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人书画对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影响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明清雕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明中期少数文人参与到竹刻创作起,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仿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有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促使竹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本文从竹刻艺术的发展、书法和绘画内容对竹刻创作形式的影响等方面浅谈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竹刻;文人书画;竹刻家
  竹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明清时期,竹刻艺术达到了顶峰,这与文人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
  一、竹刻艺术的发展
  最早的竹刻记载是《南齐书》记载:齐高帝赐给隐士名僧一件竹根如意,是最早的立体竹刻,但是没有实物证据。目前考古发现的竹器有湖北战国墓出土的竹盒。可见,当时,竹刻已经在生活中发挥了非常实用的作用,同时也兼具了装饰的功能。
  由于竹子的材料不名贵,所以没有玉雕和牙雕那样象征权力和身份,所以竹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出现很早,但是发展一直十分缓慢。唐宋时期,竹刻有所发展,多种雕刻技艺在工匠的手中应运而生,有圆雕、高浮雕、镂空、透雕、留青等技法,并且日趋完善。南宋时期,安徽竹刻名手詹成,制作的竹刻制品精巧玲珑,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拥有纯熟竹刻技艺的艺人非常少。
  这种情况,直到明代后期,才有所改善,因为从事专业刻竹和喜好刻竹的文士日益增加。尤其到了清代及清晚期,许多文人参加了竹刻的创作活动。他们不但自己设计画稿,还亲自参加制作,有的则把竹刻作为终生的职业。在他们的推动下,竹刻工艺发展迅速,技艺精湛,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在文人的推动下,竹刻技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竹雕技法在圆雕、透雕、浮雕等的基础上发展处薄地阳文、陷地深刻、浅刻等多种技法。
  二、明清以来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的影响
  从目前有姓名可查的竹刻家中,有一个共性。他们或是金石家兼竹刻家,或是所谓的“清客”。“清客”即为画家、书法家或其他职业,多长于学问,竹刻只是他们闲暇之余的消遣。但因为文学修养高,反而因竹刻成名。从特质上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类竹刻家归到文人的行列中,是他们将文人书画引入到竹刻中。
  文人书画对竹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第一、将书法艺术中的审美标准移植到竹刻艺术中
  宋元以来中国书法审美经历了从“贴学”到“碑学”的轉变,清代以前是“帖学”风繁盛时期,书法追求表达心性、流畅自然。到了清代,士大夫阶层开始注意高古文字的沧桑美感,并表现于书法作品中。这些书法审美方向的转变在竹刻中有充分的体现。清初的竹刻作品多为行楷,清中期以后则大量涌现金文、汉魏碑体的竹刻作品。
  第二、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移植到了竹刻艺术中
  文人绘画中常见的山水小品、蔬果清供、枯木怪石等内容在竹刻作品中大量出现。从构图上改变了原来竹刻工艺品追求刻满图案的效果,而像书画一样讲究留白和韵味。
  三、文人竹刻的象征意义
  我国传统竹刻在明清时期进入了文人竹刻的时期。文人艺术家们确立了竹刻的形制,创造了竹刻的样式,树立了竹刻的风格,创立了竹刻的典范。从此在榜样的引领和影响下,由职业和非职业竹刻艺术家们制作出了符合文人审美要求、体现文人艺术趣味的作品。竹刻的制作者,雅称为“竹人”,他们中很多往往是具有深厚文化书画造诣的文人,其竹刻作品也反应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风雅生活。
  竹刻品质反应出竹子的人文品质,竹子不但在物质生活范围内对文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更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象征意义。自古,中国文人就对竹子的特质有所偏爱。竹子虚心、有节、坚韧、四时不换枝叶的特质,象征了“淡泊雅致”、“宁静致远”、“坚贞不屈”的意义,受到文人的憧憬和喜爱。明清时期,文人书画家直接加入刻竹行列,将诗文书画镌刻与竹子之上,将文人书画的思想意境一并刻与竹子之上,以此来表达个人的志向与节操。竹刻也完成了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转变。
  四、明清时期著名的竹刻大家
  明清时期的竹刻艺术,以江苏一带最为繁华昌盛,精美的竹刻作品层出不穷。按照竹刻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两派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这些名家,无不对诗书绘画具有非常高的造诣。
  嘉定派开创者朱松龄,擅长文学,能绘画,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以南宗画法为正法,将北宗笔法糅合其中,创造了深刻法,并在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行刀法进行雕刻,能在寸许的竹木上随意刻画山水人物、亭台鸟兽。他的作品高雅古朴,不是一般竹刻工匠所能比拟。
  朱松龄之子朱缨继承家法,精书善画,工行草隶篆,特别是其所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可见其雕刻绘画造诣之深。
  朱雅征,是朱松龄之孙、朱缨之子,性情淡泊,并“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他除雕刻的山川、人物、树木等,还将自然界各种生物形态毕现于刀功之下。朱雅征的成就超越了其祖父、其父,被誉为竹刻历史上最杰出的竹刻家。当时有人评价他们祖孙三代的技艺风格:“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 画道以南宗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盖以刀代笔, 惟简老朴茂, 逸趣横生。”
  清初康熙时期的著名竹木雕刻家吴之璠,精于行草书画,曾自号东海道人。他承袭朱氏雕刻技法,并借鉴了北魏浮雕技法独创“薄地阳文”的雕刻技法,使“薄地阳文”成为其技艺的代名词。他所雕刻的人物花鸟极为生动,被乾隆皇帝所喜。
  周颢是清雍乾时期的竹刻家,他本身就是一位画师,所以对书画有很深的造诣。周颢将南宗画法运用到竹刻中,擅长以阳文雕刻山水人物。他首创凹凸皴法,以浅浮雕和平刻为主,不用画稿而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或臂搁上雕刻山水、树石丛竹等,不用画笔却尽显墨意。
  金陵派开创者濮仲谦,刻竹有巧思,善选材,随行赋意,数刀即成。作品古朴典雅又不失精制,为世人所钟爱。其后的潘西凤,饱读诗书却仕途失意,相传与郑板桥交好,曾合作扇骨。他擅长浅刻,风格简洁精致,于朴拙中见灵秀。清代的方絜,工诗善书画,于扇骨、臂搁及笔筒之上,勾勒皴擦,得心应手,“运刀如用笔”。
  结语
  文人的生活有非常多的雅趣:曲水流觞、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是文人特有的生活理想。他们将理想与竹雕结合,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竹刻用品,包罗万象、琳琅满目。这些竹刻作品已远超出了其使用价值,成为了精神生活的象征。
  参考文献:
  [1]严宏达.明清以来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郭琳. 融古通今:文人竹刻的创作方法浅探[J].上海工艺美术,2018(6):42-45.
