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明层次,张合见力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如陆游《剑南诗稿·掩门》:“点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诗。”后者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后来词人渐渐地把“点染”这种技法运用到词的创作里,刘熙载原话是这么说的:“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其实,姑且不论语隔与否,柳永词“点”的不仅仅是离别的情感,还“点”出了送别的清秋季节。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老师认为“点”即是指“点明情感内涵”的理解不够准确。
  其实,“点”固然可以点明情感或词旨,也可以点明物象,还可以叙事,甚至可以议论;“染”则紧承情感、词意,对点作具体形象的烘托渲染。宋词中用点染手法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就“点染”这种表现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形式作些分析。
  1.先点明情感或词旨,然后大肆渲染 如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问”句点出“闲愁”之多,接着以三个精妙的比喻将无形的愁思生动地渲染于我们眼前: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情意之广、之深、之繁、之乱、之缠绵,如同他心中的闲愁一样,无可摆脱。这一连串美妙的渲染,使愁情更加蕴藉深婉。又如宋徽宗赵佶《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这是北宋灭亡后徽宗被俘北上时追忆故国所作,凄哀悲苦,读之潸然。此词开篇“玉京”两句点明“忆昔”的主旨,在追怀往日帝京繁华的同时,抒发了而今故国不堪回首的深沉悲感。“琼林”以下三句具体描写当日皇家之豪华与宫中之行乐,渲染得越生动热烈,越反衬出词人内心愁绪无限。此处的染,巧妙地运用反笔,词人没有正面渲染他的愁绪,而以梦中之乐反衬现实之哀,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其中“形胜”、“繁华”四字,点名了词的主旨。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着力“染”。“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刻画出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郁郁苍苍的排排树木,远远望去,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二句,渲染出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与钱塘江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杭城的繁荣、市民的富庶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笔,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的特点,‘烟柳’以下句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2.先点出物象,然后着意描写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先点明所描写的对象:三国周郎赤壁。后三句具体描写赤壁的雄奇壮阔:“乱石穿空”,写山石的陡峭,如见其形;“惊涛拍岸”,写江水的汹涌,如闻其声;“卷起千堆雪”,既突出了江水的壮观,又描绘出它洁白的色彩。这三个句子,苏轼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绘形绘声绘色,以多彩巨笔描写了赤壁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再如欧阳修《少年游》词云:“栏杆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刻画,极言春草滋生之盛,由此而出现“千里万里”无处不芳草的特定景象。朱德才先生说:“作词如作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物象,然后着意渲染之。”我们再看同样写田野蓬勃景象的苏轼词《浣溪沙》:“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上句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勃发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点染相合,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3.先用点笔交代所叙之事,后用染笔加以烘托 如吴文英《惜黄花慢》词:“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送客吴皋”三句,以叙述开头,点明“送客”;“试霜”、“枫落”,点出送别时的凄清景色,下面几句乃着意渲染。“望天不尽”四句极写水行相送,伤离惜别的情景,情致沈邈;“翠香零落”以下五句,写水中、岸上所见景色:翠叶凋零,花老香消;残柳枝叶黄落,愁烟笼罩,进一步描绘离情。睹凋荷而伤年华,见残柳而添离恨,迟暮之嗟,离别之恨,于点于染一张一合,令人难以忘怀。又如欧阳修描写颍州西湖之美的《采桑子》云:“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开端即点,总体叙述“轻舟短棹”于西湖之上的闲适悠然,接下来围绕此四字展开描摹渲染:“绿水”二句承接“西湖好”染之,极写春水绿波和春草碧色;“隐隐”五句则紧扣“轻舟短棹”摹之,生动地描写出湖上行舟、笙箫相随、波平如镜幽美景色,将西湖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一点而通染,难得的是染笔能紧接点笔层层挥洒,读起来清畅自然,绝无牵强之迹,而得情景交融之境。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起笔两句直叙昔日曾游江南,如画风景刻印于心中。“日出”、“春来”两句生动具体地描绘江南风景之美: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是耀眼,这是用同色映衬的手法极写花之美;春江水绿,艳阳洒满江岸,更衬出绿波粼粼,这是用异色相衬的笔法极写水之绿。全篇“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点染结合,生动地描摹出了江南春天怡人的风景。
  4.点笔以议论出之,染笔以描绘渲染 词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含蓄蕴藉是其最大特色。词中的议论,不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议论,它不是为了表达深刻独到的观点,多是为了强化所抒情感的强度,起到突出强化情感的作用。如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起笔先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观点,然后着意刻画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这是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是写江南人物美,江南女子面貌光彩皎皎照人,手腕皓白如雪。这几层写江南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一气贯注,全力促成“游人”之“只合江南老”的多种理由。又如秦观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首句点明画师技艺的高明,接下来全用染笔,具体渲染画家手法之妙,画像美丽动人。点染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词意脉不断,产生了张合有度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说,词中的点笔多是抒情、说理、叙事的提醒、总领之笔;染笔则紧承点笔,对其作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的描绘渲染,使词人的情感表现得张合有度、生动感人。正如词学家所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作者单位:江苏口岸中学。
其他文献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
每一篇成功的诗作,总有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长恨歌》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诗作,影响相当深远。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做。“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诗以传说作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作者创作此诗的目的则又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垂做历史教训。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材中的重头戏,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读不懂,也觉得“很耐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正因为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真阅读的大环境中,教学鲁迅作品,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更深入,设计更精细。  以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找重点,然后带领学生学句式、品修辞、找出各种感观、划分景物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
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中学生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呢?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升学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升学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甚至是中考、小考),压力都很大,在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课外孩子们都忙着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小的琴棋书画舞蹈班,大的英数理化补习班,学生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少。  二、因升学负担过重而急功近利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人们的意料,依然是材料作文称霸天下。今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学生不仅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下面笔者就2013年全国各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一词有三个义项:①阅读理解;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在生活中,对一篇文章、一种现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也能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过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诗歌除外,任选文体。  一、结构出彩  考试作文属于“急就章”,讲究的是明白清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最难提高的。因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不少良策,遇到现实却往往又收效不大。很多一线教师对作文就是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上作文课,随随便便改作文,随随便便评作文,造成学生也随随便便写作文,初中作文像小学生,高中作文还像小学生,除了字数的增加,没有多大的长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要想作文教学有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