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是新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三次高考。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教材的改版,理念的更新,试题的变化,每一次的改版都是一次挑战。面对一次次挑战,我们勇敢的接受;在困惑与痛苦的历练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因考制宜,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彼知己”才能打胜仗。“彼”是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它们的变化,可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
  1.字形仍然重要
  字形虽不单独设置考题,但将作文评分标准“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实际上加大了考查力度,即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之名句默写错1字就不得分,所以复习时这一板块内容不能放弃,还要用小块时间不间断地穿插识记巩固。
  2.名句默写分值增加,范围明确
  根据考试大纲,新课改的名句默写分值由5分增加到6分,但范围却由以前的有课内、有课外的内容现缩减至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背诵篇目,其中初中50篇,高中14篇,背记的范围更加明确。这是语文高考试卷中唯一一道能在课本上找到的死题,这6分想拿满分,首先要早早入手背诵、巩固;其次要注意的是已往考过的篇目有可能再考,如2008年、2011年的新课标卷都考了欧阳修《醉翁亭记》。
  3.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有变化
  论述文本阅读考查主要有两点变化。其一,《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对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改为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其二,取消第三题的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想象类题型的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关注文意本身是否符合文意类题型的考查,更强调论述类文章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考查等。
  4.研究高考真题,总结命题规律、特点及类型
  北京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高考题好比是一只小狗,有些模拟题就是毛绒狗,你怎么看怎么像,但是怎么琢磨怎么不是。高考试题的经典性、权威性,绝不是模拟题能比拟的,因为只有高考真题才能反映出高考出题人真正的意图和答题思路。
  (1)总结命题规律、特点及类型。
  研究高考真题卷,可按题目类型进行归类,将相同题目类型的答案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命题老师共同遵循的基本命题元素,再去针对训练,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连续六年考查的都是小说(中外兼备),但人物形象和作用每年必考,因此小说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点,其中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又是考查的重点。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体裁比较稳定,全是史传类作品,其内容与社会热点挂钩,均正面人物的传记,复习时应有所侧重。再如2010、2011、2012年的新课标卷都考查了改病句中的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等语病现象,在复习时可重点突破这两种类型。
  (2)关注答案及评分标准。
  很多学生对答案的理解就是做完题对照一下而已。实际上,我们应该逆向思维,想想为什么答案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答,又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答,思考的角度是什么等等。尤其是高考真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我们更应该关注。从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答题的规律和技巧,并且指导我们以后的做题。
  例如:2011年新课标语文高考评分细则规定,分值为8分的探究题,只要观点明确,就可得2分。因此,这两分很容易就能拿到。但往往有些学生不阐述观点,直接进入论述,白白丢了2分。
  “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的优势何在,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缺陷;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等等。
  语文高考试题中第三、四题为选考题,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注重考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但考试的时间有限,当场抉择势必耗费时间。所以,学生应根据自身学识程度及个人喜好,尽早确定方向,专攻一类。
  再如,作文素材的积累,除了要关注社会热点,也可根据个人喜好积累素材。平时积累丰厚的,要发扬光大;底蕴较薄的,要迅速强记些范文、素材,弥补自身的不足。
  北京有一个在高考中拿作文满分的同学。这位同学对北大已故的诗人“海子”非常感兴趣,对海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无论怎样的作文题目,他都能切换到“海子”身上。当然,他的高考满分作文依然以海子为例。
  只有做好个性的认知,才能在高考复习中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规范答题,分分计较
  随着以突出能力考查为核心的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规范化答题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由于规范意识不强,导致考场上“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答题不规范是多数同学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高度重视答题的规范性,并加以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答题规范
  这不是知识性、能力性的问题,而是纯技术问题。只要稍加注意答题规范,就可避免失分。
  (二)智力因素方面的规范
  学生们作答主观题时,太过随意,很多分丢得让人心疼。
  1.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没有分点作答;遗漏观点,直接说理由;不结合文本论证等。
  尤其是探究题,这是高考新课标试卷中最具标志性的题型,分值大(赋分8分),一些考生在答题往往忽视甚至无视文本,只是一味张扬“个性”、突出“创意”,却忘了立足文本的探究才是“合理”的探究,紧扣作品的答案才是“有效”的答案。得分较低也在意料之中。
  2.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主题。但没有基础就谈不上能力,有些同学到了现在,对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对古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还模糊一团,这些基础知识体系不建立,直接影响了学生解答题目的准确率。因此,只有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并熟练掌握其中的要点、考点,才能答题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就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   (2)培养规范思维。
  不同的高考语文试题,思维的方向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客观题1-3)要求精细,字斟句酌;文言文阅读则特别讲究整体把握,以意逆志,以段推句,以句推字,环环相扣。在复习中,教师要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最好用高考真题来训练,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努力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规范性。
  在复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答题的意识,抱有每分必争的信念,在考场上才能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三、寻找规律,探求学法
