,还能在角色中有所领悟朝着活明白的
期刊
巴里摩尔家族,代表着“子承父业”在好莱坞的巨大成功。2012年,36岁的德鲁有四部影片排队上映,同时即将第三次步入婚姻殿堂。聚光灯下30年,甜蜜外表的背后,她的任性妄为众所周知,更令人后退三尺。毒品与性,年轻与冲动,她展示的是拿得起与放得下、沉溺之后仍可重生的传奇。    天之骄女  许多观众并不知道在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E.T.》里看到的被E.T.亲吻的小女孩歌蒂,便是日后在《霹雳娇娃》里和卡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