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从“写形”到“表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素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的情况;其次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着力探索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形”到“意”的嬗变,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南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设计素描从‘写形’到‘写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2020YB-XJG59)研究成果。
  一、“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学校更是肩负培育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每位教师都各显神通。在湖南教育博览会上,笔者看到各种教学技术日新月异,3D打印机、VR技术等都成为了教学的热门工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新,也似乎成为了检验一个老师合格的标准。然而,教师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在中学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高考前的集训,他们做着大量重复的训练,绘画似乎都可以像乘法口诀一样总结背诵,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他们进入了大学的设计专业。通常,学生会接触到的第一门设计基础课——“设计素描”,然而无论老师如何强调创新意识/开放式的课题研究,大部分同学仍然选择最简便的答案,传统写实的人物或静物素描。这种轻松不是绘制上的简单,而是头脑的放空,他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因为这已经是机械式、复制式的手上功夫。实际上,传统的“设计素描”课也大多承袭明暗素描的表现方式,以写实手法再现对象,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分析。然而这并不是设计基础课开设的初衷。作为基础课,它应该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引导作用,应该点燃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热情,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找到表达创意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面对这一情况,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其实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开始受到前苏联和欧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影响,将素描、色彩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受传统“工艺美术”影响的图案教学,进入21世纪,全国各地高校对设计素描的探索革新。比如中央美院基础部周至禹教授,他提出“大艺术、大设计、大基础”的教学理念,课程重点划分为造型基础、形式基础、思维训练三大类,辅助课程还开设了材料、春季写生、人体速写,并从自然、艺术与设计三方面强调形式的作用,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研究分析入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文化、灵活运用传统元素;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广州美院的冯峰老师则提出,设计的根基应具备先锋性和试验性。设计基础训练应指向“跨界”的智力训练,而不仅仅止于“技艺训练”。他主张应该解放设计的手,练好设计的脑。各种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各有千秋,全国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迅速关注和反响,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之路。
  二、“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于设计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尤其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形成丰富多元的设计文化。以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对象,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国内外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经验,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其主动思考创作的能力。
  (一)观察自然,培养构图意识
  教学创新首先要有突破,固守成规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观察事物的方法,只不过在传统的学习与教育中,这些个性慢慢被一些统一的“标准”格式化了。素描的对象多围绕坛坛罐罐、石膏几何、人物头像等题材进行,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也不存在好奇与新鲜感了。同时,大部分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习惯了钢筋水泥,对自然景象漠不关心。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我们应该坚持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养料,通过写生来观察和探索自然世界,学会用双眼发现美、用双手表现美、用心灵创造美,让学生从客观对象那里研究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形式。自然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智慧再造自然,这种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新的题材会带来挑战,如何将琐碎的自然景象有条理地安排在画面中,同样也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构图又称“经营位置”,经过作者的感受和观察,将自然物象与画面之间做一些取舍与决策,涉及到画面空间布局和个性化表现等方面,这是将自然景象处理成艺术形象的重要环节。这时,绘画不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每个步骤都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能尝试主动寻找好的构图,锻炼学生对画面中物象的组织、安排与表达能力,对画面节奏、疏密等美感的感受与把握能力,激起与众不同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这比花长时间仔细打磨一幅精美作品要更加重要。
  (二)减弱光影,注重线条表达
  在以往的素描练习中,学生常常会用很长时间去刻画物体的体积感,被物体表面的细节所吸引,沉醉于在二维平面里营造立体的幻像之中。然而,学生只是机械地使用眼睛和手,花大量时间刻画精美细节,而忽视了思维的训练。通过强调线条的表达,能够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强迫”他们换一种方式去塑造客观对象,他们必须要去重新审视、重新思考,对客观对象进行剖析,整体观察,捕捉到其特征,并加以概括和强化。這种方式来写生,虽然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关系,但并不是简单地沿着自然物象的轮廓去描画,学生会用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对象的整体结构,通过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肌理质感,这种方式也就是中国画中的“以线立骨”。这些训练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主动组织线条,从而进行创作。以线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抽象性,因为线条是一种概括、简练的艺术语言,线条疏密排列会形成节奏、韵律感,它使得艺术形象与生活物象的外形产生一定的差异,却更能体现观察者的理解和观察,传达作画者的内在情感和性格,并赋予艺术形象精、气、神。   (三)丰富肌理,增加材料使用
  丰富的肌理往往在创作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设计中,对材料的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础课程中,强调质的认识和尝试,探索更多的工具和表现手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通过对各种工具的尝试,了解与认识不同工具的性能。对把控不同工具的运动痕迹所能得到的不同图形效果的了解,培养在图形表现过程中应用工具控制图形与肌理的能力,尽可能做到“不择手段”。比如用同一只铅笔,握笔、落笔的方法不同,行为状况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司空见惯中寻找美的表达。这个阶段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一切可以产生与制造不同轨迹的方法来求得不同形态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应启发学生敢于尝试各种工具,养成对材料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在探寻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效果美。把学生从机械地再现对象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研究肌理、材质等要素对画面的影响。由于表现手段的丰富和不受工具材料的局限,学生的创意思维将会被开启,学习兴趣也会高涨。
  (四)由“形”到“意”,似与不似之间
