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学视阈下的中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汉语语篇的特征出发,指出汉语语篇解读的路径,并从功能的对话性、语脉的连贯性、结构的层次性、语体的监控性四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略加解说。
   关键词 语篇学;文本细读;语文教学
  一、汉语语篇学介入语文教学的依据及内涵
  语篇研究在我国早有渊源,早在王充的《论衡》里就有“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有章句也,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提出了汉语语篇的本体论、写作论和阅读论。至现代,叶圣陶、夏丏尊、马相伯、王力、吕叔湘等先生都对语篇学有过研究,他们着眼于语文教学,系统地解释汉语语篇的写作机制、阅读方法。但贡如云先生指出,我国传统的语篇研究认为语篇只是语言的应用而不是语言的本体。所以,有必要引进现代语篇研究成果。
  韩礼德创建的系统语言功能学理论认为,所谓“语篇”,即人们使用语言构组言语的过程及其结果。语篇是具备鲜明特征的对话系统,具有交际性;语篇注重文本的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具有整体性。海姆斯认为任何一个言语事件至少由16个要素构成,他将这16个要素归并为八类:背景、参与者、目的、行为顺序、格调、语式、准则、体裁。海姆斯论证的特点是按照言语事件发生的顺序逐次推进。始于背景(情境),终于体裁(语类)。伯格兰德和德雷斯勒的《语篇语言学导论》认为:凡是语篇都必须满足如下七个条件,即: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互文性。汉语语篇的表述逻辑具有多维、复杂、形象与抽象结合的特征。以上理论诞生于印欧语系,成长于印欧文化传统,其对于语篇分析的语言系统未免与汉语语篇有着隔膜与疏离。鉴此,依据现代语篇研究方法,丁金国教授将汉语语篇的特征抽象为:功能的对话性、语脉的连贯性、结构的层次性、语体的监控性。笔者认为,丁金国教授的汉语语篇学理论有利于分析汉语语篇系统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抽取表意系统和外部结构形式的关联,从而探索出语篇解读的依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指导意义。
  二、基于汉语语篇学的文本细读实践路径分析
  下面尝试依据上述理论分析鲁迅散文名篇《阿长与〈山海经〉》,试图检索出传统分析方法所未抵达之处。
  1.语篇功能的对话性
  丁金国教授在《语篇特征探析》一文中,曾列专节讨论语篇的对话功能,他认为:“对话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言既出,就将言者的各种人文要素暴露出来,想躲都躲不掉。对话看似自由、漫芜、无拘无束。实际上,发话先后、言谈长短、详略,语调声气的快慢、语势运行曲线模型,以及言内义与言外义等,都要受对话结构的制约,其内在都有对话规则所调控。”
  (1)文中显而易见的对话是长妈妈与“我”多次当面交流: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对话的条件是言说双方的在场和互动。这几句对话描写生动有趣,长妈妈和“我”的现场互动生动形象,教学时注意这一点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体验。
  (2)另一类是独白,比如: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独白从本质来说依旧是一种对话,有表述者和接受者。因此,分析独白的作用和意义仍然要借助前后文的语义关联性。这一句的前提是长妈妈给“我”宣讲自己有所谓的神力,可以使得大炮炸膛,于是“我”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敬意。这时候却得知隐鼠被她踩死了,就决意报复:当面叫她阿长。但是这个报复的举动因为长妈妈宣扬神力在前,不免觉得有点危险,所以自己内心深处进行可行性分析。因此虽然是独白,但是仍然有语境,有受众。读者可以看出这是逐层递进的心理演变。尤其是到句尾的时候,读出来的是疑问语气,但是作者却加上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其实意味着“我”内心深处对于长妈妈的宣战:我不怕你!
