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网络媒体的切入,我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在导入时切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堂成功的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很强的学生来说,兴趣决定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在教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授《少年闰土》一文时,作品的时代与我们今天距离很远,无论课前怎样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学生的兴趣都不浓厚。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少年闰土看瓜的场景,还伴随着音乐和对话,在导入新课时展示给学生。他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翻书声、读书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
在难点处切入,可形象直观,妙解难点
思想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听功能,通过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小学生知识和经验有限,对有些课文的内容不易理解。如果运用网络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不易弄明白,我就用三维动画制作了一个课件:有蝙蝠夜间飞行、蒙耳朵的蝙蝠、蒙嘴巴的蝙蝠、蒙眼睛的蝙蝠、飞机夜间飞行、蝙蝠与飞机的飞行对比图共计六幅动画,并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师的演示化静为动,让超声波这种无形的、人类看不到也听不到的现象变成了有形的,学生很容易就搞清楚了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的,从而明白飞机雷达的工作原理。课文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再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这段最难理解,并非“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了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这样我就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课件:画面中出现一座山,然后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学生看了演示后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文字的含义。可见,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易于突破难点,化复杂难懂为简单易懂,有利于课堂教学。
在疑惑处切入,可再现情景,帮助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所以古诗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释疑解惑,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网络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我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有关的课件,画面上的庐山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使之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
在重点处切入,可帮助理解词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不仅易于突破课文的难点,而且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提供了便利。如《咏鹅》这首古诗,一年级的孩子几乎人人会背,但对诗的意思却未必人人皆知,对这首诗神形兼备、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特点更是无法深入体会。因此,我利用书中插图制作了一个课件:让大白鹅的脖子、嘴、红掌动起来,并配以声音。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理解了“曲项”、“浮”、“拨”等词语,并且对画面展开想象,进入意境,领会到鹅叫时的可爱和在水中游时的欢乐,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在背诵时切入,可强化记忆
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背诵的方法很重要。那么,怎么引导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提高背诵效率?这是教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步,明确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先知道每句话的意思,明确这个段内部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建立记忆点网络,就是根据学生的归纳,在每段中的中心词下打上红点,然后出示在大屏幕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出示每一句的领头词与中心词,建立类似填空的网络。例如,午后_____响声,_____顿时,人声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风平浪静,_____。过了一会儿,响声_____,_____自线,人群_____。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自由背诵。
第三步,尝试背诵,就是请一名学生看着屏幕一句一句地背,屏幕上随即出现完整的句子,全班学生核对、纠正。这样,把容易背错的地方通过纠正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达到了促进思维、深化语言文字印象的目的。
第四步,根据网络背诵全段。经过前三个阶段,学生已经记牢了第3自然段的结构,掌握了背诵的方法。那么,第4自然段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一步,归纳背诵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类似的文章时能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运用多媒体指导背诵,使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相结合,可降低学生背诵的难度,提高背诵效率。
在小结时切入,可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应说真话、抒发真实感情,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由不善于表达思想感情,到初步学会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写作时总觉得写作对象很陌生,不能适当地借物抒发真实感情。因而,作文内容也就索然无味,毫无感情色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为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写作对象。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在《长江之歌》的教学小结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纪录片《长江》的片断。从大屏幕上,学生看到了长江雄浑壮阔、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看到了长江沿岸秀美俊逸、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长江的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为之震撼,从而激发了他们对长江的向往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创设了栩栩如生的情境,学生才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会在写作中做到有感而发。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好途径,对于加强德育和美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助力。
综上所述,网络有路趣为径,媒体无涯乐作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媒体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一味地用网络媒体求趣,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是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的,优化网络媒体切入点,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万绿丛中一点红”,在一节课中,网络媒体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导入时切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堂成功的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很强的学生来说,兴趣决定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在教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授《少年闰土》一文时,作品的时代与我们今天距离很远,无论课前怎样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学生的兴趣都不浓厚。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少年闰土看瓜的场景,还伴随着音乐和对话,在导入新课时展示给学生。他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翻书声、读书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
在难点处切入,可形象直观,妙解难点
思想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网络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听功能,通过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小学生知识和经验有限,对有些课文的内容不易理解。如果运用网络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不易弄明白,我就用三维动画制作了一个课件:有蝙蝠夜间飞行、蒙耳朵的蝙蝠、蒙嘴巴的蝙蝠、蒙眼睛的蝙蝠、飞机夜间飞行、蝙蝠与飞机的飞行对比图共计六幅动画,并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师的演示化静为动,让超声波这种无形的、人类看不到也听不到的现象变成了有形的,学生很容易就搞清楚了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的,从而明白飞机雷达的工作原理。课文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再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这段最难理解,并非“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了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这样我就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课件:画面中出现一座山,然后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学生看了演示后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文字的含义。可见,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易于突破难点,化复杂难懂为简单易懂,有利于课堂教学。
在疑惑处切入,可再现情景,帮助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所以古诗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释疑解惑,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网络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我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有关的课件,画面上的庐山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使之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
在重点处切入,可帮助理解词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不仅易于突破课文的难点,而且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提供了便利。如《咏鹅》这首古诗,一年级的孩子几乎人人会背,但对诗的意思却未必人人皆知,对这首诗神形兼备、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特点更是无法深入体会。因此,我利用书中插图制作了一个课件:让大白鹅的脖子、嘴、红掌动起来,并配以声音。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理解了“曲项”、“浮”、“拨”等词语,并且对画面展开想象,进入意境,领会到鹅叫时的可爱和在水中游时的欢乐,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在背诵时切入,可强化记忆
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背诵的方法很重要。那么,怎么引导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提高背诵效率?这是教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步,明确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先知道每句话的意思,明确这个段内部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建立记忆点网络,就是根据学生的归纳,在每段中的中心词下打上红点,然后出示在大屏幕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出示每一句的领头词与中心词,建立类似填空的网络。例如,午后_____响声,_____顿时,人声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风平浪静,_____。过了一会儿,响声_____,_____自线,人群_____。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自由背诵。
第三步,尝试背诵,就是请一名学生看着屏幕一句一句地背,屏幕上随即出现完整的句子,全班学生核对、纠正。这样,把容易背错的地方通过纠正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达到了促进思维、深化语言文字印象的目的。
第四步,根据网络背诵全段。经过前三个阶段,学生已经记牢了第3自然段的结构,掌握了背诵的方法。那么,第4自然段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一步,归纳背诵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类似的文章时能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运用多媒体指导背诵,使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相结合,可降低学生背诵的难度,提高背诵效率。
在小结时切入,可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应说真话、抒发真实感情,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由不善于表达思想感情,到初步学会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写作时总觉得写作对象很陌生,不能适当地借物抒发真实感情。因而,作文内容也就索然无味,毫无感情色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为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写作对象。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在《长江之歌》的教学小结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纪录片《长江》的片断。从大屏幕上,学生看到了长江雄浑壮阔、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看到了长江沿岸秀美俊逸、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长江的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为之震撼,从而激发了他们对长江的向往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创设了栩栩如生的情境,学生才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才会在写作中做到有感而发。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好途径,对于加强德育和美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助力。
综上所述,网络有路趣为径,媒体无涯乐作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媒体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一味地用网络媒体求趣,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是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的,优化网络媒体切入点,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万绿丛中一点红”,在一节课中,网络媒体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