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的传美观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齐白石曾在胡佩衡的山水画上题曰:“他年画苑三千辈,个个毋忘念此翁。”可见齐白石认为胡佩衡在中国画史上的重要性和对他的赞赏之情。然而,今天我们好像对胡佩衡和他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有所淡忘。胡佩衡先生是我国20世纪博识多能的一代名家,在绘画创作、美术教育、编辑出版、鉴赏品评、收藏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才能和成绩。胡佩衡的传美观探析旨在探讨胡佩衡先生的美育思想,主要从他的创作实践及理论思想、教学实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来挖掘他的美育思想,反思胡佩衡先生对中国美术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对胡佩衡美育思想的探析,既有利于推进关于胡佩衡学术研究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美育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胡佩衡;美育思想;传美;函授教学
  自鸦片战争以降,国人们便开始了不断学习西方之路,以救亡图存。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再到文化,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无不反映出我国有志之士希望用学习西方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在美术领域亦是如此,民国时期可说是我国现代美术多元化的开端。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呼吁美术领域的革新,拉开了美育的思潮,文中说道:“我们现在除文字界,稍微有点新机外,别的还有什么?书画,是我们的国粹,却是模仿古人的……在嚣杂的剧院中,演那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什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1]从中可见蔡元培先生希望以美育来引起人们高尚的感情,以美育来改造国民,以美育来促进发展的愿望。正是在这种希望以教育救国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各领域的有志之士便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他们对美育的看法和建议。胡佩衡(1892-1962)[2]也是其中的一位,而对于胡佩衡先生的成就在我们今日的社会似乎有所淡忘,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上,殊不知胡佩衡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知识渊博的名家,不仅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成绩卓然,在花鸟画、诗词、鉴赏、美术理论及教育、编辑出版等方面也具有突出的贡献。在美术领域,胡佩衡先生既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和古画及西画的学习经历,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精辟的美术理论见解著作和文章,这其中无不蕴含着胡佩衡先生以“传美”为宗旨的美育思想,正如他所言:“所谓美术者,则固以传美为事,而揖而进之至精之备之地者也。”[3]42他面向大众,以“谁将规范作传灯”[4]为己任,身体力行,普及美术教育,对于我国20世纪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来说,也是不过时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胡佩衡的“传美”观
  “盖人之美感出乎天,而美之感人亘于世。苟世无尽,美终不竭。苟人有知,美终能惑。而所谓美术者,则固以传美为事,而揖而进之至精之备之地者也。”[3]42此乃胡佩衡先生于1920年在《绘学杂志》上发表的《美术之势力》一文中所写,他认为人对于美的感受在于天,而美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恒远的“亘于世”,而世界是无穷尽的,所以美也是无穷尽的,只有人有感知,因此最终也能获得美。作为美术从业者,应当以传播这种美为责任,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而后影响人、教育人,传播美,使人能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胡佩衡先生认为美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竭的,是一种文明的生命力量,作为美术从业者,我们责无旁贷应该将这种文明的力量不断传播下去。
  那么,“传美”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首先,教育无疑是首要途径之一,那说起美的教育,则不得不说美育。何谓“美育”?“美育”作为一个明确独立的现代学术概念,在西方最初由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5]。在国内则为蔡元培先生1901年于《哲学总论》中最早使用,“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6]。但关于美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然而对于美育的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一致内涵规定。一般来说,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指艺术教育,即通过专门的艺术教育手段对人们进行关于美的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利用一切审美价值对人进行的教育,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含科学美和技术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7]。很显然,胡佩衡先生的美育观是站在美本身的,以传播美即文明的生命力量为根本,他看到了美本身的强大力量,从美本身出发来影响人而不是依靠人的感知,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以美为本的美育思想。
