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鼠标”还是“破万卷”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似乎也对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虽然传统纸质阅读仍然是当前高校中阅读的主要方式,但不争的事实,网络阅读正在慢慢地被作为知识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本文对这种新兴阅读方式盛行原因和利弊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阅读道路提出相关建议和做出预测,希望能对大学生群体以后的学习有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阅读;利弊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146-02
  
  当丰富的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传统纸质阅读却与我们渐行渐远,静静地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说是越来越奢侈。与传统纸质阅读跌入历史“冰点”状况相反,网络阅读却如火如荼。网络阅读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上网者为阅读主体,以网络呈现的图文为阅读对象,以获取信息、整理获得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新的阅读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准备过程。网络阅读对大学生影响日渐明显,我们要对其影响有足够的自觉认识,这对大学生接受教化和自我内化社会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
  
  曾几何时,大学生的集体形象是象牙塔中“读书破万卷”的读书人。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崛起,本属精英文化的象牙塔也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盛行的场所。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手机报纸等新的阅读方式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尤其是大学生,几乎无人不接触网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工具。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方式的数字图书阅读开始普及,国民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习惯于传统纸质阅读的一代尚迷恋“书香”,可能还不会接受纯互联网阅读,而对自小便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特别是“90后”来说,上网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第23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3.16亿人,其中青年人(18岁—30岁)中的网民一直领先于其他年龄段,并趋于饱和状态(98%)。《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读过电子书的网民超过九成,20岁—30岁之间的网民是阅读电子书最活跃的群体”。{1}据了解,虽然纸质阅读仍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不可争议的事实大学生往往宁愿从网上即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讯,却不再习惯“读破万卷书”,夯实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智识”积淀,传统纸质阅读萎缩在呈日益蔓延趋势。
  
  二、大学生选择网络阅读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的自由选择机会更多一些,思想与志趣更多元化,更勇于批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就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英语考级及计算机等级等来自现实生存的压力。他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点鼠标”阅读而不是用在“破万卷书”上面,他们在思考性、积累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之间的选择中面临着两难境界选择。除此之外,这里要探讨一下网络阅读的自身优势:
  1.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章作者或其他阅读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当你在网上阅读后,发表在论坛上的内容,即所谓“帖子”,又可能成为别人阅读的对象。这样使得网络大大地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互动更是网络阅读的生命”。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
  互联网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最新传播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被链接到数量近乎无限的其他信息,阅读者通过链的转移来进行交互式的查询和追踪,途径多、速度快,直观易用。这种方式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可真正达到旁征博引,得到完整、全面、立体式的阅读效果。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阅读也正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方法。{2}
  3.阅读资源的丰富性
  网络的内容精彩纷呈,层出不穷,因丰富而交互,因交互而更丰富。“网络无界,信息无限”,内容的丰富主要源于网络本身和网络的交互,使网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网络阅读内容量大面广,举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等无所不包。正如人们评论的那样,没有它不收录的,只有你没有搜索到的。可以说,网上资源之多足以令世界上各大著名图书馆相形见绌。
  4.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网络阅读可以使读者直接参与到在线图书馆和无以计数网站的网络环境中,多样的路径设置使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向网络媒体的“冲浪者”转化。一方面,阅读者可以随意地形跃式地翻阅信息,给阅读带来随心所欲的便捷感;另一方面,网络阅读独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尽可能多地检索到相关内容的阅读材料。{3}
  5.阅读成本的低廉
  网络提供的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使得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最经济的阅读方式受到其普遍的青睐。近年来,图书价格居高不下,大部分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相比而言,眼下的书定价特贵,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买书成了奢侈消费,而网上阅读几乎不用什么成本。如一份大型日报一年的合订本完全可以全部刻在一张光盘上,这无疑为读者节省不少费用。
  6.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更为宽容和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容纳无限的信息,而且对信息来源也几乎没有限制。用户只需借助一些优秀的网络引擎就可以集中地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互联网是一本向着世界打开的书,它没有国界,它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
  
  三、大学生网络阅读的负面效应
  
  网络时代的宣传效应往往迅速而直接,还未等你做好准备就铺天盖地而来,有些读物不久就会在读者视野和记忆中很快淡去,这也是网络的弱势所在。网络读物虽新鲜诱人能带来很大的冲击感,但有些网络作品文字粗糙,没有经过很好的加工与锤炼,内容也比较肤浅,不能够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与帮助。因此网络读物虽然也需消耗很多的阅读时间,但其结果给人的收获往往不大。{4}
  网络读物虽然体现着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时代资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毕竟还是“快餐”似的感觉,不过是一种休闲和娱乐的阅读方式。上网者其实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聊天、玩游戏上无须否认,上网完全可以阅读图书和其他多媒体信息,但实际上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上网后,用于阅读的时间较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很多,多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这个特性容易使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游走,一不注意就会掉进网络的陷阱,在狂热的阅读中失去自制力,患上“网络依赖症”。读者在网上阅读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四、大学生阅读方式选择的相关建议
  
