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数学知识与应用情境相关联,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应在布置任务时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以活动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应用多元评价策略。
一、创设情境,布置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产生认知冲突,对主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布置实践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教师针对《树叶中的比》一课展开教学。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树叶图片,如柳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等,让学生尝试认出树叶。学生说出树叶名称后,教师将话题向课程方向过渡:“同一种树叶的形状大致是相同的,比如柳树叶都是细长的,所以大家很快就能认出它来。那么,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树叶的形状呢?树叶中暗藏哪些数学的奥秘呢?”其次,教师再展示树叶的几何分析图,引导学生使用目测的方式比较不同树叶长宽比的差异。以往学生都是基于图形来运用几何知识,在树叶上找长和宽,对学生来说很有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教师适时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拿出在课前搜集的不同类型的树叶,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具体的长宽比。经过这样的导入教学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内在驱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问启思,引导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当自主制订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方法。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经验少,思维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影响探究的各个细节,明确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
以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为例,本课是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精确有效控制变量,比较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面上滚动的距离,并在课本中提供了详尽的记录表。但是如果只让学生依据课本开展活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其中,也会不得要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取圆柱形物体?”“课本中要求操作三次再取平均数,这样有什么益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哪种角度下物体能滚得更远。通过充分的启发,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复杂性,通常要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学生可以结合完成任务的需求来确定分工方式。学习小组也为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整合提供了机会,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解疑难。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本身的特点划分小组,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利用课内外时间开展自主活动,教师可为各个小组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六年级下学期开展《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进行活动,为每组准备1把卷尺和2根长度不同的竹竿。学生在课外初步制订探究方案后,教师查阅学生的方案并提出一些意见,让方案变得更为完善。教师展示部分小组探究方案中有价值的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如某组在注意事项中写道:“测量树与2根竹竿影子的长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免因为太阳照射角度改变产生误差。”其中显示了该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仔细,能够预见到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教师让其他小组学习这组学生的方法,分享经验。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的可能性有了充分心理准备后,师生再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探究,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之下,学生不仅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在团队之中与他人配合的技巧。
四、重视总结,促进思维升华
学生完成了实践任务,并不代表活动课的结束。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还需要反思总结,让学生升華思维。张奠宙教授曾说过:“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利用总结环节让学习焦点回到数学本身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比如,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展《数学与信息》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探究了身份证号码表示的意义,学习了编码的基本思想,完成了为本班同学编码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使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哪些好处?”教师让学生发现用编码表示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图书号的生活现象,进而发现每个编码都能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可以将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别开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过程,重视综合实践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兴趣,以适宜的组织方式、互动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并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创设情境,布置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产生认知冲突,对主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布置实践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教师针对《树叶中的比》一课展开教学。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树叶图片,如柳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等,让学生尝试认出树叶。学生说出树叶名称后,教师将话题向课程方向过渡:“同一种树叶的形状大致是相同的,比如柳树叶都是细长的,所以大家很快就能认出它来。那么,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树叶的形状呢?树叶中暗藏哪些数学的奥秘呢?”其次,教师再展示树叶的几何分析图,引导学生使用目测的方式比较不同树叶长宽比的差异。以往学生都是基于图形来运用几何知识,在树叶上找长和宽,对学生来说很有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教师适时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拿出在课前搜集的不同类型的树叶,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具体的长宽比。经过这样的导入教学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内在驱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问启思,引导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当自主制订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方法。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经验少,思维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影响探究的各个细节,明确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
以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为例,本课是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精确有效控制变量,比较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面上滚动的距离,并在课本中提供了详尽的记录表。但是如果只让学生依据课本开展活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其中,也会不得要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取圆柱形物体?”“课本中要求操作三次再取平均数,这样有什么益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哪种角度下物体能滚得更远。通过充分的启发,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复杂性,通常要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学生可以结合完成任务的需求来确定分工方式。学习小组也为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整合提供了机会,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解疑难。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本身的特点划分小组,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利用课内外时间开展自主活动,教师可为各个小组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六年级下学期开展《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进行活动,为每组准备1把卷尺和2根长度不同的竹竿。学生在课外初步制订探究方案后,教师查阅学生的方案并提出一些意见,让方案变得更为完善。教师展示部分小组探究方案中有价值的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如某组在注意事项中写道:“测量树与2根竹竿影子的长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免因为太阳照射角度改变产生误差。”其中显示了该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仔细,能够预见到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教师让其他小组学习这组学生的方法,分享经验。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的可能性有了充分心理准备后,师生再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探究,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之下,学生不仅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在团队之中与他人配合的技巧。
四、重视总结,促进思维升华
学生完成了实践任务,并不代表活动课的结束。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还需要反思总结,让学生升華思维。张奠宙教授曾说过:“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利用总结环节让学习焦点回到数学本身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比如,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展《数学与信息》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探究了身份证号码表示的意义,学习了编码的基本思想,完成了为本班同学编码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使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哪些好处?”教师让学生发现用编码表示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图书号的生活现象,进而发现每个编码都能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可以将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别开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过程,重视综合实践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兴趣,以适宜的组织方式、互动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并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