  在他看来,美对人的影响是“亘于世”的,不局限于美术,诗歌也行,讲学亦可,“专精一技,以自陶养性情”[3]42。而书画尤其值得我们去选择。他认为美术的势力和影响甚至高于法律、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和势力。美术以其优柔贞淑的特点呈现出简且速的效果,是法律、政治和学术等所不能及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佩衡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美术的精神力量和精神作用,以美来陶冶人的情感,感化人的行为。此外,在《美术之势力》一文中,胡佩衡先生还将美术的势力,即影响力和感染力,从文化、道德、教育、工业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和验证,以此来强调美术陶养性情的重要性。胡佩衡先生对美育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美术领域,文化上、道德上也需要美来刻画、感人,建筑品、装饰品和应用品等也均需要美来点缀和完善。可见,生活中处处需要美,美亦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并在其中发挥着强大的力量。“传美”的方式当然也是各种各样的。美育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美育,胡佩衡先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看到了美的感染力不同于政治、法律的强制力,是一种文明的生命力,是一種感人的力量。这种美的感染力,是绵延不绝的,是永恒的,并且具有延续性。美的感人力量是永恒的,只要人们还有知觉和感觉,美就能够感化人,所以从事美术教育,当以传美,即传播美的力量为根本,这样美便会形成一种文明的力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而且对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是永恒的、延续的。在胡佩衡先生的创作和教学实践及编辑出版文章专著等活动中均可见他以这种“传美”的思想为宗旨来践行他的美育观,传播着美的教育,促进了我国的美育发展。   二、“传美”观之奠基与实践
  (一)创作实践及理论思想
  胡佩衡先生自幼便喜爱绘事,自学成才,自言“十多岁就开始画山水”“十五岁时已经有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找我画条幅了”[8],不久后师从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先生,从中学习怎样临摹、怎样看古画,如何区分哪些古画是写生的、怎样分析优缺点和怎样学习古人的技法等。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得胡佩衡先生能够单独创作画作,对古画和古人的技法都广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很多画坛名家,如文达斋、姜颖生、林琴南等人,此时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亦无不蕴含着他的美育思想。正如他所提出的“古法写生”,很显然与他此时对古画的临摹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的美育思想也同他从小对绘事的喜爱和学画的经历离不开。
  自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后,当时的画坛便掀起了关于美育救国的思潮。蔡元培先生无疑是促进我国美育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胡佩衡先生应蔡元培先生之邀担任《绘学杂志》主编这一行为可看出胡佩衡先生与蔡元培先生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不论是1917年的“美育代宗教说”,还是1919年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先生都在极力强调艺术的国民性和普及性,强调通过美的认识把人们联系起来,美育具有刺激人的情感作用。而对于美术的作用,胡佩衡先生对此也提出了颇富思想性的表述:“总而言之,凡是一种美术,须要合乎美的原则,第一要引起人的快感,不论何种画法,若因为少数人的成见,强夸为美,局外人大半莫名其妙,此等地方,就是中画退步的大原因。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主张,不过拿着绘画当作文人遣兴的事体,(见解虽然超脱,但高才人太少,所以难以普及社會),与现在世界的潮流,叫人人能看得懂做得到的民众艺术,是不相合的。”[3]55-56胡佩衡先生指出,我国绘画退步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绘画。确实,我国的传统文人画作为一种精英艺术,对于鉴赏者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具有一定的门槛。因此,胡佩衡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的绘画与现在的世界潮流即人人都能看懂的民众艺术是不相合的,而要促进我国绘画的发展则需要一种合乎美的原则的艺术,能使人人都看懂的大众艺术。由此可见胡佩衡先生对艺术的大众普及作用与务实功能的强调。艺术要合乎美的原则,要面向大众,要使人人都能看得懂,要传播美绵延不绝的感染力等观点皆反映了胡佩衡先生面向大众、与时俱进的思想及颇具高度的艺术视野。
