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命题意图,链接上下文意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依据文章标题、线索切分文本意义段,归纳段意。
  (2)依据人物活动、情感变化切分层次,归纳层意。
  方法:理思路、找关系;圈定答题范围、奠定答题基调。
  (2017年浙江卷第12题)标题“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2.在哪设问,在哪作答(圈定答题点)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层,层不离章。
  (1)文首问。文中问。文末问。
  (2)段首问。段中问斗段末问。
  方法:看位置、定角度;揣摩命题意图、联系上下文意。
  (2017年浙江卷第13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报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尾段作用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睛况从内容、结构、主旨、情感分析。
  3.怎么问,怎么答(确保得分点)
  原则: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分点作答(不漏要点),角度明确(表述清晰)。
  (1)客观题:比对文本信息,准确筛选提取相关信息。
  (2)主观题:①三层解读模式:“原文词语”+分析。”原文词语”+分析。“原文词语”+分析;②答案分点,不能遗漏(完整),要点必须从原文信息推出(可信),分点逻辑标准必须一致(合理),各点之间边界必须清晰(可靠)。
  方法:比对一致、分层作答;提取信息、推出效果。
  (2017年江苏卷第18题)请简要归纳文章第4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解析]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内容思路归纳范围在第4段,围绕“菜谱”“首先引出什么话题,其次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来分析。
  二、把握几条解题规律
  (一)如何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
  1.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角度而言。该词语在文中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所谓“文中”,即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含义”一般呈现三层形态:
  (1)词语本义。
  (2)词语的语境义:①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或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②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
  (3)词语特定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語体义、仿词义。
  原则:坚持三看,坚持三层解读。三看指看词性、看位置、看效果;三层解读指解读字面义、语境义、特殊修辞义。
  看词性:名词,①本义(实指义)→②语境义(虚指、隐含义)→③指代义(情感倾向);形容词,①形容词的(形、色、姿、貌、态)特征义。②语境义(修辞义)→③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动词,①动词(动态细节)→代团性格特征含义→③主旨义(形象、性格);解读虚词,①虚词本指(作用)→语境义(手法)→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扣题、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
  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
  解读时要着眼上下文,词语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如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是什么?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的事物、人物之后。从上句或上文甚至下文人手,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2.(1)(2017年全国卷B第5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含义。(5分)
  [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窗子”是名词,在文中首先找其本义:现实生活中有形的窗子(实指);然后找其语境义(虚指义:比喻义、象征义);最后再找其主旨义,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2)(2017年北京卷第19题)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答案]C
  [解析]精打细算本义指精密计划,详细打算,一般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从原文“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盘算应为筹划谋算之意。所以不能是本义,而是语境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③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等。(国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五种形态:
  ①先理解前半句含意,再理解后半句含意,最后综合全句含意。
  ②抓全句的三个关键词语,分别理解其含义,再结合语句理解。
  ③抓语句中带有比喻等修辞手法、象征、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词语,理解其独特含义。
  ④勾连上下文,筛选与语句有关的词语,理解语句独特含意。
  ⑤看语句所处在位置。段首(观点、角度、对象)→段中(关键词、上下文)→段末→(承前作结、承前启后)。
  原则:从内容、结构、手法、形象、情感、主旨连接上下文意,揣摩写作意图。
  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怎样理解“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理解:①温和的微笑(抓前半句)→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深层比喻含意);②为梦想而微笑(抓后半句)→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深层比喻含意);③美好而又隐秘的(抓关键词)→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主旨意);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镜头(总括)。
  2.(2017年北京卷第22题)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答案]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解析]该题考核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深奥”的含义及“抵达不了”的原因,因该句子位置在全文结尾,所以应该承前从文本中二、四、五、六、七段去分析筛选重点字词理解。其中原因可根据文中“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来分析。
  三、突破几个规范答题难点
  1.问“该段(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作用题”一般可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4方面作答。
  答题技巧:①引“语段(句)本身内容”+②结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补托、强调、伏笔、呼应等)+③手法效果(铺垫、张本、对比、烘托、渲染、反衬、比喻、对比等)+④情感效果(赞美、批判、悲喜、哀乐等)。
  表述文字:①叙述(描绘)……,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抒发了……感情。②运用了……手法,描绘……景象,烘托……气氛,表现了……风格。③运用了……手法,烘托……气氛。
  (2)(2016年全国卷Ⅱ第11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可从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两个方面分析。
  2.问“作品塑造了……人物形象”
  (1)答题技巧: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定性(哪类人代表)十立体(复杂多侧面、多角度)+外在形象特点(形容、修饰、限制词)+内在精神品质。
  表述文字:①通过(叙述)……事(叙述)(人物处境、事情、言行),刻画了……性格(人物品格、精神)(社会现象、本质),反映……现实,表现了作者……心情(赞、叹、悲、喜)。
  ②运用了……技巧,起到了……作用,产生(有)……效果。
  (2)(2016年全国卷Ⅲ第11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黔;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解析]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应该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及叙述性语言分点作答。从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这些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黯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行为可看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的性格。
  3.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1)归纳内容要点一般可结合某段内容或全文主干部分内容两方面作答。
  答题技巧:从某段看,角度1+内容、特点,角度2十内容、特点,角度3+内容、特点。从全文看,中心句1+内容、特点,中心句2+内容、特点,中心句3+内容特点等分点作答。
  表述文字:①“……(文本内容)”+特点推断→②“……(文本内容)”+特点推断→③“……(文本内容)”+特点推断。
  (2)(2017年北京卷第23题)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解析]该题考核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
  4.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评价、推断”
  (1)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综合理解、评价、推断将是今后高考的重点题型。做此类题,首先要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倾向准确理解,再对文章的人性内涵述说、分析,最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评价、推断。
  答题技巧:①引文中内容。分析内容主题情感倾向→举例(所见所闻)→评价。
  ②引文中语句→手法→分析内涵→评价推断。
  表述文字:①作者说“……”(文本内容),运用……手法,表达了“··,…”(情感、主旨)。②我曾看(读)过“……”→(其他文本)描绘(记叙)“……”→(其他文本内容)就是文中所说“……”(类比)→推断。
  (2)(2017年山东卷第22题)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会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解析]探究或推断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主观臆断;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本內涵;要善于选取恰当的角度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或有创意的理解;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文本,不可随心所欲、脱离文本指向回答;要立意明确、层次分明,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其他文献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