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抵达主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名篇《死者》中“fall”和“snow”两个重要词语的双重涵义,认为乔伊斯利用词语含义的不确定性来实现作品的双重创作主旨,即揭露社会黑暗、指明冲破黑暗的希望之所在,由此重构现实生活并昭示读者。
  关键词:词语 主题 《死者》 “fall” “snow”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信“语言的单义性(univocality)只是人的幻想,多义性(equivocality)才是其基本特性。”(李永毅,2006:22)以此为理念,乔伊斯在作品中不断探索,创新性地使用词语,其名著“《尤利西斯》涉及12种语言,《芬尼根守灵夜》涉及70种语言,包含了63924个不同的单词。”(Hart,1962:113)乔伊斯曾声称:“(在早期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在很大程度上,我采用了一种处心积虑的刻薄的语体(a style of scrupulous meanness)。”(Litz,1966:50)“刻薄”含义是吝啬和小气,即“强调遣词造句的经济性,不浪费一个词语,使每个词语都用得恰到好处,并发挥出应有的艺术效果”。(李维屏,2000:90)
  作为解构主义的宗师和源头,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的颠覆。德里达提出了“延异”概念,阐明了他对文学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一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的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王泉,2004:70)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时间上的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义之外,还含有一种“播撒”之意。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在德里达这里,文学语言被看成延迟与差异永无止境的游戏,而文本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异中产生。
  本文将运用德里达解构理论下的“延异”概念,解构“fall”和“snow”这两个词语在《都柏林人》压轴篇《死者》中的双重含义,认为乔伊斯利用词语含义的不确定性,提炼生活并将生活艺术地展示出来,对词语含义的活用是其展现作品多元主题的重要技巧。
  二 “fall”——个人的瘫痪与希望
  在《死者》中,“fall”一词共出现了16次,主要用于刻画与表现加布里埃尔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瘫痪与希望。用乔伊斯自己的话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写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写。”(Power,1974:195)在该故事中,“fall”一词及其不同形式共出现了十六次,基本用于描写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举动。本文认为,乔伊斯通过词语“fall”的巧妙使用以突显人物行为上的瘫痪及由此“播撒”的希望。
  如题所示,死亡是小说集的结束篇《死者》的重要主题。基于解构主义的“延异”、“播撒”概念,我们也可以在死亡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解构“fall”一词阐释出都柏林中产阶级新生的希望。对圣诞场景中“fall”一词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产阶级代表、高校教师加布里埃尔对圣诞派对,即社会生活的态度。该词最先出现在第二段中:“Never once had it(the Christmas party)fallen flat.”(Joyce,1996:122)由于堕落(fallen)之物一般都是不好的、不可取的,该处“fall”的基本涵义是负面的;然而,乔伊斯将该词与否定词“never”搭配使用,负负得正,一年一度的派对得到了肯定。接着,加布里埃尔在餐桌旁致词的场景中,该词共出现了两次。在开始致词时,他说道:“It has fallen to my lot this evening,as in years past,to perform a very pleasing task…”(Joyce,1996:141)此处,“fallen”一词暗示加布里埃尔认为被分派的致词机会只是个从天而降的坏运气,他抽了个下下签,只能消极被动地完成任务。但乔伊斯插入词组“as in years past”(跟往年一个样)又暗示在加布里埃尔看来,这个机会又是每年都有的好机会,是姑妈们认同他的体现。随着加布里埃尔进一步致词,“fall”一词的正反两方面含义被进一步凸现出来:“his voice falling into a softer infection…’”(Joyce,1996:142)此句中,“falling”一词有负面含义,随着加布里埃尔讲话声音变弱,他表现出了畏缩、放弃的态度,似乎没有勇气继续致词了;但另一方面,他的语气也可被解读为自信的表现,他并非沉迷于过去,而是在怀念过去,试图从过往的生活中汲取生活经验和勇气。加布里埃尔对过往生活自信满满、声情并茂的讲述似乎让人们感受到了生的美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对“fall”一词的解读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当时都柏林中产阶级家庭关系中的瘫痪和希望。派对之后,加布里埃尔和妻子格莉塔爬楼梯前往酒店房间时,乔伊斯这样描述他们的脚步:“falling in soft thuds on the quickly carpeted stairs”。(Joyce,1996:150)他们双脚落地的声音很轻,因为重力作用于他们腿部,他们走起路来毫不费力,但在重力的作用下前行说明他们双腿的移动是一系列被动的过程,暗示他们消极被动的生活,此为“falling”的负面含义。但从反面看,在双腿上提的过程中,他们又必须积极地和重力作斗争,展示了两者积极的、求进的一面,暗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会积极努力、战胜困难,从而赋予了故事正面意义。另外,乔伊斯通过对格莉塔那双靴子的巧妙刻画进一步反映了加布里埃尔夫妇间的关系,他写道:“One boot stood upright,its limp upper fallen down;the fellow of it lay upon its side.”