  1.构建知识体系
  以文言文中诗歌鉴赏为例,这道题在新课标高考试卷的分值增加到了11分,其地位不言而喻,但学生却很难拿到高分。通常卡在艺术形式鉴赏这一问上。此类设题往往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而学生头脑当中没有形成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或是混杂在一块儿的。在答题的时候他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丢分也在情理之中。
  复习时我们要帮学生建立这些知识体系,让学生熟悉它常考考点(考纲明确规定: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熟悉并熟记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等内容,只有死记这些术语,再回到文章中去,从文章中去找相似点;只有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考点,形成知识框架,把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2.探寻规律,熟悉常设“陷阱”
  病句考查,可谓高考试题中一面永久飘扬的旗帜,也是高考中得分率偏低的题型。综观历年高考真题病句试题,其病句错误类型都是十分“典范”的,仔细研读,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因此,了解出题人常设的陷阱,可快速准确地找出语病的症结,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修改。
  如改病句,碰到语句中有并列成分的地方,就要小心啦。这儿常设的陷阱有搭配问题、语序问题、分类不当、表意不明……
  真题回放:
  2012新课标卷的14题的B项:
  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答案: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
  2012广东卷的3题的D项
  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顺序错误,“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再如文言文阅读第三小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这道题常设的陷阱有:时间错位、对象错位、方法错位、事件错位、关系错位、概念错位、主旨错位等,我们在训练的时候,抓住“陷阱”的特征,就可以根据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排除干扰,比较对照,确定答案。
  3.善于总结,寻找小技巧。
  在高考复习中,要善于总结好的方法,或小技巧,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记不住绕口的理论,可编典型例句帮助理解。如复句语法上有两条细则要注意:(1)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2)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同学们总容易记混淆,如果改记两句话,就简单明了:
  (1)小王不但会唱歌,而且会跳舞。(主语一致)
  (2)不但小王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主语不一致)
  真题回放:
  2012辽宁卷14题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答案: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一个是文化系统,一个是文化底蕴),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
  2008年高考湖北卷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多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答案: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他”,应把“不管”放在“他”后面。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语文也有属于自己的“公式”,这就是答题的思路和模式。在复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做题时就能够有章可循,触类旁通,拈起一珠,穿起一串,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即使“题海无涯”,也能拥有“题型有边”的自信,收获“更上一层楼”的喜悦。
其他文献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人们的意料,依然是材料作文称霸天下。今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学生不仅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下面笔者就2013年全国各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一词有三个义项:①阅读理解;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在生活中,对一篇文章、一种现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也能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过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诗歌除外,任选文体。  一、结构出彩  考试作文属于“急就章”,讲究的是明白清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最难提高的。因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不少良策,遇到现实却往往又收效不大。很多一线教师对作文就是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上作文课,随随便便改作文,随随便便评作文,造成学生也随随便便写作文,初中作文像小学生,高中作文还像小学生,除了字数的增加,没有多大的长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要想作文教学有效,以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和梁遇春一起《观火》,看小小的火苗里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火在生活中惯常得很,特别是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见几次,但许是年龄原因,从未在意过,更没细致地观察过。我所知道的它的作用无外乎取暖和烧饭,好像还可以给爸爸点烟。《观火》真是别有洞天,让我看见了火的不同形态。  文章先从眼前的火炉起笔,又是“独自”,恰为“我”对火的神思营造了一种氛围。而文中的“静静地凝视”“细听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是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志深笔长,粳概
2012年高考,全国有17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又因其问题的开放性、评价的灵活性、思路的拓展性成为了一种热门题型。它常常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题,分值较大,题型不一,探究内容又丰富,学生常常不易把握答题技巧和规律导致失分较多。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类阅读占了大多数,可以说,今后几年,小说类的阅读将成为高考阅读中的一个热点。而小说阅读中的“探究题”分值最大,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这部作品是作者萧红以自己对童年的回忆为线索,写北国的自然风光,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封建家族世俗文化对善良的心灵的毒害,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悲”又不仅仅是“悲”,更有沉重。  作品描写是的20世纪20年代,一个具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小城镇,一个集体无意识的人们群体,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成语谚语或为熟语俗语,或为诗句名言,其来有自,还是有线索可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在低谷徘徊: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人”“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