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荒原》的生态解读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xin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荒原》更使他荣冠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诗人。《荒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创作完成,其中隐含着一条生态主线。本论文沿着这条生态主线,较为全面地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角度对《荒原》进行阐释性地分析,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T. S. 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诗人的先驱,在1948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荒原》曾经轰动一时,在现代西方诗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自1922年完成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生态角度对《荒原》的生态危机,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行了解读,具有很多的精神要素以及文明要素。
  一、艾略特和《荒原》简介
  (一)艾略特简介
  英国现代派诗人,T. S. 艾略特生于1888年9月26日。其一生颇有成就,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的“荣誉勋章”和意大利的“但丁金奖”获得者。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曾祖父是英国人,十七世纪移居美国。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父亲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还曾经担任过校长。艾略特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父亲热爱音乐和绘画,母亲热爱诗歌,更使他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艾略特幼年的时候父母经常在暑期带着他从圣路易斯到麻省海边度假。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新英格兰的大海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经历都给他后来的创作带来不少影响。艾略特1906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他定居伦敦,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荒原》构思于1919年,两年后的秋季完成了初稿。1922年10月,《荒原》在《标准》杂志创刊号首次刊出。
  (二)《荒原》内容概述
  《荒原》描述了一个黑暗和零碎的土地上,一切都忧郁和不活跃,沮丧和悲观。这首长诗共五个章节,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主要描绘了一个贫瘠的西部世界,那里在自然生态上生机勃勃而又静止不动,死亡的景象随处可见。第二章《对弈》,艾略特揭示了战后西方国家的道德堕落和精神贫瘠,不仅直接对比描述上层社会人们的欲望和退化和底层的人民肮脏和淫秽性交流,而且还深化诗歌的主题。第三章《火诫》是对伦敦庸俗、淫荡、邪恶生活的生动描写。泰诺斯在圣教堂的旋律中犯下强奸罪,波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在月光下的肮脏。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只有十行字,是诗人的训诫:情欲的厌倦,就是要烧尽一切,毁灭一切,败坏灵魂,正如死了的水,就是要淹没和洗去肉体的堕落和精神的堕落。最后一章《雷霆的话》表示皈依的主题。精神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信仰、理想或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荒原》中的自然生态危机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荒原》中的生态之荒。在《荒原》的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中,艾略特用“荒地上的丁香”,“遲钝的根芽”,“枯干的球茎”这样的词汇来描写春天。春天是一个美好明媚的季节,生机盎然,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但是他却用很荒凉的词汇去形容美好的四月,我们看到的是荒地,迟钝的根芽和干枯的球茎。这首诗歌把一片荒芜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说明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不和谐。自然环境在战争的洗礼下,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人们已经无法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生机和快乐,这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荒原》通过对烈士堂的描写,展示了战争和工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艾略特传达了自然生态价值理念。艾略特在描写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描写了死山,人类的生活秩序受到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受破坏,用反讽的表达手法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通过一个没有实体的城市形象呈现了战后伦敦废墟中的形象。伦敦桥被黄色的雾笼罩着,但仍然有很多人在桥上穿行。作者解释说,因为战争的无情践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被战争破坏的桥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伦敦的衰落象征着西方世界的衰落。当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时,艾略特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灾难。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有各自的价值,不可割裂。我们人类如果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不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会面临更大的灾难和巨大的生态危机。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是我们无法或缺的;除此之外,自然也是我们人类所有进步和发展的资源核心所在,这是自然提供给我们的两个价值。然而,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对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人类要想快速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从利用到掠夺,破坏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此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各种各样的树木被肆意砍伐,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以前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流水潺潺和春意盎然无处可寻。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忽略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迷失在前进的车轮中。虽然人类拥有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但是人类也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无法割裂自然而单独存在,是注定要生活在相应的自然环境中的。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一次次地征服了自然,迷失在胜利果实中,完全忘记了和自然无法割裂的关系,丧失了本心,掉进了陷阱。
