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od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是真正能让笔记发挥实效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过于机械化,教师说什么、写什么,他们就记录什么,从不去思考记录的东西是否符合自己,能被自己所理解;其次是过于依赖教师,认为只有上课时才需要记录笔记,平日里不需要记录,对笔记的理解存在误区;最后是只关注书本,忽视了课外知识的重要性,以至于记录下来的笔记存在局限,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便以学前预习、问题培养、延伸阅读三方面展开论述,系统研究如何让小学生的语文笔记更具实效性。
  一、学前预习,难点记录
  笔记不仅仅作用于课堂,在课前、课后依然有效。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对笔记的认知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记录好笔记就可以了。假如我们能良好地指导学生在学前预习中记录笔记,那么不仅可以教会预习,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比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之前,我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记录学前笔记:1.找出诗中存在的生词生字,理解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2.借助注释对古诗进行大概的翻译,凭借诗歌的语言勾勒其中的景象;3.尝试理解诗人在写这首古诗时的心境和思想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相关图书等查找资料,从而进一步记录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便课堂学习之用。这时,笔记不仅摆脱了单纯的记录性,同时更间接培养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让学习变得更加灵动自然。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搜集到很多有用的资料,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长期记录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二、问题培养,实现探索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编改以往的规则,也就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记录笔记,而非完全照搬照记。此外,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将这些由他们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和解答方法进行记录。这样,无疑比死板式的硬记更加具有成效,而且还能激励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探索精神得到体现。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八次》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记录笔记:首先,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由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且在书中标有记号,所以无需再记录笔记,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其次,对于课文中某些经典的桥段,比如那句“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则可以让学生在书中做上标记,然后将自己的感想和理解记录在笔记上。不过,这期间我们也可以通过某些问题来实现某些探索的东西。比如“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和他的那句话,折射出了哪些人生道理?成功需要什么?蜘蛛结网又暗喻哪些道理?”这样,让学生带着思考再去品读全文,及时记录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可以得到加深,对人物的心理和品质也会把握更到位,对自己学习的方向也会更明确。
  三、延伸阅读,拓展平台
  知识是无穷尽的,课堂中所包含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在现阶段许多小学生都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做好笔记就可以了,至于平日练习、参考课外资料时则无需记录。其实这不仅仅是对笔记的认知错误,也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局限。所以,为了改善这个现状,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在浏览课外资料、课外读物的时候作笔记,记下自己喜欢的句子、词语等,从而拓展他们的学习平台,延伸他们的学习空间。
  比如在学完《黄鹤楼送别》一文,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理解诗意、明确中心,其实只算一个开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只有将课外知识搬进课堂,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算是真正学语文。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心思想类似的古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留别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然后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诗中的经典名句,并加以记录,学以致用。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诗句,让学生明确这些诗句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含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语言,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灵活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总而言之,笔记的作用在于延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倘若小学生无法让自己的语文笔记绽放出这样的光彩,那么不仅是笔记的失败,更是学习上的失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笔记,挖掘笔记的作用性和功能性,继而让笔记成为强化学习能力的有力工具。此外,在指导学生记录笔记的时候,我们还要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不能教师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样,不仅会让学习笔记变得僵硬、机械,同时还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机会。◆(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
  □责任编辑:甘 甜
其他文献
新的一年,《江西教育》(B)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面貌,新的希望……捧读在手,爱不释卷,也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作为老读者,我一直把《江西教育》当做最好的朋友、孤独时的伴侣、迷茫时的向导……她慷慨无私地馈赠我一片精神的家园、一块可以抒怀畅想的乐土……  她给我的是亲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她都把自己的亲和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改版后的杂志,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正在走向普通教师的生活,走向教育的
期刊
十年前,我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然而,即便在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多年的今天,只要听语文课,我们还是能感觉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在丰富的教学形式的“新瓶”里,装着墨守成规、唯教材马首是瞻的“旧酒”。那么,如何以“主题”统领教学,拓展语文教学的温度、广度、深度,从而让儿童在富有梯度的教学中,适度走向语文的高度?这,成了我这些年里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详见《窦
期刊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是李希贵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作学术访问期间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他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结晶。欣赏着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聆听着作者的教育心语,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真是一本好书。  36天,李希贵用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的教育体系,穿越了美国眼花缭乱的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节上,让我们真真
期刊
摘要:虽然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板块,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将两个板块孤立起来,出现了“只读不写”或者“只写不读”的教学误区。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做出相关分析、阐述,促使学生读出新意,写出乐趣。  关键词:读出新意 写出乐趣 读写结合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阐释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密切关系。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文本内在的言语结构与规律入手,更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表达意图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语用训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识,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从教材文本出发,聚焦言语表达的规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凸显句式训练的层次。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语用教学  句子是词语向语段、篇章过渡的语言
期刊
摘 要:分层教学是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优化细化传统的建筑设计分组教學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建立以主干设计课为核心的学科内跨课程综合教学平台。南昌大学建筑系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借鉴大卫·库伯的经验,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此为依据,教师在四年级建筑学教学中对设计课程进行了分层教学的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经验学习圈 建筑设计课程
期刊
摘 要: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思维品质,进行深度的阅读,并及时迁移到以后的写作中去。只有这样将学习知识与学习语言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其语文价值功效。同时也只有将长线与短线有机融合,做到既练功底又学技能,既注重长期熏染积累,又注重短期专项迁移练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期刊
画人难画骨,写人难写“活”。很多学生在写人物类作文时,将人物写成了“千人一面”:人物表情僵化、动作死板、语言如出一辙,形象空洞,缺少灵性。这是学生缺乏个人阅历、缺少生活观察,对人物的动作及心理变化揣摩不够细致所致。怎样让笔下的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呢?需要从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三方面入手。  一、神态传情,让人物“俏”起来  神态是写“活”人物的第一关,是立体再现人物各个侧面的重要手段。人物表情、神色、
期刊
动画片等儿童影视作品以其故事性强、表达浅显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故事结构简单、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我们将如何以此开展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呢?  一、凭趣选材,高效备课  兴趣的形成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从影响因素来看,内在因素由学生的个体需求决定,而外在因素是指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人或物所具有的价值;从教学角度来看,就是借用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两大外力。教师通
期刊
语感作为一种语言修养,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  1.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古诗《登鹳雀楼》时,可先出示投影:画面上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