(Joyce,1996:155)此处,乔伊斯描绘了两组对立的意象:首先,在描写第一只靴子时,他用了“upright(直立)和“fallen”(耷拉)这一对相反的描述词;其次,这对靴子一只立着,另一只却横躺着,构成了另外一组对立意象。从当时加布里埃尔和妻子的姿势判断,那只横躺着的靴子像加布里埃尔酣然入睡的妻子,另外一只直立的靴子却是加布里埃尔的写照,松软耷拉的“靴帮”象征加布里埃尔的头,即他被妻子心中珍藏着初恋情人这一事实打败了,表现得萎靡不振——这是对“fallen”一词的负面解读,而从正面看,加布里埃尔在妻子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说明他摈弃了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和特权身份,向妻子和爱尔兰人民忏悔,预示着他回归为了一个真正的爱尔兰人。之前,乔伊斯在描写滴落的蜡油时,对此双重解读早已有所暗示:“Gabriel could hear the molten wax falling in to the tray”,(Joyce,1996:150)滚落的蜡油象征着消亡与腐化,被点亮后,蜡烛融化成了一堆无用的灰烬,一旦燃尽,黑暗就将取代光明;然而,滴落的蜡烛也有可能衍生出积极的变化,可能被塑造成某件新生的、完美的东西,如此,象征死亡的黑暗就将被新生的美好所替代,预示着矛盾消弭之后,中产阶级代表加布里埃尔夫妇会迎来幸福的新生活。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在《死者》中,乔伊斯反复使用“fall”一词来描述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行为,从负面看,该词表现了这位具有代表性的爱尔兰中产阶级男性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麻木瘫痪。但是,在这种瘫痪之中,通过解读“fall”一词的正面涵义,又可见他行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爱尔兰摆脱黑暗,走向新发展的必然性。
  三 “snow”——民族的瘫痪与希望
  《死者》中的另一个蕴含丰富涵义的重要词语是“snow(雪)”一词,该词是对“fall”一词的巧妙呼应。随着乔伊斯笔下镜头的拉伸,“snow”一词的涵义越来越深广,覆盖了整个爱尔兰民族命运,表现了爱尔兰民族的瘫痪与希望。该词在文中共集中出现了三处。第一处出现时,“snow”成了加布里埃尔的一部分:
  “A light fringe of snow lay like a cape on the shoulders of his overcoat and like toecaps on the toes of his galoshes.”(Joyce,1996:122)
  薄薄的一层雪花像斗篷一样盖在他大衣的两肩,又像靴头似的堆在他的套鞋尖上,通过简短的两笔描写,“snow”一词幻化成了一个具体的形象,仿佛加布里埃尔身上的装饰品,成为了他的一部分。身上覆盖着凝固了的雪花,象征加布里埃尔在亲朋眼中固步自封的形象。冰冷的“snow”甚至将他大衣的纽扣冻僵了,暗示了英国殖民政策对他思想的禁锢。但是,基于解构主义“延异”概念,可取得对该词的另一种解释,加布里埃尔“咯吱咯吱”地解开了纽扣,解开了“snow”所形成的封冻,预示思想的禁锢将被突破。
  随着故事的发展,乔伊斯巧妙地安排了促使加布里埃尔思想解禁的强有力推手。首先,女佣莉莉直白地表达了她对包括康罗伊在内的所有男性的憎恨,好友兼同事艾弗丝小姐对他在《每日快报》上写亲英书评的指责,更愤而称他为“西不列吞”人,让加布里埃尔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第一步的推手作用之下,“snow”一词再次出现时,正面含义更为突出:
  “…the snow would be lying on the branches of the trees and forming a bright cap on the top of the Wellington Monument.”(Joyce,1996:123)
  作为凝固的水,雪具备了水所不具备的能力:给周围的空气降温,产生有芳香的寒气,即室外寒冷清新的空气——为加布里埃尔所向往、能涤荡他心灵的自由空气,象征深受英国殖民思想禁锢的加布里埃尔对自由的渴望。
  接着,妻子格莉塔心中一直另外珍藏着初恋情人这一事实进一步开启了加布里埃尔被禁锢的心灵。此时,“snow”幻化成了精灵,叩响了加布里埃尔房间的窗框,从而吸引他的注意力。
  “A few light taps upon the pane made him turn to the window…snow was general all over Ireland.…”(Joyce,1996:156)
  此处,“snow”一词亦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大雪表明冬意正浓,表征加布里埃尔此时面对的人生困境以及爱尔兰民族所面临的一切黑暗,但是另一方面,乔伊斯在此极力渲染雪的凝聚力和包容性。“snow”作为水的一种变体,它象征着纯洁,孕育着生机,等到万物复苏之时,融化的雪必将以全新的生命之水浇灌一切:涤荡加布里埃尔的灵魂,让加布里埃尔所代表的爱尔兰民族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四 结语
  “snow”一词与“fall”相互呼应、印证。“fall”反映了都柏林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加布里埃尔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瘫痪和希望,“snow”第一次出现时亦承载了此涵义,表现了加布里埃尔个人的瘫痪和希望。随着故事的发展,“snow”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广:由飘落在加布里埃尔身上的雪花而至惠灵顿纪念馆上的大片积雪,最后扩大到覆盖整个爱尔兰的大雪,代表整个爱尔兰暂时的被压迫和新生的希望。这样,在“snow”一词的承接下,“fall”的涵义也扩大了,代表了整个民族暂时的瘫痪和在瘫痪中潜藏的希望。通过解构以上两个重要词语,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乔伊斯的创作初衷——生动再现现实,表达对祖国爱尔兰不朽的爱国之情以及对整个世界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爱尔兰的‘鲁迅’——詹姆斯·乔伊斯小说民族主义思想研究”(12C0098)。
  参考文献:
  [1] Hart,Clive.Structure and Motif in Finnegans Wake[M].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2.