  (3)文本的对话性还体现在作者刻意强化的读者意识。作者在表述的时候有意识的制造读者在场的氛围,使读者自然地产生和作者对话的感觉。比如文章的开头: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这一句中,作者特别强调“已经说过”,这就使读者自然产生早已和作者交流过的感觉。如果去掉这四个字,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
  再比如: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这一节写作者直接现身,将言说对象(读者)直接拉到眼前,倾诉少年时的深刻心理印记,使读者在读完前文之后的印象得以再次加强。
  据此可以理解,对话性是語篇产生和定型的本质,是语言功能实现的根本形式。在显性的对话形式背后,包孕着丰富的隐形内容。借助语篇学的功能对话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走进文本细微处。
  2.语脉以及意脉的连贯性
  丁金国教授的界定是:语脉即贯穿于语篇始终的流动性语义潜势。在其之上,还有意脉。“意犹帅也”,语脉的流动性服从于意脉,意脉对于语篇而言具有唯一性。
  也就是说,作者写作时应该有一个并且只会确定一个核心的“意”(读者阅读产生的多元阐释在此不做讨论)。那么《阿长与山海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对长妈妈无尽的思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全部的作品里几乎都是罕见的深情流露。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前半部分是对长妈妈种种行为的批评和嘲弄。那么问题来了,写作本文时作者已经年纪老大,内心充盈着的是对长妈妈的思念和不舍,他是怎样冷静地不把任何感激和怀念带入前半部分写作的呢?借助语篇分析的语脉和意脉理论,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鲁迅并没有完全切割出思念和感激,只是技巧的做了陌生化处理。思念和感激之情是在全文一线贯穿的意脉,在文章前半部分时不时地就有流露。   就拿鲁迅浓墨重彩描述的“新年开头的磨难”一部分而言,童年的“我”固然是觉得繁琐而且无聊,但是写作时还是透漏出了丝丝温情。“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此处为了表示不满,作者使用的词汇是“规矩”。但是这一部分叙述完毕后,作者现身与读者对话的时候,用语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规矩”变成了“道理”,道理是什么?自然是内心认同的情理和做事的法则。本句中更巧妙的表达还不仅是这个转换,我们要注意“还”这个字,“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言外之意,“元旦的磨难”自然也是“道理”。由此可见,本文对长妈妈的思念意脉在语脉底层一线贯穿。
  在本文中,意脉的深层潜流表现还有不少。比如文章里有两处“终于”:
  (1)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2)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在第二节中读到“终于”这个词语,可能不会有深刻感觉,因为在这一节里鲁迅刻意描绘了长妈妈的丑陋外表和戏剧性的名字由来,把深层情感隐藏在了事实陈述之中。第二句:在此句中使用“终于”这个极富有延展性的词语,意味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有理由猜测: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生平、经历是不是经过了长久的查访和探寻?如果这个猜测是有道理的,那么回头看“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这一句,是不是透露出淡淡的哀伤?
  由此可见,进行文本细读时,紧抓语脉仔细爬梳其连贯性,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3.结构的层次性
  现代语篇学研究者按总体结构(三段式、四段式等)、内部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等)、语脉流动(单线流动、复线流动等)等方式对于语篇的结构类型几乎做了全面分析,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语脉流动结构。简而言之,语脉的结构链,在古典文论中总结为“起、承、转、合”。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是“承”和“转”(因为多为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妙处的)。在承转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多是关联语句和词语。比如以下句子: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这一句转折下的极妙。前面的语境是对长妈妈睡姿不好的贬低,那么转折过后该是对长妈妈的褒扬了吧?谁知接着还是贬抑,这个过渡(承)是在连续转折中完成的。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由于前文对繁琐的规矩不厌其烦的描绘,使我们的批判情感逐次加深。此处用“然而”一转,我们以为会是转向赞美,谁知下文接踵而至的是长妈妈荒诞不经的自我表扬。此句中更微妙的情感表述还在于“有一时”,表示敬意停留时间短暂,为下文为隐鼠复仇埋下伏笔。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两句形成了一个呼应结构。从开头读来的时候,读者对“无法可想”得出的印象多半只是连母亲也没有为“我”争取来更多的席子,“我”就更没有办法了。但是读到后来,知道“伟大的神力”之后,多半有会心一笑:和有“神力”的长妈妈怎么争呢?“我”所思量的“无法可想”多半会与此相关吧?此处的照应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4.语体的监控性
  语篇生成的开始,作者就有了语体的模型,不同的语体相应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回忆性文章几乎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在语体形成过程中,作者会因为不同的主旨表达要求,对表述方式作巧妙地调节。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在文章各处对保姆长妈妈不同称呼的选择显示了鲁迅认真地权衡。本文开章明义,界定了长妈妈在不同人物口中的定位:长妈妈。是母亲和其他人对她的客气称呼。例如“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为“我”争取睡觉的席子时这样称呼。阿妈。“我”对她亲昵的叫法。阿长。祖母这样称呼她。因为祖母年纪长辈分高。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表述需要,行文中对保姆长妈妈的称呼有巧妙地转换。
  细读文章可知,“我”在为隐鼠复仇的时候,当面叫她阿长。不用敬称甚至于不用客气的“长妈妈”,而是直接像祖母一样称呼“阿长”,显示出愤怒和憎恶。那么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在“我”完全消弭了仇恨转为完全的敬意之后,在多年之后充满思念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有“长妈妈即阿长”的称呼并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其中别有深意。那就是成年的鲁迅在满怀深情地写作之时,不免对于少年时的不更事有着后悔。
  还有,文章题目为什么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为什么在题目中用“阿长”这个表示憎恶的称呼,而不是更有怀念意味的长妈妈、阿妈?钩沉全文,在长妈妈为“我”买“三哼经”的时候,“我”对长妈妈还处于“战争状态”,情感上是因为隱鼠之死极度抵触的时候。但正是“我”所仇恨的“谋死隐鼠”的凶手不惮烦劳为“我”买来朝思暮想的“三哼经”,这不由得“我”不惊诧她的“伟大的神力”。可见,《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不仅仅揭示了中心事件,还埋藏着情感的曲折深化以及叙述的层次性。
