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出身于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他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于词章,家里藏书甚丰,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李清照的熏陶是无疑的。所以,李清照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嗜书如饴,这些为她后来词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清照18岁,嫁给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爱好金石,且能诗词,共同的爱好与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诗意化的生活,成为这一时期亮丽的风景。这时期的词作,反映的是她闺中生活及其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短暂的离别、相思。然而,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特别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死南京,国破家亡,生离死别,巨大的生活变故和鲜明的生活落差,使得李清照的词以此为界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色调。这以后的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正是如此,她的词作,将“时”锁定在“秋”、“黄昏”、“半夜”等意象上来渲染“愁态”。
中国古代造字的法子实在是太高明了,他们以象形、会意为先。由“秋”到“愁”,更能说明这一点。什么是愁?心上有个秋。反过来,“秋”已经深深地内化在中国古人心灵深处,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由秋到愁,抑或是忧,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类文明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与忧郁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子曰“君子有终生之忧”;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伟人都是孤独、忧郁的”;陶潜有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李清照也始终未能摆脱忧郁情结的缠绕,《漱玉词》里几乎通篇是“愁”。李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真实袒露。她那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时时交织而成的“愁”,并由此带来的沉痛而凄厉、深刻而感人的巨大的审美力量,正是李清照终身追求的美学理想。
正如诸多词客一样,李清照能在像“酒”、“春”、“秋”等这样具象的物象上赋予“意”,然而,她突出的贡献在于,能把像“愁”这样抽象的东西物态化,并与之找到恰当的对应物,即物象。一句话,从具象到抽象易,化抽象到具象难。当然,从晚唐五代及北宋词坛,也有将“愁”这一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物象的作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自有其高妙之处。但李清照写各种愁,则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从不同侧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准确地多方面地抒写,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李清照这样,把愁这样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形态,而且具体生动,恰到好处。现从她的词作抽取各例,稍加品尝。
《行香子》中写愁:“正人间,天上愁浓。”愁有浓度。
《点绛唇》中写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
《蝶恋花》中写愁:“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
《生查子》中写愁:“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
《一剪梅》中写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武陵春》中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添字采桑子》中写愁:“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居然有一股力量可以损伤人了。
像这样写愁的形态的词作还很多,这里不再罗列。以上诸种愁态,都是女词人对生活感受入微而又善于精练准确地加以表达的结果,当然,更与词人独特的身世、处境有关。只有这样深切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词人笔下的“秋”意象,才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就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了。
张红,教师,现居甘肃天水。
中国古代造字的法子实在是太高明了,他们以象形、会意为先。由“秋”到“愁”,更能说明这一点。什么是愁?心上有个秋。反过来,“秋”已经深深地内化在中国古人心灵深处,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由秋到愁,抑或是忧,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类文明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与忧郁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子曰“君子有终生之忧”;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伟人都是孤独、忧郁的”;陶潜有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李清照也始终未能摆脱忧郁情结的缠绕,《漱玉词》里几乎通篇是“愁”。李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真实袒露。她那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时时交织而成的“愁”,并由此带来的沉痛而凄厉、深刻而感人的巨大的审美力量,正是李清照终身追求的美学理想。
正如诸多词客一样,李清照能在像“酒”、“春”、“秋”等这样具象的物象上赋予“意”,然而,她突出的贡献在于,能把像“愁”这样抽象的东西物态化,并与之找到恰当的对应物,即物象。一句话,从具象到抽象易,化抽象到具象难。当然,从晚唐五代及北宋词坛,也有将“愁”这一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物象的作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自有其高妙之处。但李清照写各种愁,则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从不同侧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准确地多方面地抒写,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李清照这样,把愁这样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形态,而且具体生动,恰到好处。现从她的词作抽取各例,稍加品尝。
《行香子》中写愁:“正人间,天上愁浓。”愁有浓度。
《点绛唇》中写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
《蝶恋花》中写愁:“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
《生查子》中写愁:“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
《一剪梅》中写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武陵春》中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添字采桑子》中写愁:“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居然有一股力量可以损伤人了。
像这样写愁的形态的词作还很多,这里不再罗列。以上诸种愁态,都是女词人对生活感受入微而又善于精练准确地加以表达的结果,当然,更与词人独特的身世、处境有关。只有这样深切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词人笔下的“秋”意象,才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就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了。
张红,教师,现居甘肃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