  网络阅读的优劣我们已经了解,而与网络读物的轻松相比,传统纸质阅读大多会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传统阅读的魅力所在。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丰富的阅读内容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传统纸质阅读能真正以你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用眼睛和心融入作品去感知和想象,以此进入经典文本积淀的千百年来的历史中。
  网络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各有优缺点,二者并不矛盾。人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一些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思考的材料最好应进行传统纸质阅读,对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最新信息的,应该选择网络阅读;在阅读纸质文本时,要善于“纵向深入”,在网络阅读时则要注意“横向比较”。{5}对大学生来说,那些需要深思的如一些经典作品应当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对这种作品也可以采取网上阅读收费,同时相关部门需加强重视和正确引导。
  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的门槛上,在人类的阅读史上互联网的出现,再次更新了我们的阅读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应当说,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传统纸质阅读,都是获取信息、训练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能够把传统阅读中细致深入的信息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与网络阅读快速获取和加工信息二者结合起来,就一定会趋利避害,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6]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习知识的特点,对“点鼠标”或者“破万卷”做出选择。
  
  五、结语
  
  网络革命的冲击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冲刷着21世纪,“数字化”炸弹的袭击,动摇了传统社会的根基,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产生了一种变革和更新。网络阅读的强大优势和蓬勃发展的势头,无疑会对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形成冲击;而传统的魅力和生活方式的惯性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网络阅读若想完全取代传统纸质阅读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电视的出现没有取代报纸,同样网络的出现也不会取代书籍,但此消彼长却是极有可能的。可见未来这两种方式势必会长期共存,作为高校的大学生们也将会继续感受墨香和网络带给他们的愉悦!
  
  注释:
  {1}李淼:《读“网”成为习惯 网络阅读时代扑面而来》.中国新闻出版,2009年第4期。
  {2}{3}http://news.tenglong.net/jgzh/lwhj_view_73.html。
  [4]梁涛:《青少年网络阅读的负效应及对策》.《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7年第6期。
  {5}{6}林文钦:《网络时代的经典阅读》.《中国文化报》,200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李玉英,赵文.青少年网络阅读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姜岩.网络“浅阅读”,没法替代读书[J].新华每日电讯,2005, (3).
  [3]张巍.孩子们在网上读什么[J].中国教育报,2005,(6).
  [4]暨群霞.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引导措施[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3).
  [5]黄晓斌,林晓燕,刘子明.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其他文献
摘 要: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关键词:《伤逝》;整体性;丰富性;人性与人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高校医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赢得了市场关注。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为例,分析了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 开发医学旅游资源对高校自身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高校医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高校医学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客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15-02   
期刊
摘 要:礼乐文化是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乐记》中阐述的乐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人们可以借着乐调节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深入挖掘乐论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幸福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
期刊
摘 要:赵树理及其创作从40年代至今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4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就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了的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时有起伏。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展示赵树理的文学观,进而分析他在建国后所遭遇的困惑和所经历的浮沉。  关键词:赵树理;时代规约;文学新规范;差异;个体浮沉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2007年,黑龙江省开始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82-0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
期刊
摘 要: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陕西理工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我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学历女青年日渐增多,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她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于她们的价值观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择偶的标准方面也就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收集上海某高校BBS鹊桥版(2010年6至2011年6月)女征男板块的交友启示,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试图能够系统客观地反应高学历女青年的择偶现状,以便更好
期刊
摘 要:创业实践是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创业体验、提升创业认识、增强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以常州建设高职校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提出了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实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期刊
摘要: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逐渐跨过“思想共享的门槛”。博客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新文体,开始昂首阔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文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等相关理论,探讨当下博客文化现象背后有关资本争夺、社会分层等文化隐喻。  关键词:博客;场域;资本   中图分类号:I0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061—02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博
期刊
摘要: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为交际的语用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拓展了语用研究范围,使语用学成为一门开放性的解释交际的科学,但国内外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认为关联理论缺乏社会维度因而无法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关联理论研究视角以及理论框架的分析,并以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礼貌现象为例,来证明这种批评是由于对关联理论的误解而引起的。  关键词:关联理论;社会维度;礼貌;误解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