  由此,可以看出人称置换的艺术技巧带来了叙事态度叙事情感的变化,同时使意味深长的语言包含了内在的叙述张力。
  语篇学视阈下的文本细读立足点在于文本本身,强调从语言文字出发,逐层深入直至抵达文本的意脉深处。在此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创造力。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引入汉语语篇学理论进行文本细读,可以成为解释文本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比较更有操作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批评理论指导的文本细读法只关注文本细微处的缺憾,能够从整体着眼,逐层深入到文本的文化精神,其精义在于始终指向师生阅读的人文需求。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十三期”规划课题“语篇学视域下文本解读方法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ZB2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为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很少会纳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评判的时间也很少提供,加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十分缺少,所以语文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而在当下,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作用,同时也开始尝试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并对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给予鼓励。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缺少合理培养方法,加之思维结构整体性不健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情感.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支架理论,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情境支架、语境支架和读写支架,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策略,体现多梯度的阅读选择,促成多维度的阅读思维,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浅表化问题.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嵌入高阶思维的阅读任务,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清晰的阅读路径,有效地凝聚教学力,让学生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高中语文课堂把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能力培养”甚至是“高考应试”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教材编写组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界定.温儒敏先生引领一线教师重新回归整本书阅读意义的源头,提出12字要旨: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摘 要 背诵是积极的语言建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无所不在。背诵的组织,除了读中背诵,还可以说、写、听中背诵。促进背诵积累,需有正确的背诵认识,做好细节性工作,以实现背诵的语言建构意义。   关键词 背诵;语言积累;关键能力;语言建构  一、背诵意义审辨:应试与积极语言建构  就教学现状看,背诵的终点是考试时能正确默出。但就语文学习过程审视,背诵需先理解,后熟读,再记住,背诵意义不应也不能只为应试时
摘 要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其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锁定矛盾点,在溯因中揭示真相;二是锁定选择点,在推理中抵达本质;三是锁定同一点,在类比中举一反三。其优势是能够让整个教学路径简单清晰,并较好地渗透逻辑思辨的因子,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逻辑思维能力,让文本的解读能够客观辩证地走向深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教学策略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建构套餐
摘 要 李华平老师的《背影》课堂实录(“指向一般阅读法的阅读学习”)不论于学生还是于教师而言,都是一堂令人极有收获感、极具启发意义的一堂课。本文以李老师该堂课的教学实录为基础,简要概括了课堂教学过程,并对其展开分析评述,同时得出对这堂课的教学启示,试图总结一些利于散文有效教学的方法,为一线实践教学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李华平;《背影》;课例评述;启示  朱自清《背影》写于1925年。朱自清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高一学生借助注释基本都能读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及对革命事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教学重点落在该文好在哪里上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体会“缠满悱恻”和“荡气回肠”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抒情效果达成的方法和路径.
[任务群解读]rn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属于高中语文课标18个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rn“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立,对当前语文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与篇章阅读比,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建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职业规划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从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阅读的对象不仅在于从单文本到多文本,或从短文本到长文本,也不仅在于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如序言、目录、
期刊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一节好课的评判依据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学科因其固有的特点,评价依据说法不一.笔者以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为依据,就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展开论述,深入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