  [3]刘静.刻竹艺术在明清两代的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12):20-26.
  [4]黄友华.漫话竹刻艺术及历代名家[J].南方文物,2003,(1):67-69.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的中国发展就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方面,都呈现出了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背后,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本设计意在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发展与进步;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  引言: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人们在享受着经济与科技
期刊
摘要:民间传说是回顾一条古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促进一个地区史料收集、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大足区“重走小川东道”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获取了小川东道上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素材,通过分析民间传说所具有的地方史料价值、文化认同功能、旅游实用功能等现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并支撑重走小川东道主题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川东道;民间传说;价值;大足区  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的
期刊
兜兜转转,已经快二十年了。  前段时间,回老家了一趟,也是匆忙。回来竟连续几天做了相似的梦。难怪有人说“梦是潜意识的反映”。梦境竟有这般魔力,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物情景自由拼接。许是好几次了,最近一次从梦中惊醒,第一个反应,我要纸和笔,赶紧记下此时的心情。梦里,一切如 此真实,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承载了所有孩时欢乐的地方—小学。所有的记忆在叫嚣,将我整个吞噬。我游走在梦里,好像是个身临其境者
期刊
摘要:我们的生活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品,如果将这些废品直接当做垃圾丢掉,不仅会让这些废品失去更多的利用价值,而且也会增加资源的消耗。为了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意来合理利用生活之中的废品,再一次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变成好看的艺术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基于这一情况,本文以“藏在废品里的生命”为题,设计了一个可爱的艺术品,以此来反映废品所具有的可利用价值,倡导人们合理利用废品来创造奇
期刊
《學有恒艺无涯》
期刊
摘要:西方音乐主要表示欧洲国家的音乐,因为欧洲统治阶级历来十分重视音乐,大部分音乐家都会获得资助与保护,并发展了一套健全的音乐理论。在1750-1827年间,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经历了极为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给西方音乐历史带来了绚丽的色彩。启蒙运动的爆发改变了大众的思想,让他们的行为更为自然与理性。同时将音乐创作中的对上帝的崇拜转化为对自然的崇拜,导致古典时期的音乐创作不
期刊
摘要: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在人类认知的概念中逐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传达方式。插画已从插图形式转变为是将文字转化为图文形式的一种插画艺术。插画运用图案表现生动、复杂的形象,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互联网的悄然而至使插画艺术在市场的浪潮中不断蜕变,插画以自身独有的优势在众多宣传形式中带来了极佳的辨识度,使插画艺术成为了现代传播领域中的一员,插画艺
期刊
摘要:《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中的“彼留子嗟”之“彼”为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程度时起强调作用的副词,“留”为“美好”之意。“将其来施施”乃单“施”之衍文。诗自然比附手法和示现的辞格运用使情感的表达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关键词:丘中有麻;词句理解;自然比附;示现  《王风·丘中有麻》在词句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的解析上纷纭其说,导致对诗的理解和鉴赏存在着诸多难以避绕的障碍。本文意图从三个方面加以辨析与阐述
期刊
摘要:电影《老无所依》讲述一桩发生在美墨边境杀手、猎人与警察三人之间的追逐与血腥杀戮故事。通过对《老无所依》独特叙事视角的解读,探究影片在这种叙事视角下的文本发展与剧情表达。  关键词:老无所依;内聚焦;限知视角;叙事  电影《老无所依》由科恩兄弟导演,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同名代表作。《老无所依》的英文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期刊
摘要:郑板桥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其志向在于修齐治平,其创作目的是“慰天下之劳人”。 研读郑板桥的农事诗,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灾害及其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给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关键词:郑板桥诗词;自然灾害;治理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汉族,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重修兴化县志》卷八:“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