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使枯燥深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一、数学源于生活 更被用于生活
  众所周知,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更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提高。如果现实生活与数学关系真是这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呢?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任何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标提出学生应该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生活信息,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的问题。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这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二、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的形状有几种?又分别叫什么名称……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感受生活数学 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能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这样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探究生活问题 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并使之能够在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同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实际中去加深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岭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是李希贵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作学术访问期间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他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结晶。欣赏着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聆听着作者的教育心语,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真是一本好书。  36天,李希贵用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的教育体系,穿越了美国眼花缭乱的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节上,让我们真真
期刊
摘要:虽然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板块,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将两个板块孤立起来,出现了“只读不写”或者“只写不读”的教学误区。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做出相关分析、阐述,促使学生读出新意,写出乐趣。  关键词:读出新意 写出乐趣 读写结合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阐释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密切关系。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文本内在的言语结构与规律入手,更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表达意图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语用训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识,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从教材文本出发,聚焦言语表达的规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凸显句式训练的层次。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语用教学  句子是词语向语段、篇章过渡的语言
期刊
摘 要:分层教学是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优化细化传统的建筑设计分组教學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建立以主干设计课为核心的学科内跨课程综合教学平台。南昌大学建筑系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借鉴大卫·库伯的经验,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此为依据,教师在四年级建筑学教学中对设计课程进行了分层教学的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经验学习圈 建筑设计课程
期刊
摘 要: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思维品质,进行深度的阅读,并及时迁移到以后的写作中去。只有这样将学习知识与学习语言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其语文价值功效。同时也只有将长线与短线有机融合,做到既练功底又学技能,既注重长期熏染积累,又注重短期专项迁移练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期刊
画人难画骨,写人难写“活”。很多学生在写人物类作文时,将人物写成了“千人一面”:人物表情僵化、动作死板、语言如出一辙,形象空洞,缺少灵性。这是学生缺乏个人阅历、缺少生活观察,对人物的动作及心理变化揣摩不够细致所致。怎样让笔下的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呢?需要从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三方面入手。  一、神态传情,让人物“俏”起来  神态是写“活”人物的第一关,是立体再现人物各个侧面的重要手段。人物表情、神色、
期刊
动画片等儿童影视作品以其故事性强、表达浅显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故事结构简单、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我们将如何以此开展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呢?  一、凭趣选材,高效备课  兴趣的形成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从影响因素来看,内在因素由学生的个体需求决定,而外在因素是指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人或物所具有的价值;从教学角度来看,就是借用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两大外力。教师通
期刊
语感作为一种语言修养,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  1.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古诗《登鹳雀楼》时,可先出示投影:画面上是一
期刊
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是真正能让笔记发挥实效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过于机械化,教师说什么、写什么,他们就记录什么,从不去思考记录的东西是否符合自己,能被自己所理解;其次是过于依赖教师,认为只有上课时才需要记录笔记,平日里不需要记录,对笔记的理解存在误区;最后是只关注书本,忽视了课外知识的重要性,以至于记录下来的笔记存在局限,无法发挥真正
期刊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教材就是它的“规矩”。教师在教材所设定的知识区域内,有“枝”可依,同时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外延性,以其作为中心寻求开去。把握教材的特点,启迪学生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本身结构特点、内容特点作为宝藏,并加以挖掘利用,使之为有效教学服务。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参照物”,谈一下对教材的把握,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问题。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