  此外,胡佩衡先生也是一位具有开放式学习态度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始终蕴含着兼收并蓄、拟古而化的创作理念。作为20世纪京津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胡佩衡的绘画创作对当时中国画的发展及美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自幼学画,自学成才,二十岁时便能单独创作,同时与当时画坛名家有所交往且获得他们的指导,因而对我国传统绘画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他在创作时并不局限于临摹古人的画作,在1918年加入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后,便开始从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习西画,如素描、油画、水彩和图案等都有所学习,并逐渐将其吸收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提出用传统的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的主张。他主张作画要“知道画理”“多临古画”和“常游名胜”[9]“用古人所长的笔法去画,自然是美观的,不必据定宗派固守成见”,以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并不是要把外域的尊为神圣”“把自己的说得一钱不值”“何必妄尊西法,就算是科学进步呢?”[10]214他认为改进中国画的方法之一就是重新“注重写生”,并提出以“古法写生”的方法来振兴中国画。同时,在技法方面,他很重视中国画中气韵和笔墨的表现,他强调山水画的气韵来自对古画的临摹和以古法写生,而作画时的笔墨顺序十分重要,评定一幅国画的优劣和笔墨的好坏是分不开的,“笔墨掌握得好,想表达的事物才能‘神似’和‘突出’”[10]218。胡佩衡先生提出的“古法写生”的中国画创作方法不局限于古法和成法,在当时普遍学习西方的大环境下具有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守卫作用,这些改进我国国画的主张和方法也蕴含着他的美育思想,对笔墨顺序的重视、用古法来写生、由写生而创作等主张皆体现了胡佩衡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包容并蓄的创作理念。此外,胡佩衡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的绘画创作及《我怎么样画山水画》一文中所说的“为什么要画山水画”,是要人们感受到美,进一步启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均体现出了胡佩衡先生与时俱进的“传美”思想。
  (二)教学实践及教学方法
  胡佩衡先生不仅在绘画创作上成绩斐然,对于他所主张的美育思想也是身体力行,曾说“谁将规范作传灯”并以此为己任,一生践行着他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他的美术创作及教学和编辑出版的文章著作中,为我国的美育事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尤以他的函授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课徒教学为代表,在当时的北京画坛非常有影响力,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是不过时的。这种教学方式集中反映了胡佩衡先生希望普及美术教育的思想,他面向大众进行授课,普及民众艺术,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
  1920年,胡佩衡创立了极为新式的函授教学模式“中国山水画函授教学社”,旨在为远在外地或不能亲临现场学习的习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显然,这种函授的教学模式也是胡佩衡先生希望普及美术教育观念的一种体现和努力。1930年,《湖社月刊》刊登了《胡佩衡函授中国山水画社简章》:“兹为便利有志山水绘画而路远不能就学者,特约胡佩衡先生本历年教授之经验分人函授,无论己学未学,得其指点无不豁然贯通……寄与学者画稿每月四幅,加以说明,照示临摹,寄社评改后,发还原画稿,即归学者所有此项画稿系胡先生手绘而非印刷品……练习期间暂定二年即可成幅,二年后欲继续练习者亦可……”[10]101通过这份简章我们可以知道函授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这种函授教学方式属于一对一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其中的实施方法和条理面面俱到、清晰易懂、考虑周全,也从侧面反映了胡佩衡先生的管理才能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胡佩衡先生曾在《绘事问答》开头写道:“余函授画法已十余年。”[10]101这说明此种美术教育方式在当时已教授多年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显然与胡佩衡先生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面向大众的教学思想离不开,这体现着他以“传美”为宗旨,以“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己任的美育思想。   对于胡佩衡先生的课徒传授教学方式,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从中获益良多。如柱宇的《中国画名家胡佩衡访问记》中就记载,胡佩衡“在中国画界,以课徒见长,此一般所公认”[11]59。钱葆昂的《胡佩衡课徒画稿序》说:“先生之为人也如春风冬日,即之也温。其教人也嚼愉不倦,探骊得珠。其言尤能深入浅出,古人千百言所不能说明者,先生不十余言,即能使深奥之精义昭然若揭。前人立言,惟恐其不玄,先生则一以科学之方法治之,所以受教育者莫不事半功倍。”[11]59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胡佩衡先生的教学是备受欢迎的,教学过程是平易近人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能将深奥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出,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与胡佩衡先生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积累分不开。正如20世纪30年代,胡佩衡先生在回答《北辰画刊》记者问时说:“本人学画至20岁上,规模粗具,精神全无。则就画界前辈,如贺履之,齐白石诸先生,从事请益。有暇,则赴贺齐诸先生之私第,观其作画,如用水、调墨、着色,以及用笔之法一一悉心领略,受业如弟子。”[11]57可见胡佩衡先生好学及认真的态度,这显然为他后来的创作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秦仲文先生在1962年的《悼念胡佩衡先生》一文中说:“胡先生长我三岁,我于1915年,20岁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之暇参加了校内的‘中国画法研究所’学画,得到当代老画家指点。同时胡先生也自校外前来参加。不过他的画法已经有了相当造诣,迥然与众不同,后来不久被聘为‘造型美术所’导师。”[12]这正好也验证了胡佩衡先生好学的态度,显然对他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与他以“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己任的“传美”观的形成密切相关。