  以往对《荒原》的解析,很少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然而在这首诗歌作者所呈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是别有用意的。艾略特笔下的自然环境是混乱而肮脏的,毫无美感,没有生气。造成这样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诗歌中又出现了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因为战争导致的自然生态危机引发了系列的精神生态危机,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丧失了信仰,不仅自然环境混乱不堪,精神世界也是肮脏的。
  三、《荒原》中的社会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自然生态危机是因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大自然的恶化,社会生态危机所反映的是人类和人类所构造的世界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社会的异化和不平衡。人类的自私和过度的物质欲望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德伦理体系,人类为了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间接或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施加到生态系统上。   在《荒原》中,社会生态系统并不比诗人所描绘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可怕。机械化的社会酝酿一个可怕的气氛,人类是冷漠,疏远的。荒地中的人物充斥着疲劳和各种欲望,却毫无再生的希望。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生态因子,使社会在正常、稳定、健康、和谐的轨道上发展。因此,《荒原》揭示的社会生态是退化、不平衡和不可再生的。人类作为荒地上的生态因子,破坏了他们自己建立的社会生态系统,把他们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就像“一堆破碎的影像,在阳光下跳动”。
  革命使世界观机械化和合理化。另一个形象,混乱和邪恶的自然,唤起了一个重要的现代观念,那就是超越自然的力量。女性作为众多西方经典和作家不断调适的源泉之一,其作品往往以天使、精神救世主或满足男权社会男性审美需求的良好形象出现。艾略特故意将堕落的女性描绘成与天使或天使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拯救者,把美好的过去留在记忆中而不是现实中,进一步证明社会的堕落和社会生态的不可再生。
  传统女性作为天使或精神救世主的形象在《荒原》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因为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摇滚女性,女性是性欲的主体,被视为毁灭现代文明的恶魔。艾略特在《荒原》的第二章中引用了这一暗示,将其作为女性在荒原上遭受暴力和性侵害的环境生态位。没有再生希望的诱惑,含蓄地宣告了为女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或家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使她们远离男性对女性和自然所施加的同样不平等的对待。
  上面的分析表明,女性在荒地退化为邪恶的图像遭受暴力和失败,希望起义来对抗男性压制和承担生态责任,拯救不平衡的自然和社会生态,构建和谐社会;此外,我们还发现,艾略特对女性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女性属性耗尽是文明的退化;另一方面,他批评了男性对女性性暴力和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试图想象女性作為精神向导的角色。但他又认为冷漠,疏远和顽固不化的社会生态退化是雌性猖獗的物质欲望的体现,没有再生的希望。
  四、《荒原》中的精神生态危机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可以分为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属于外在自然,精神生态属于内在自然。当前生态危机的核心问题似乎指向了自然与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实际上人的精神也是生态批评的对象,因为生态危机不仅表现为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生态危机。
  艾略特在《荒原》中,描述的两性关系是不正常的,由于人们缺失了信仰,造成了精神价值的丧失。没有了精神人们和野兽也就别无二致了,纵容自己的各种欲望,最后使社会危机四伏。艾略特运用了象征手法去展现,用“荒原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对弈》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两个人相谈甚欢的场景,饮酒的同时谈论家庭与婚姻的话题,但是她们谈论的也不是美好的一面,而是情欲和堕胎这些不体面的两性关系。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混乱的,毫无道德可言,没有任何是非观点。这段谈话发生在酒馆临近打烊之前,暗示着生命走入死亡的时刻,一切的终结,这也象征饱受精神生态危机人们就像行尸走肉一般早已没有了生命力。
  《荒原》的创作年代正好在1920 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像一片荒原一样,英国伦敦的毁灭,法国巴黎的毁灭,美国的陷落,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一样,一片荒芜。这不仅从物质上摧毁人类,也在精神世界震撼着人类。人们开始对科学产生了怀疑,对战争的恐惧,对精神信仰的失望,对未来的担忧……所有的这一切都融合成潮水一般,一遍遍冲刷着人们的思想,冲击着人类原有的想法、观念、信仰和灵魂。但是在这一片满目疮痍的神秘莫测的荒凉面前,人们只能彷徨和焦灼。
  在《荒原》中,艾略特揭示了一个精神危机的微观世界。衰败的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可怕场景时常闪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人们的生活被异化了,没有生机,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破灭了,他们的精神极度空虚、贫瘠和枯萎。艾略特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退化的自然、退化的荒地和衰落的社会。精神生态是被萎蔫的渔人王的悲剧所遮蔽的主要精神生态因素,泰瑞西亚斯是被阉割的现代文明的象征,而西比尔的悲剧则象征着对重生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这三大精神生态支柱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希望使世界复兴和再生。
  《荒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人类的精神信仰、文明信仰缺失。艾略特通过批判性的表现方式,阐述了精神文明缺失的不良社会影响,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精神文明,坚持人们心中的生态信仰。《荒原》所传达的生态价值理念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人们追求物欲的精神状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精神的守望,信仰的坚守,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这就是诗歌中所要传递的精神生态主义理念价值。
  参考文献:
  〔1〕Bate, Jonathan. The Song of the Ear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3〕Murphy, Patrick D. Literature of Nature: 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M].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8.