  [2] Joyce,James.Dunliners [M].Nanjing:Yilin Press,1996.
  [3] Litz,A.W.James Joyce[M].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Twayne Punlishers Inc.,1966.
  [4] Power,Arthur.Conversations with James Joy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5] 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李永毅:《德里达与乔伊斯》,《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7] 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薛海燕,女,1979—,江苏张家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文体学,工作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悲秋或喜秋,在文学作品中屡有所见,然而,像《故都的秋》写得那样秋味真切、别开生面、隽永明朗,却是鲜见的。本文通过对这篇作品的解读,使人们探视到作者在秋味中的深情审美意识,精于突出“秋味”的艺术风格和倾情北国之秋的独特意境。  关键词:秋味 秋景 懂秋 爱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古今文人以秋为题的文章颇多,其名著也不胜枚举。可是都不外乎作者抒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动态的视角,综合的方式,从作家生命状态以及文化形态影响下所产生的特定创作心态入手,研究影响作家创作的主要因子——社会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这种独特心态的影响下,其作品形成的特有美学特征。  关键词:张恨水 美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通俗文学的审美机制是游戏的,不以功用为评价标准;审美情节是夸张而富有张力的,故事波折性强,富有极强的
期刊
摘要 路遥是当代著名的“农裔城籍”作家,是城乡交叉文化的首度发掘者。作为徘徊于农村和城市边缘的“两栖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饱含着依恋和热爱,同时又对现代文明、城市文化充满着渴望与追求。乡村习俗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与交融是城乡交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染缸效应”的递减、城风乡渐、城乡互补三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 都市 冲突 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加拿大文学代言人”,而生态主义一直是其作品的重点主题之一。阿特伍德的小说往往植根于本土,语言幽默诙谐又不缺乏理性思考,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群的描写,反映出人类若是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一味索取,那么最终可能会造成人类自己的毁灭。阿特伍德的目的是希望人类能够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从而摒弃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积极地与生态多样性相融合。本文主要
期刊
摘要纵观中国戏曲服装的发展与演变,每一个时代的服饰审美都为戏曲服装所兼容。在当下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戏曲服装设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以自身特色为标准的“吞吐”与“扬弃”。因此,创新性设计是戏曲服装设计的核心与成败的关键。戏曲服装的创新性设计,是基于戏曲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戏曲服装各种常态、固化形式的突破与改变,是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意识去思考,使传统艺术元素不断重新排列组合,体现时代
期刊
摘要 艾丽丝·默多克创作的《黑王子》荣获了詹姆斯·泰特·布拉克纪念奖,作家在故事中所设置的丰富情节和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作家在小说中从题材、形式到人物性格通过“戏仿”和“元小说”,书写了极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环境,勇于打破传统的屏障,充分体现了现实的多样性和多义性。  关键词:《黑王子》 艺术手法 叙事结构 故事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根据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的观点,反对阐释就是反对抽象的意义提升,反对把批评的重点放在文本所指涉的外部世界上,反对去挖掘文本背后所谓的深层意义,主张对文学艺术作品真切而直接的感性体验。本文通过分析《反对阐释》一文中的理论思想探析文学批评后理论时代一种反理论的走向。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理论 感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通过女主人公艾米丽一生和父亲与情人的关系透视了美国南部新旧体制对抗下女性命运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心理分析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对女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心理轨迹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父权 人格面具 阴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喧哗
期刊
摘要 索尔·贝娄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重要的小说家和二战后最值得称颂的犹太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佳作无数,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侧重于研究贝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女性形象的学者相对较少,且多是侧重于对某一部作品中单一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本文将贝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分为三类来进行阐述,以求更深入地理解贝娄的作品的同时,得出贝娄其实是借助女性形象来构建理想的社会道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修辞叙事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安布罗斯·比尔斯的短篇小说《枭河桥纪事》中的伦理判断,指出伦理判断在小说文本的内部不仅表现为人物的伦理取位,也表现为叙述者的伦理抉择。伦理判断作为叙事修辞手段促进了小说情节发展,创造了文本张力,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同时,伦理判断为小说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枭河桥纪事》 伦理判断 叙事修辞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