  胡佩衡先生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归纳为“先难后易法”“分析法”等,广受学生欢迎[4]28。对于这方面的丰富经验,笔者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文献或其他的资料来佐证,仅提出自己的愚见,以供参考。在当今的考试中,我們总会说先易后难,对于“先难后易法”,笔者以为与我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鱼”和“渔”有所相似。“授人以渔”是难的,若我们学会了“渔”的方法,那得“鱼”便是容易的,反之则不然,若我们只是得“鱼”却不知方法,那以后想再得“鱼”便是难的。此处的难与易我想应是从学习技能及收获的角度,甚至于生存的角度提出的,只有我们真正的学到了、领悟到了方法,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便是容易的。显然,方法的学习与领悟是难的,但只要我们先从方法入手,那之后的学习就是易的。这或许就是一种“先难后易法”。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先易后难是不一样的,先易后难是从做题顺序上考虑的,而先难后易则是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出发的。胡佩衡先生此方法的提出,与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美育救国”的时代大背景离不开,人们都在寻求救国的方法,胡佩衡先生的“先难后易法”体现了他思想的战略高度,也寄托着他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处境,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这或许正是他毕生将“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己任,身体力行践行着美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传美”观之当代价值
  从绘画创作到函授教学、编辑出版文章及专著等活动,无不体现着胡佩衡先生始终如一、身体力行,以“传美”为宗旨,面向大众、与时俱进,以“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己任,普及美术教育的美育思想。他的这种美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他以“传美”为宗旨,指出了美感之力的永恒性、美感的延续性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专精一技,便自可陶养性情,获得这种美感之力。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说,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人们需要静下心来,专精一技,陶养性情。其次,面向大众、与时俱进可说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立足于时代,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最后,以“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己任的美育思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践行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身体力行,不断传播美的知识,以美感人,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胡佩衡先生的传美观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美育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美育从业者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而后才能更好地传播美的知识,促进美育发展。作为社会中的普通大众,接受着社会的洗礼和教育,更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与美感的培养,虚心学习、静心思考,不浮躁、不气馁,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
  四、结语
  对于胡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我们所熟知的可能就集中于他在山水画创作领域上的表现,而对他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努力和贡献则有所淡忘。说起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可能我们都会说蔡元培先生、王国维先生等人,但是笔者以为胡佩衡先生也是值得我们记住的一个人,他对我国美术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容忽略的。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言,“他年画苑三千辈,个个毋忘念此翁”[13]。胡佩衡先生终其一生投身于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中,身体力行,践行着他的美育思想,传播着美,不管是绘画创作、函授教学,还是出版美术理论知识方面的著作与文章,无不体现着他面向大众,以“谁将规范作传灯”为已任,普及美术教育的“传美”观。胡佩衡先生的“传美”观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新时代中国美育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涛.胡佩衡的1920[J].中国美术,2019(4):94-101.
  [2]胡佩衡艺术年表[J].中国书画,2008(3):37.
