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叔同——弘一大师,他曾经在多种艺术门类中显露出过人的才华,留下过不朽的痕迹。出家以后,他放弃了除书法以外的诸多技艺修为,像在佛学上一门深入律学一样,艺术上则一门深入书法。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理念、修为、境界所根本不同的是,弘一大师把书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如油入面一样把佛学中的修行理念、目标与方法渗透进了书法的实践与研究之中,最终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圆融境界,创造出当代弘体书法的艺术高峰。
一、理念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
所谓理念相通,即是说,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一样,它所追求所向往的都是高尚的人格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对此,弘一大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证经验。譬如,1937年3月间大师应邀为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作过一次演讲,主题是“谈写字的方法”。但这只是大师所要讲述内容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大师这次讲演中最深刻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内容都见诸其弟子记录整理的讲演稿里面,笔者简略归纳如下:其一,“字以人传”,而不是“人以字传”。他认为,首先是涵养修行自己的品德。人格高尚,即使写的字不好,也会得到珍视,这就是字因人而传。相反,如果沒有很好的品德,纵能写出很好的字,也是“人以字传”,未必为贵。其二,弘一大师认为: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大师说,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他中肯地告诫学者,“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会有十分的进步”。其三,弘一大师在讲演中几次重申学习佛法的重要,而且讲到要学习《维摩经》。他对学员们说,“不久会泉法师要在妙严寺讲《维摩经》,诸位有空的时候,要去听讲,要注意研究。”《维摩经》也叫做《净名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这是佛学大乘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经文,它以问答叙事辩理的语言方式,精辟地阐明大乘佛法中很多高端问题,直到如今,依然具有极为丰富圆融的理论思辨意义和实践实证意义。而且,经文语言优美畅快,充满向上的情怀和智慧的灵光。因此,大师真诚恳切告诫学人,在学书法的同时,要重视研究佛法的内容。
二、功用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首先,涵养心性。书法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字,读经,观心,悟道,凝神静虑,涵养心性。笔者以为,这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相结合最根本的问题。弘一大师曾经作过一组以“清凉”为篇首的歌词,有的文集便叫做《清凉歌词》。其中的《花香》《观心》两首,透彻而又微妙地表述了“心性”和“心性修养”的重要理念。第二,服务大众。借假修真,以书法为媒,服务大众,广结善缘,可以说这是弘一大师终生乐此不疲的事情。尤其出家以后,在大乘佛法以众生为本,以众生为依止,以利益众生为根本宗旨的精神感召、指引下,大师手中的毛笔,仿佛从此更加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使命。第三,弘道传法。佛教中有句常言: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大师可谓这一宗旨的忠实行者。在大量艰苦卓绝佛学研究与实践的同时,他分出一部分宝贵时间,而且常常是不畏病痛孱弱的身躯,用手中的毛笔进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一是传授书法知识与技法。大师常常应四众同修之请,以演讲、书信等方式为他们讲解书法知识与技法。二是书以载道,以书法作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美德。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佛学佛法的内容。曾经有位著名居士对弘一大师说:此次州人氏多来求公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大师笑着答道: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于分别。
三、趣向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其一,省多余之笔墨。通观弘一大师书法,出家前与出家后,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其种种不同,这中间,尤其在形成弘体的独特字形里面,我们看到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即:简约。什么碑版之粗犷气,帖学之书卷气,方折圆转,线条质量,墨色块面,等等,可以说都被大师融化而逃影遁形了。也正因为省略了很多实有的情境和表象,才凸显出了凝炼、宁静、冲逸、虚灵的空间,由此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二,信步伐之坚实。百尺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些,弘一大师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其三,任自然之造化。经云:心能转物。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相生相转是自然法则,是对某一事物投入极端精诚与力量以后所获得的自然回应。要想提升艺术境界,要想转化身心,趣圣向贤,就必须真真诚诚、实实在在、恭恭敬敬地对待所做的事情,同时,任凭命运安排,任凭艰难险阻,任凭自然造化。这方面,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百工技艺,别无例外,别无他法。这也是弘一大师修行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其四,还天地以大公。弘一大师那首众所周知的遗世偈语,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当然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明代李贽在一篇论及书圣王羲之的短文中,有句话耐人寻味。他说:“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况翰墨之为艺哉。”
