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分科安排(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在安排知识顺序上处理好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得到初步体验,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经过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长期的调查了解,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还是比较欠缺的,而这一现象既与教师有关,又与学生有关。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础知识教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做题。
从认识论看,对于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提出问题,只是忙于做练习题。一堂课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很少有学生讨论思考、提出问题的时间。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则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导作用发挥主体作用,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可是教师没有提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而学生则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把解题看成一种任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能力上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很多学生不善于对问题做具体分析,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也是因为不能对问题思考,当然也就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了。另外,意志力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以上状况,笔者谈一下解决此问题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本,挖掘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在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题,这些题分别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问题等各个方面,题目情境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而这些复杂的知识将要求学生会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这些将促使学生不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力,进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大胆创新、勇于置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而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要重视习题的教学,适当地补充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弄清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牢记课本中应记忆的内容,熟悉课本后,再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实施复习活动,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制订的计划。
三、利用某一主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发散思维的练习,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概念质疑法,在映射的概念的教学中,可以提问什么是映射,对A中元素有什么要求,对B中元素有什么要求,唯一如何理解,能否将A与B换位,还可以进行公式的逆用,比较等。
四、引导学生建立错题归纳本
把自己犯的有价值的错误,收集、整理并定期回顾,引导学生通过滚雪球式的积累,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可以利用早读或课后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点与常用方法的填空,教师事先提纲挈领地把知识梳理清晰。然后给学生印发的知识点复习卷,其中一面是填空,另一面是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辅导,教师可以先对一些组织表达能力好、数学程度高的学生进行辅导,然后再由他们利用零碎的时间给其他同学进行答疑。在作业卷上给学生写数学评语时,要指出他们个体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并恰当地给予鞭策或激励,从而刺激学生保持高涨的数学学习情绪,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动力才会强大。
经过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长期的调查了解,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还是比较欠缺的,而这一现象既与教师有关,又与学生有关。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础知识教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做题。
从认识论看,对于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提出问题,只是忙于做练习题。一堂课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很少有学生讨论思考、提出问题的时间。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则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导作用发挥主体作用,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可是教师没有提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而学生则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把解题看成一种任务,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能力上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很多学生不善于对问题做具体分析,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也是因为不能对问题思考,当然也就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了。另外,意志力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以上状况,笔者谈一下解决此问题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本,挖掘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在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题,这些题分别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问题等各个方面,题目情境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而这些复杂的知识将要求学生会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这些将促使学生不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力,进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大胆创新、勇于置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而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要重视习题的教学,适当地补充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弄清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牢记课本中应记忆的内容,熟悉课本后,再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实施复习活动,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制订的计划。
三、利用某一主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发散思维的练习,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概念质疑法,在映射的概念的教学中,可以提问什么是映射,对A中元素有什么要求,对B中元素有什么要求,唯一如何理解,能否将A与B换位,还可以进行公式的逆用,比较等。
四、引导学生建立错题归纳本
把自己犯的有价值的错误,收集、整理并定期回顾,引导学生通过滚雪球式的积累,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可以利用早读或课后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点与常用方法的填空,教师事先提纲挈领地把知识梳理清晰。然后给学生印发的知识点复习卷,其中一面是填空,另一面是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辅导,教师可以先对一些组织表达能力好、数学程度高的学生进行辅导,然后再由他们利用零碎的时间给其他同学进行答疑。在作业卷上给学生写数学评语时,要指出他们个体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并恰当地给予鞭策或激励,从而刺激学生保持高涨的数学学习情绪,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动力才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