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崇高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不能千人一面,要百花齐放,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德育的渗透也如此,要讲究渗透的方法,方法得当,效果事半功倍。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举一二,意在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紧扣教材,把握契机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坚持学科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切忌脱离课本,空洞说教。在教学时要紧扣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住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寻找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以求春风化雨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中渗透的道德教育内容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泛,只要教师从教材实际出发,把握有机渗透的最佳契机,定能收到理想效果。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示众的看客,从而他毅然弃医从文,用文章来唤醒民众。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迅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爱国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只有国家强大了,祖国人民才不会受欺侮,不会受挨打,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画面、图片、音乐和文学语言等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师生双方都沉浸于一种同教学内容相和谐的氛围之中,去体会,去把握,用感受来补充语言,从而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力,陶冶情操,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创设情境可是整体,也可是局部。如我在教学大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品析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这一精彩片段时,有的学生读到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时,笑出了声,认为文中父亲有点“迂”;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小事不值得一提,不值得写,写得并不精彩。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动之以情先对学生讲“可怜天下父母心”,讲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讲父母对自己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支持与鼓励。然后让学生回顾父母对自己关心的典型小故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发言踊跃,饱含感情。有的学生甚至剖析自己对父母缺少关爱,不知回报,体会不到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重品“月台买橘”。学生再也没有发笑,只有人生情感与语文的交融,只有深切的体会:于细微处见真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师生在一种人伦情怀中一起体味文章的语言,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人伦的和谐统一,达到动之以情、“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拓深,挖掘内涵
立足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有关材料,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拓宽、拓深从而收到德育效果。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联系学生的思想状态,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着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讲《散步》一文,可联系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因无责任心,对家庭、社会、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警醒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如在教《行道树》一课时,可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有意让他们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的表演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又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文言意思理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至此,我们很自然地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内涵上。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四、写作迁移,引申渗透
在学习原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这位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
接着,我给他们讲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呢!此时,我让大家齐声朗读保尔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已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然而,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的基础上,顺势利导,引申式地启发学生,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想,然后进行写作训练,从内容、选材、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讲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隐忍、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基于此点,学生学完此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的母亲》,学 生写这样的文章从小学到初中已写过多次,但没有一人能写出立意高远、感情升华从而深化主题的文章。于是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努力捕捉自己母亲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以小见大,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将感情升华。这样以后,极大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能引申、迁移、感情浓烈、意义高远,比以往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五、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乐中自教是语文教师进行道德渗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不断探求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年龄、爱好,充分把握他们的兴趣点,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秩序井然,没有怨言。学生们看后,唏嘘不已。在对这些有了初步感悟后,我开始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请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言说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达成共识后,我趁热打铁,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再度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又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切入口对学生说:“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推舟”,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基于此,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关键词: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不能千人一面,要百花齐放,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德育的渗透也如此,要讲究渗透的方法,方法得当,效果事半功倍。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举一二,意在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紧扣教材,把握契机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坚持学科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切忌脱离课本,空洞说教。在教学时要紧扣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住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寻找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以求春风化雨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中渗透的道德教育内容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泛,只要教师从教材实际出发,把握有机渗透的最佳契机,定能收到理想效果。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又如《藤野先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示众的看客,从而他毅然弃医从文,用文章来唤醒民众。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迅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爱国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只有国家强大了,祖国人民才不会受欺侮,不会受挨打,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画面、图片、音乐和文学语言等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师生双方都沉浸于一种同教学内容相和谐的氛围之中,去体会,去把握,用感受来补充语言,从而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力,陶冶情操,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创设情境可是整体,也可是局部。如我在教学大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品析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这一精彩片段时,有的学生读到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时,笑出了声,认为文中父亲有点“迂”;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小事不值得一提,不值得写,写得并不精彩。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动之以情先对学生讲“可怜天下父母心”,讲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讲父母对自己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支持与鼓励。然后让学生回顾父母对自己关心的典型小故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发言踊跃,饱含感情。有的学生甚至剖析自己对父母缺少关爱,不知回报,体会不到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重品“月台买橘”。学生再也没有发笑,只有人生情感与语文的交融,只有深切的体会:于细微处见真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师生在一种人伦情怀中一起体味文章的语言,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人伦的和谐统一,达到动之以情、“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拓深,挖掘内涵
立足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有关材料,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拓宽、拓深从而收到德育效果。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联系学生的思想状态,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着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讲《散步》一文,可联系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因无责任心,对家庭、社会、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警醒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如在教《行道树》一课时,可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有意让他们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的表演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又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文言意思理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至此,我们很自然地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内涵上。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四、写作迁移,引申渗透
在学习原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这位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
接着,我给他们讲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呢!此时,我让大家齐声朗读保尔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已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然而,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的基础上,顺势利导,引申式地启发学生,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想,然后进行写作训练,从内容、选材、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讲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隐忍、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基于此点,学生学完此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的母亲》,学 生写这样的文章从小学到初中已写过多次,但没有一人能写出立意高远、感情升华从而深化主题的文章。于是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努力捕捉自己母亲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以小见大,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将感情升华。这样以后,极大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能引申、迁移、感情浓烈、意义高远,比以往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五、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乐中自教是语文教师进行道德渗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不断探求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年龄、爱好,充分把握他们的兴趣点,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秩序井然,没有怨言。学生们看后,唏嘘不已。在对这些有了初步感悟后,我开始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请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言说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达成共识后,我趁热打铁,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再度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又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切入口对学生说:“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推舟”,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基于此,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