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佛法相通相融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叔同——弘一大师,他曾经在多种艺术门类中显露出过人的才华,留下过不朽的痕迹。出家以后,他放弃了除书法以外的诸多技艺修为,像在佛学上一门深入律学一样,艺术上则一门深入书法。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理念、修为、境界所根本不同的是,弘一大师把书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如油入面一样把佛学中的修行理念、目标与方法渗透进了书法的实践与研究之中,最终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圆融境界,创造出当代弘体书法的艺术高峰。
  一、理念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


  所谓理念相通,即是说,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一样,它所追求所向往的都是高尚的人格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对此,弘一大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证经验。譬如,1937年3月间大师应邀为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作过一次演讲,主题是“谈写字的方法”。但这只是大师所要讲述内容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大师这次讲演中最深刻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内容都见诸其弟子记录整理的讲演稿里面,笔者简略归纳如下:其一,“字以人传”,而不是“人以字传”。他认为,首先是涵养修行自己的品德。人格高尚,即使写的字不好,也会得到珍视,这就是字因人而传。相反,如果沒有很好的品德,纵能写出很好的字,也是“人以字传”,未必为贵。其二,弘一大师认为: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大师说,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他中肯地告诫学者,“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会有十分的进步”。其三,弘一大师在讲演中几次重申学习佛法的重要,而且讲到要学习《维摩经》。他对学员们说,“不久会泉法师要在妙严寺讲《维摩经》,诸位有空的时候,要去听讲,要注意研究。”《维摩经》也叫做《净名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这是佛学大乘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经文,它以问答叙事辩理的语言方式,精辟地阐明大乘佛法中很多高端问题,直到如今,依然具有极为丰富圆融的理论思辨意义和实践实证意义。而且,经文语言优美畅快,充满向上的情怀和智慧的灵光。因此,大师真诚恳切告诫学人,在学书法的同时,要重视研究佛法的内容。


  二、功用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首先,涵养心性。书法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字,读经,观心,悟道,凝神静虑,涵养心性。笔者以为,这是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相结合最根本的问题。弘一大师曾经作过一组以“清凉”为篇首的歌词,有的文集便叫做《清凉歌词》。其中的《花香》《观心》两首,透彻而又微妙地表述了“心性”和“心性修养”的重要理念。第二,服务大众。借假修真,以书法为媒,服务大众,广结善缘,可以说这是弘一大师终生乐此不疲的事情。尤其出家以后,在大乘佛法以众生为本,以众生为依止,以利益众生为根本宗旨的精神感召、指引下,大师手中的毛笔,仿佛从此更加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使命。第三,弘道传法。佛教中有句常言: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大师可谓这一宗旨的忠实行者。在大量艰苦卓绝佛学研究与实践的同时,他分出一部分宝贵时间,而且常常是不畏病痛孱弱的身躯,用手中的毛笔进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一是传授书法知识与技法。大师常常应四众同修之请,以演讲、书信等方式为他们讲解书法知识与技法。二是书以载道,以书法作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美德。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佛学佛法的内容。曾经有位著名居士对弘一大师说:此次州人氏多来求公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大师笑着答道: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于分别。
  三、趣向相通
  弘一大师有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其一,省多余之笔墨。通观弘一大师书法,出家前与出家后,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其种种不同,这中间,尤其在形成弘体的独特字形里面,我们看到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即:简约。什么碑版之粗犷气,帖学之书卷气,方折圆转,线条质量,墨色块面,等等,可以说都被大师融化而逃影遁形了。也正因为省略了很多实有的情境和表象,才凸显出了凝炼、宁静、冲逸、虚灵的空间,由此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二,信步伐之坚实。百尺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些,弘一大师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其三,任自然之造化。经云:心能转物。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相生相转是自然法则,是对某一事物投入极端精诚与力量以后所获得的自然回应。要想提升艺术境界,要想转化身心,趣圣向贤,就必须真真诚诚、实实在在、恭恭敬敬地对待所做的事情,同时,任凭命运安排,任凭艰难险阻,任凭自然造化。这方面,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百工技艺,别无例外,别无他法。这也是弘一大师修行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其四,还天地以大公。弘一大师那首众所周知的遗世偈语,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当然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明代李贽在一篇论及书圣王羲之的短文中,有句话耐人寻味。他说:“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况翰墨之为艺哉。”