一、理念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
所谓理念相通,即是说,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一样,它所追求所向往的都是高尚的人格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对此,弘一大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证经验。譬如,1937年3月间大师应邀为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作过一次演讲,主题是“谈写字的方法”。但这只是大师所要讲述内容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大师这次讲演中最深刻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内容都见诸其弟子记录整理的讲演稿里面,笔者简略归纳如下:其一,“字以人传”,而不是“人以字传”。他认为,首先是涵养修行自己的品德。人格高尚,即使写的字不好,也会得到珍视,这就是字因人而传。相反,如果沒有很好的品德,纵能写出很好的字,也是“人以字传”,未必为贵。其二,弘一大师认为: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大师说,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他中肯地告诫学者,“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会有十分的进步”。其三,弘一大师在讲演中几次重申学习佛法的重要,而且讲到要学习《维摩经》。他对学员们说,“不久会泉法师要在妙严寺讲《维摩经》,诸位有空的时候,要去听讲,要注意研究。”《维摩经》也叫做《净名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这是佛学大乘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经文,它以问答叙事辩理的语言方式,精辟地阐明大乘佛法中很多高端问题,直到如今,依然具有极为丰富圆融的理论思辨意义和实践实证意义。而且,经文语言优美畅快,充满向上的情怀和智慧的灵光。因此,大师真诚恳切告诫学人,在学书法的同时,要重视研究佛法的内容。
二、功用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首先,涵养心性。书法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字,读经,观心,悟道,凝神静虑,涵养心性。笔者以为,这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相结合最根本的问题。弘一大师曾经作过一组以“清凉”为篇首的歌词,有的文集便叫做《清凉歌词》。其中的《花香》《观心》两首,透彻而又微妙地表述了“心性”和“心性修养”的重要理念。第二,服务大众。借假修真,以书法为媒,服务大众,广结善缘,可以说这是弘一大师终生乐此不疲的事情。尤其出家以后,在大乘佛法以众生为本,以众生为依止,以利益众生为根本宗旨的精神感召、指引下,大师手中的毛笔,仿佛从此更加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使命。第三,弘道传法。佛教中有句常言: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大师可谓这一宗旨的忠实行者。在大量艰苦卓绝佛学研究与实践的同时,他分出一部分宝贵时间,而且常常是不畏病痛孱弱的身躯,用手中的毛笔进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一是传授书法知识与技法。大师常常应四众同修之请,以演讲、书信等方式为他们讲解书法知识与技法。二是书以载道,以书法作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美德。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佛学佛法的内容。曾经有位著名居士对弘一大师说:此次州人氏多来求公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大师笑着答道: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于分别。
三、趣向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其一,省多余之笔墨。通观弘一大师书法,出家前与出家后,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其种种不同,这中间,尤其在形成弘体的独特字形里面,我们看到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即:简约。什么碑版之粗犷气,帖学之书卷气,方折圆转,线条质量,墨色块面,等等,可以说都被大师融化而逃影遁形了。也正因为省略了很多实有的情境和表象,才凸显出了凝炼、宁静、冲逸、虚灵的空间,由此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二,信步伐之坚实。百尺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些,弘一大师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其三,任自然之造化。经云:心能转物。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相生相转是自然法则,是对某一事物投入极端精诚与力量以后所获得的自然回应。要想提升艺术境界,要想转化身心,趣圣向贤,就必须真真诚诚、实实在在、恭恭敬敬地对待所做的事情,同时,任凭命运安排,任凭艰难险阻,任凭自然造化。这方面,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百工技艺,别无例外,别无他法。这也是弘一大师修行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其四,还天地以大公。弘一大师那首众所周知的遗世偈语,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当然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明代李贽在一篇论及书圣王羲之的短文中,有句话耐人寻味。他说:“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况翰墨之为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