  “意”有心思、意象、意图的意思。“意象”源于《易经·系辞传》中的“立象以尽意”,意思是人要通过客观物象来抒发主观情感。从“形”到“意”,是主观对客观的表现,模仿和照抄对象只是表现“形”,“意”则是不拘泥于对物象的模仿,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感觉与心中主观意象的表现。设计素描,其强调的是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步骤。首先,教学中要强调视觉与知觉的统一。素描是视觉艺术,艺术形象也不是人脑生成的。我们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大自然中获得丰富生动的形象,而不是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地。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我们从观察开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大胆取舍,经营位置;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主客观的交融。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学生从线条入手,简化明暗体关系,从肌理质感的试验,让学生思考画面表现性,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客观再现对象,用这些新的技法和表现方法,打破长久以来沿袭的程式化,创造具有个性的、全新的视觉效果。其次,要强调想象与情感的统一,实现从“形”到“意”的转变。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指出艺术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立意,在画面中传达信息与情感。“形”来源于自然,而“意”是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是迁想妙得的结果。其中想象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让简单的形体传达出丰富的语义,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而情感则是想象的温床,让想象肆意滋长。只有寻找令人嘭嘭然的场景和画面,人才具有创作的灵感,才会实现由表象向意象的升华,而这样的作品才能感染人。这一阶段训练,强调学生创作意识,设计立意,实现设计素描从“形”到“意”的嬗变。
  三、结语
  “设计素描”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设计基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设计素描”课程不断创新改革,反对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在高校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下,努力挖掘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协调动脑和动手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实现设计基础课程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冯峰,卢麃麃.设计素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3]王中義,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王雪青,郑美京.素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周刚.体验设计·素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瑶,硕士,南华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基础课程。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人人都能方便且快捷地生成设计。此背景下,设计师们该何去何从,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使用的优缺点,从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设计师完成设计的五大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师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核心素养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
摘 要:随着高校課程思政的全面推进,专业课程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是高校专业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文章从立德树人、价值塑造及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探讨“室内设计1”课程思政教学。将立德树人、价值塑造及能力培养内容融入专业课课堂,旨在培养有专业才能的设计人才;培养爱岗敬业、德才兼备、有责任有担当的设计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室内设计;教学实践  “室内设计1”
摘 要:“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是首饰设计研究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从构成与珠宝设计的缘起出发,通过一些珠宝首饰设计的应用实例,结合构成艺术的内容,论述构成艺术在现代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师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珠宝首饰作品提供灵感来源。  关键词:构成艺术;首饰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一、构成艺术与首饰设计  构成艺术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造型行为。构成艺术就空间维度可
Moonassi的图像多以传统东方绘画的形式美学和思想作为来源探讨当代人当下生活的困境与救赎.其风格独特的人物形象潜藏的理性思考背后的东方思想美学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东方禅学自身逻辑表达的追求,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的画面形式超越了绘画作为再现或象征的表现形式,使得绘画的形式美从日常经验的裂隙中迸发出的荒诞指向存在主义语境下的赋魅表达.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民居与建筑”精品在线课程以“金课”为导向,紧紧依托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突破性地将湘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展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形成构建服务南岭民族走廊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建设中注重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线上优质课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环
摘 要:随着数码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这种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也有所不同。因此,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有一些则得以保留,如何继续发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文创产品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兴形式。对北京节日文化进行调研,并对北京节日文创产品开发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北京节日;文创产品  
摘 要:苹果产品iPhone问世至今,风靡全球,销售量随新品发布逐年攀升。它以圆滑、超薄、时尚简约的外观,良好的交互界面,合理的信息层级设计以及多变的交互形式,打破了产品与体验者之间冷漠生硬的局面,拉近兩者之间的距离,备受用户青睐和追捧。本文重点分析iPhone的交互设计原则,总结出“删除”“组织”“转移”和“隐藏”的简约设计策略。  关键词:苹果手机;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简约  一、iPhone
摘 要:聚焦当今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拓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形式,让博物馆文创产品愈发受到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以《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文创书籍设计为引用案例,逐一分析其文化内涵、设计载体、设计手法和传播形式,归纳总结出影响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书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
美国加州大学在创意培育教学方法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具体实施举措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校强调教师对学生创意创作的适时引导,推崇学生在创意创作上的实践性学习,对各种风格的创意创作探索的宽容和鼓励,都从主体间性互动的角度深化了对创意培育教学方法的反思.美国加州大学在“立体构成”等课程上所运用的创意培育教学方法在促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方面值得借鉴.
摘 要:黄药眠的“美是评价”说,是超越“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模式而从价值论谈论美的独特创造。“美是评价”说的实质是审美客体回到生活整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评价”关系而非“认识”关系。“美是评价”说的背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责任意识,建国初美学家对国家的“至诚”是这种责任意识的来源。“美是評价”说与李泽厚的“积淀说”、朱光潜的前期艺术观念似非而是,被童庆炳的“文体”说传承。  关键词:黄药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