其他文献
《决澜社宣言》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从今天看来,仍然闪烁着思想的锋芒,令人记忆犹新,也发人深省。  “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到1935年解散,一共举办四次画展,其基本成员共十名,但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陽、杨秋人、丘堤(其中王济远于第二回展后退出,
期刊
一、项目简述  凭借沉淀半个多世纪的轨道交通技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成功研发一款名为“智能轨道快运列车(英文简称ART)”的全新交通产品,并于2017年6月2日正式全球首发。  这是一款融合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跨界之作,既保持轨道交通的运行控制模式和大载客量优势,又不需要建造专有的钢轨,还能像公交车一样共享路权灵活穿梭。这种“无轨而有轨,有轨似无轨”、
期刊
一直以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的作品常被视为画风稳妥保险,充满性冷淡意味。但在展览“有‘色’之作——布瑞尔珍藏馆的德加绘画”(Drawn in Colour: Degas from the Burrell)中,分别刻画有浑身赤裸的入浴者和排练中的芭蕾舞者的作品被摆放在了一起。此次展览展现出了德加鲜为人知黑暗和大胆的一面。本次展览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Na
期刊
近日,达芬奇遗作即将拍卖的消息引爆了全球文化圈。《救世主》创作于1500年左右,这是全球仅存的不到20幅达芬奇作品之一,也是最后一幅私人收藏的达芬奇作品。  佳士得此次针对《救世主》的宣传和推广,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不惜花费巨额保险费在香港、旧金山及伦敦等世界各地的关键地点进行巡展,来激发整个超级精英竞拍群体。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分量,另一方面则显示出高端拍品在整个拍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期刊
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自建馆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中国历代书画珍迹及广东美术精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工作。除了上世纪50年代在京津、江浙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较大规模地购藏古代书画,还得到了容庚、杨铨、叶恭绰等著名收藏家的慷慨捐赠。经过60年的积累,藏品规模蔚为可观,上起宋元,下至现当代,其中尤以明清及近代的绘画最为完备。而对岭南书画尤其是现代岭南画派作品的收藏,更成为广
期刊
从事新闻工作34年,出版28本著作,在境外举办40余场画展和摄影展,采访过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六大洲60多个国家讲述中国故事近两百场,以公共外交促成“冰岛·中国文化节”等多项中外文化交流项目……  20年前,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为他的著作或题写书名、或撰写序言,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写作·绘画·摄影·交流——余熙的记者生涯》。2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又以《“中国的马可·波罗
期刊
经历计算机时代、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浪潮洗礼后,今天我们正步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公共关系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众意见,遵从以人为主的发展原则,与此同时,政府的方针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民众成为了政府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公共关系成为了政府的主要管理手段,有效把控政府公共关系,
期刊
1955年生于河北省館陶县,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四届名家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河北省画院院聘画师、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  作品入选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
期刊
生于江西新余,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并一直坚持画画。为提升专业水平,2011年进修于北京画院,拜师谢永增老师门下,并为谢永增工作室专职画家。潜身研究山水画。也偶有作品入展各级各类展览,很少刻意为展览而创作,但却热衷参加各种写生,创作学习活动。  在业余时间除各种运动和民间工艺品的收藏外,主要去书店或画室看书,创作,戏墨。  艺术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吸收传统中的笔
期刊
9月15日—10月31日,“湖上有奇峰——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与观众见面。展览共展出蓝瑛及相关绘画作品60件(组),除浙博本馆馆藏外,还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十四家文博收藏机构的相关精品典藏,通过“渊源有自”“澄怀味象”“赏石雅观”“嘉木幽禽”“山高水长”五个单元,为观众呈现蓝瑛早年与孙克弘、董其昌等人的师承渊源,蓝瑛的山水、树石、花鸟绘画创作,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