  [3]素颐.民国美术思潮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郎绍君.博识多能 一代名家——胡佩衡和他的艺术[J].美术之友,2008(3):12-15.
  [5]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57.
  [7]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3:272.
  [8]胡佩衡.我怎样学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136-137.
  [9]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14-115.
  [10]吕鹏.湖社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1]梁耳.博识多能 一代名家:胡佩衡和他的艺术[J].美术杂志,2008(5):54-61.
  [12]秦仲文.悼念胡佩衡先生[J].美术杂志,1962(3):64-65.
  [13]梁鸿.他年画苑三千辈 个个毋忘念此翁——被淡忘的二十世纪画坛成功者胡佩衡[J].荣宝斋,2019(6):54-111.
  作者简介:谢大娟,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历史及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民居与建筑”精品在线课程以“金课”为导向,紧紧依托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突破性地将湘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展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形成构建服务南岭民族走廊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建设中注重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线上优质课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环
摘 要:随着数码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这种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也有所不同。因此,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有一些则得以保留,如何继续发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文创产品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兴形式。对北京节日文化进行调研,并对北京节日文创产品开发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北京节日;文创产品  
摘 要:苹果产品iPhone问世至今,风靡全球,销售量随新品发布逐年攀升。它以圆滑、超薄、时尚简约的外观,良好的交互界面,合理的信息层级设计以及多变的交互形式,打破了产品与体验者之间冷漠生硬的局面,拉近兩者之间的距离,备受用户青睐和追捧。本文重点分析iPhone的交互设计原则,总结出“删除”“组织”“转移”和“隐藏”的简约设计策略。  关键词:苹果手机;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简约  一、iPhone
摘 要:聚焦当今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拓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形式,让博物馆文创产品愈发受到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以《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文创书籍设计为引用案例,逐一分析其文化内涵、设计载体、设计手法和传播形式,归纳总结出影响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书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
美国加州大学在创意培育教学方法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具体实施举措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校强调教师对学生创意创作的适时引导,推崇学生在创意创作上的实践性学习,对各种风格的创意创作探索的宽容和鼓励,都从主体间性互动的角度深化了对创意培育教学方法的反思.美国加州大学在“立体构成”等课程上所运用的创意培育教学方法在促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方面值得借鉴.
摘 要:黄药眠的“美是评价”说,是超越“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模式而从价值论谈论美的独特创造。“美是评价”说的实质是审美客体回到生活整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评价”关系而非“认识”关系。“美是评价”说的背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责任意识,建国初美学家对国家的“至诚”是这种责任意识的来源。“美是評价”说与李泽厚的“积淀说”、朱光潜的前期艺术观念似非而是,被童庆炳的“文体”说传承。  关键词:黄药眠
摘 要:“设计素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的情况;其次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着力探索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形”到“意”的嬗变,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南华大学校
摘 要:朱光潜的《诗论》对创建中国比较文学学派有着重要的贡献。《诗论》中,朱光潜不仅以平行研究的方法,积极开展中西文学的比较,更是较早地运用西方理论阐释、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使中国文学作品获得别开生面的意义,揭示了“阐发研究”不同凡响的理论价值。同时,他在中西诗学、美学双向阐发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有力纠正了早期阐发研究单向阐发的偏颇,向西方学者彰显了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在阐释西方文学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 要:在阐述对“非遗”与“时尚”对接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从“非遗传承”到“时尚创新”的转换机制。而将“非遗”与“时尚”巧妙融合,离不开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女性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一支,女子院校作为实施女性教育的主体机构,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非遗文化及时尚理念融入高校女性人才培养体系,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亲自感受原生态非遗的魅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类项目
黑格尔《美学》在论述“艺术美的概念”时,对流行的艺术观念进行了一一批驳,细读文本,黑格尔的论述看似在批驳他人观点,实际上是自我观点逻辑预设的结果.始终围绕“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线索,虽然引起了后期许多哲学家的批判,但黑格尔美学的里程碑意义却无法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