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ongdaxigo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他们的感情最真挚,最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情感
  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便利的条例。
  第一,政治课则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语文课就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错与对、恶与善、丑与美,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它学科达不到的。
  第二,语文学科自身也具有它的特点,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语文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说语文课本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启迪。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听故事、写作的过程中,时时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既要使学生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也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德育教育,并使两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语文论》中说道:“读古书阅读它而要得到真切了解,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和抱负。”因人的所作所为是在一定时空和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具体历史地看问题,就难以看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那么也就难以从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如:《詹天佑》中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要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就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清王朝面临全面崩溃,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再加上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发展十分困难。就在社会背景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这种为国为民甘心担风险的杰出的爱国精神,学生就自然而然领悟到了,油然产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对詹天佑爱国的伟大形象的崇敬之情,从而产生教育感染作用。
  
  二、品味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以情施教,要求教师在以振奋的情绪,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陶冶其情感的同时,也要情感化地处理教学内容,从而积极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练《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任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三、深化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典型形象来促进的,因此,我们应凭借文字挖掘其形象的深层——形象的灵魂,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同志的信任》时,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任务形象。“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极其险恶,而鲁迅先生却完成了同志的嘱咐,足见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足见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当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后,再引导挖掘深层,他为什么会有这样表现?人物的外表是受人物内心支配的。是什么力量使他面对严重局势,不顾个人安危,这是由于他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必胜的信心。当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内心后。自然而然的对书中的人物产生敬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树立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注意今后良好品德的培养形成。
  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们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中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他们的感情最真挚,最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着重于培养学生语文的“自能”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   一、着眼于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等是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这诸多的特点中主体性是根本,是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的各个特点,都来自于和作用于主体,以主体为中心。全体性是各个主体的集合,全面性的载体是人
期刊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儿童识字是从认识独体字开始起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本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识字的天地,真正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积极的识字,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无意的识字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这种识字的渠道,就是无意识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
期刊
语言是人类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而智障儿童的语言与交往能力明显比一般儿童迟缓,且水平比较低。这些学生因智力发展迟缓,脑部发育不全,器质性损伤等原因才造成语言障碍,由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障碍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使之影响他们人际间的沟通和社会交往,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融入社会的可能性。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效的语言训练能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
期刊
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班主任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润滑剂”。恰当、及时、真诚、平等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不仅促成了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使班级管理工作容易落到实处,而且有利于营造出一个真诚、理解、信任、尊重的意识场,让班主任和全体班级成员在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着真情,享受着感动,体验着成功,使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品位得以提升,崇高的思想品德得以在肥美的人文沃土中生根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写的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加以培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特定的情境,又能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阅读教材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扩展视野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营养的
期刊
摘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  关键词:学生;课堂;活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买房、装修,已经成为市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随着全国各地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以及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量的需求不断扩大,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设计不仅要反映出人们生活的质量,而且要提高其文化品位。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悄然崛起的专业,逐渐在各类学校兴起,并对教学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室内设计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教学,涉及人体工程学、空
期刊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
期刊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数字电视等技术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世界,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数字化生活生存的环境,对教育正在产生和即将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乃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础、途径、手段、意识、道德品质和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强化学生设置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维系、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营新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