  〔4〕T. S. 艾略特.荒原:T. S. 艾略特诗选[M].赵萝蕤,张子清,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5〕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2(3).
其他文献
厌倦了  人间的喧嚣  而后一直在寻找  人间的净土  有人说那是  香格里拉  寻找了许久  还是一无所获  那传说的净土  到底在哪里  回首相望  原来我一直  在这块净土中  只因有你  哪里都是  香格里拉  一条路  一路走来  我们经历过几多风雨  连我都已经忘记  但在人生的岔路口  我们即将面临分离  面对众多路口  我们焦急 无奈  做了所有能做的事  所以被幸运女神所光顾的我
期刊
冬日灵感  从昨夜到今天  北风吹走了许多情绪  仿佛听到严肃的仪式导语  那是我寄存在冬日的一封书信  信中描绘了温馨的感觉  窗外许多故事在等待  身体依然在陈旧的院落徘徊  推门而入  我的茶已经冲泡多时  这只是一个赤裸的梦  所有光线,以及所有色彩  皆有亲吻的津津味道  纯净到无法解释  如冷风刮过来的幻象  过去被时光湮灭  而未来或许正在盛开  这天  是灵魂的生日  整个街道  
期刊
柏君的诗  忏悔  孩子  我们这些大人们啊  每天都在不停地  犯错  却又一本正经地批评你说  你错了  看  你又犯错了  装死  儿时的玩伴中  大家公认  小民的演技最逼真  如果谁用手比画的枪  对着他啪的一声  他肯定一手指着开枪的人  一手捂住前胸  然后缓缓倒下  最后,脸上  露出痛苦的表情  前几天妈妈打电话  说小民在扭秧歌时  突发心肌梗  当他跌倒后  周围还传来一片叫
期刊
接到参加20周年高中同学聚会的邀请函,我激动不已,百感交集。人生有多少个20周年啊!时光飞逝,分秒运转,一晃我们都快进入到不惑之年了。  “去,我去!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参加!”当昔日同桌李兵在微信里告知我同学聚会的消息时,我兴奋地这样回复。  聚会前的几天,是我最难熬的日子,我整日魂不守舍,期盼时间过得快些。往日的情愫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时地骚扰我的神经末梢。回忆又像打开了一个五味杂陈的宝盒,高中
期刊
摘要:在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优秀文化合理地融入,能够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体现在它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健全学生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改革;价值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宽,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具有的矛盾和碰撞体
期刊
《春香传》,最早产生于十四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在朝鲜半岛古典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根据不同版本的流传,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多年来被译成汉、英、法、俄、德、日等十几种文字,甚至被编入了韩国高中国语课本。  历来研究学者众多,对故事男女主角形象分析臻于完美,而其
期刊
素描
期刊
一辆白色宾利缓缓挪进最后一个停车位,她熟练地转动钥匙熄灭车灯。打开车门时,几个保安正在驱赶一个牵着小女孩的醉酒流浪汉。霓虹灯的亮光在她半边脸上映出一种冷艳和坚韧。  在这样的大都市里,生存的方法有很多种,每天拖着沾满灰尘的被褥,躲过执勤保安的巡逻,赖在广播大厦下的流浪是一种;坐在大厦里支起话筒,倾听黑夜中各种隐晦的、悲伤的、落寞的、直白的电台来电,也是其中一种。  她低头望着摔倒在跟前的醉汉,身旁
期刊
泼墨挥毫,在走笔运势间刻画碑帖  大开大合,畅谈中运势着笔路。铿锵有力在山岳之间。  蜿蜒回旋,挥洒着心中激荡的文字。似阊阖的宫殿,飞舞在云霄之巅。  划破夜空。跳动着纵横肆意的笔画,振翅展飞之间,跃然纸上。  婉转。偶有细腻的回旋,在一勾一划之时;荡漾出温婉的精细。  波澜壮阔,泼墨挥毫。书法的渲染与展现,在淋漓尽致地走笔下,刻画出气韵山河的古今之路。  万里江山,铺就一幅锦绣图画  哪里有广阔
期刊
2020年元宵节后,抚州东乡黑云压城,空旷无人的大街小巷、所有的游乐及公共场所都大门紧闭,一片萧索,车站、机场、地铁、超市等零零星星几个人,戴着口罩,面无表情。  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猝不及防的开局,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疫情群防群控,道路实施封闭式管理,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正强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刚起身拿着工作包准备回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谁这么晚还打电话?正强心里嘀咕着,腾出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