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02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出身于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他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于词章,家里藏书甚丰,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李清照的熏陶是无疑的。所以,李清照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嗜书如饴,这些为她后来词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清照18岁,嫁给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爱好金石,且能诗词,共同的爱好与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诗意化的生活,成为这一时期亮丽的风景。这时期的词作,反映的是她闺中生活及其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短暂的离别、相思。然而,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特别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死南京,国破家亡,生离死别,巨大的生活变故和鲜明的生活落差,使得李清照的词以此为界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色调。这以后的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正是如此,她的词作,将“时”锁定在“秋”、“黄昏”、“半夜”等意象上来渲染“愁态”。
  中国古代造字的法子实在是太高明了,他们以象形、会意为先。由“秋”到“愁”,更能说明这一点。什么是愁?心上有个秋。反过来,“秋”已经深深地内化在中国古人心灵深处,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由秋到愁,抑或是忧,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类文明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与忧郁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子曰“君子有终生之忧”;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伟人都是孤独、忧郁的”;陶潜有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李清照也始终未能摆脱忧郁情结的缠绕,《漱玉词》里几乎通篇是“愁”。李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真实袒露。她那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时时交织而成的“愁”,并由此带来的沉痛而凄厉、深刻而感人的巨大的审美力量,正是李清照终身追求的美学理想。
  正如诸多词客一样,李清照能在像“酒”、“春”、“秋”等这样具象的物象上赋予“意”,然而,她突出的贡献在于,能把像“愁”这样抽象的东西物态化,并与之找到恰当的对应物,即物象。一句话,从具象到抽象易,化抽象到具象难。当然,从晚唐五代及北宋词坛,也有将“愁”这一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物象的作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自有其高妙之处。但李清照写各种愁,则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从不同侧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准确地多方面地抒写,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李清照这样,把愁这样抽象的意象化为具体形态,而且具体生动,恰到好处。现从她的词作抽取各例,稍加品尝。
  《行香子》中写愁:“正人间,天上愁浓。”愁有浓度。
  《点绛唇》中写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
  《蝶恋花》中写愁:“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
  《生查子》中写愁:“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
  《一剪梅》中写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武陵春》中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添字采桑子》中写愁:“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居然有一股力量可以损伤人了。
  像这样写愁的形态的词作还很多,这里不再罗列。以上诸种愁态,都是女词人对生活感受入微而又善于精练准确地加以表达的结果,当然,更与词人独特的身世、处境有关。只有这样深切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词人笔下的“秋”意象,才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就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了。
  张红,教师,现居甘肃天水。
其他文献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情趣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靓起课堂教学语言来!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
在一次县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七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皇帝的新装》,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你认为哪一个人最可恨?哪一个人最可爱?为什么?而另一个老师的设计是:假如你手中有一根鞭子,你最想抽打谁?假如你手中有一朵红花,你最想给谁戴上?为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课堂让人如坐大牢,度日如年。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要么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后一位老师的课堂却如行云流水,一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要立足“文本”,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实际,不能求之过深以至失去正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对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单调。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学医时,曾遇到过一位令他终生难忘的藤野先生。这位老师细致地批改他的解剖学作业,并且当面指正。藤野先生的批改方法本质上是“耳提面命”似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直接输入,终究还是“被动积极”,绝不是“主动积极”,本身的潜能和实际的习得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因为学生的习得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不过是有一定储备的助手罢了,完全为了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充
[教学设想]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这与散文注重感受和体验作者情感的宗旨不谋而合,本节课则是通过设计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会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技巧,感知情感,感悟情怀,提升精神品质的散文阅读的目标。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作品用短小的篇幅融进自己对北平无尽的思念,读之让人忍不住随作者一起落泪。一个“想”字贯穿了全文,深深烙在作者灵魂深处,更融进进
中国自周以来,顺应以宗法制社会结构为特点的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雇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必然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统治阶级思想的烙印。为此,笔者试图从传统的儒学文化中寻找一些阿Q性格的根源。这些根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就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点拨机制,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语文
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走进教室,使各学科教学如鱼得水,初中语文学科尤其明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书面语言的教学很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口语交际的教学也不容忽视。“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况且,口头语言有书面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地说,每个人口头语言表达的频率总比书面语言表达的频率高得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交际的日趋频繁,口头语言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说:“口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