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经典著作,其小说读本以及影视版本均受到了读者及观众的喜爱。小说与影片通过不同的叙事形式、人物设置以及主题风格,展现了影视作品与小说读本的差异性,但同时在精神内涵上,两者通过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对主人公不屈服于自然的奋斗精神形成了一致的阐述。尽管在某些方面电影与小说呈现了不同的诠释特征,但仍然让观众通过影视的表达,感受到了海明威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电影版《老人与海》是以全新角度诠释小说作品的过程。据此,本文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版本和影视版本,探究两者的共同点、一致性,分析两者的差异性,揭示电影的亮点,感受原著的思想核心。
  关键词:老人与海;小说读本;文学语言
  一、《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共同点
  《老人与海》影视版本在塑造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老人形象时,与小说读本如出一辙。《老人与海》创作于1952年,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可见其核心的文体风格是成熟而优秀的。电影版本在核心主题上维持了原作的风格,从而进一步体现原作的主旨,表达时代的精神,探究人类的尊严与优雅的风度。正是与原著高度的一致性,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因而和原著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人物性格是整个小说中十分鲜明的特征。主人公的硬汉性格在小说与电影中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他勇敢坚强、不屈不挠,在海上面对重压时,仍然保持着坚定、乐观的态度。这种坚定的意志精神表达了人类面对生活重压时,呈现出的高雅风度,或者说是人类尊严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以这一人物性格为主。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这一人物性格,利用生动形象的抗争画面,表达了主人公的思想特征、性格特点。除了经典的海上斗争画面以外,桑地亚哥的回忆也与人物性格的表达息息相关。他梦到与黑人比赛掰手腕、梦到草原上的狮子。这些内容对于塑造主人公人物性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促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主人公所表达出的坚毅、执着,从安静的梦境中缓缓地传达给观众。电影塑造出的永不服输的坚毅性格与小说完全一致,形成了核心主题的有力展现。正是电影《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过人之处,凸显出了海明威在小说人物性格展现方面的优势,即丰满、细致、令人感同身受。
  (二)主题思想的一致性
  《老人与海》通过桑地亚哥不断拼搏、战胜困难的情节,来体现人的尊严以及人的价值,这与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冷漠有一定的关联。海明威通过大量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核心的主题,那就是坚定、坚韧不拔、迎接挑战。电影同样通过多个细节,展现了这种主题精神。桑地亚哥与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与小男孩父母的对话,可以了解他实际的生活情况,他的生活境况处于被社会孤立的状态,没有人愿意同他交往,绝大多数人冷落他,也有一些人唾弃他。然而,在这种淡漠、冷酷的社会环境中,有两个主题显得弥足珍贵。一是与其他人不同,穿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展现善良与纯真的小男孩。他的善良与其他人的认知无关,他没有冷漠地对待桑地亚哥,反而从他的视角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老人形象。二是桑地亚哥自己的选择,他并没有受外界的影响选择一蹶不振。相反,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始终会与这片海站在一起,有着如战士般的精神,生理上的老,并未使他失去征服海洋的梦想与追求。无论是电影与小说,都为世人展现了这种克服困难的精神。桑地亚哥在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收获,他的奋斗精神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三)形象塑造的一致性
  小说和电影都通过多个方式对人物进行了塑造,尤其是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小男孩儿对于老人的回忆、老人在海上的遭遇、老人斗争的过程、老人的梦境以及自己的回忆,小说中这些直接的描写,对突出他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为了精神追求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电影同样从这一角度对老人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依然为了收获和生活,选择出海捕鱼。当他面临一个人漂泊在大海上的境遇时,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始终将捕到大马林鱼作为自己的理想。不仅与海中的大马林鱼搏斗,同时在面对鲨鱼时不屈不挠、勇敢抗争。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不惧怕困难的精神,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具备的。正是由于老人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的精神,才使老人做出与海洋斗争的行为。老人在海洋中的生存,就如同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一样。老人的形象塑造在于不惧人生中的危机与挑战,战胜生命中出现的“鲨鱼”,捕获属于自己的“大马林鱼”。人们所追求的财富、自由理想,都是通过勇敢斗争所得来的。尽管老人体力不足、已经年迈,但他在精神上从未想过放弃,他依靠坚定的决心,用一点食物与淡水,打败了绝望的心理,赢回自己的战利品。
  二、《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差异性
  尽管《老人与海》的电影版本与小说读本存在着一致性,在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形象塑造方面高度统一。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电影对于主人公不屈服精神的刻画,了解文字及电影呈现的不同情感冲击,更加深入地了解《老人与海》这部作品。
  (一)文学语言叙事和影视造型叙事的差异
  小说与影视作品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叙事手段上的不同。小说运用了文学的语言,进行循序渐进的铺设叙事。而电影则是运用了影视的造型语言,通过画面形象的塑造,来完成视觉冲击的叙事。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小说是文字描写,属文学作品;而电影是空间视觉及声音的动态场景,创造的视觉造型画面。文学语言叙述,更有助于把控细节。“日落后,他把布袋围住颈项,覆在背上,又小心翼翼地把它垫在绕肩的索底。这么一来,他便有办法向前俯靠在船头,简直是有点舒服了”。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布袋围住颈项的动作,小说也通过细致的描写,详细地解释了这一行为的原因,用这一细节突出老人对于出海的熟悉以及海上的艰苦。电影显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解释原因,它通过声音以及动态的视觉造型来完成叙事。当出现这一画面时,我们能够通过老人的行为、表情来感受“有点舒服了”这样的感觉。除了细节的差异,音乐及画面的情感塑造也是小说与电影在叙事手段上的重要差异。电影能够通过音乐及画面表现多种概念性的场景。而小说仅仅能够通过读者的共鸣与想象来感受丰富的情感内容。例如电影《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出海时,渔灯点点、夜色深沉,小男孩在岸边挥手告别,夜色美好而朦胧。静逸的夜景,暗示了老人出海后不可预估的狂风暴雨。而小说只能通过语言塑造情景,无法真正地将画面呈现出来。此外,电影在画面描绘上更加丰富,海滩上的海鸥、漂泊在海上的漁船,唯美的画面与电影配乐融合在一起,营造温馨、和谐、惊险的戏份。而小说显然不能够有声有色地描述这些场景。电影是视觉的享受,无论是蔚蓝的大海,还是一望无际的天空,都给予人直接的视觉冲击。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给予的是文字的描绘,通过作者精炼细致的语言,老人在海上的斗争场面随着读者的想象无限延伸。小说和电影在叙事方面都构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小说用语言的叙事形式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电影则通过细致的造型叙事,利用极致的画面,展现造型叙事艺术。   (二)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的差异
  叙事就是讲故事,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原著,叙事都是这些文化活动中所体现的核心功能。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艺术,而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是故事的核心。由此可见,小说叙事与电影的叙事都是表达作品核心主题的观念。而叙事过程由哪一个角度、哪一个方面进行切入,就是叙事视角。
  全知叙事视角就是作者以上帝视角,以客观的角度对故事进行总体的叙述,作者是整个小说的全知者,他无所不知;而限知叙事视角则是以作品中特定的人物角色去观察整个世界,以他的所知所感,从特定的角度、限定的认知范围,对事件进行叙述,从而获得对应的体验和感受。尽管小说与电影采用的均是全知及限知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但显然小说更倾向于作者的主观意识。作者作为全知者,在小说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小说以全知叙事视角为主,而电影则以限知叙事视角为主。小说开篇就交代了“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在老人独自一人出海后,到了夜晚,“黎明之前,海上寒冷,他便在船板上撑体取暖。它能撑多久,我就能撑多久,他想”。这些叙事都是以第三者的角度,站在全景的视角上对发生的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这就是全知的叙事视角。桑地亚哥出海的背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内心形态,他所带有的情感以及体验,都由这种全知的叙事视角展开。小说由全知视角逐步叙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海上斗争的过程中,全知视角更是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意图,产生感同身受的阅读效果。电影与小说运用了同样的全知叙事视角讲述故事,但插入了更多的限知叙事视角,以人物的体验来代替客观的介绍。这里人物的体验并不是指出现的其他渔民,或始终对老人表达出善意的小男孩,相反电影以老人作为主观叙事视角,它将老人作为限知叙事视角的切入点,通过以老人的体验完成客观介绍,从而让观众通过老人的行为思想,感受人物内心世界。限知叙事视角促使影片在重点情节上实现了情感的渲染。尽管影视作品呈现出的画面变幻多姿,但仍然促使其在叙事视角上统一而令人感同身受。
  (三)女性描写、设置和女性角色缺席的差异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的人物塑造,除了主人公以外,还会利用女性角色来凸显其中不同人物的特性,丰富人物群像的刻画。而《老人与海》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缺席。可以说,整部小说中最为主要的女性角色就是老人钓到的雌性马林鱼,除此以外,整部作品没有任何女性角色登场。老人的妻子过世多年,老人的女儿远嫁他方。这种缺乏塑造女性角色的特征,既让《老人与海》区别于其他作品,又让《老人与海》缺乏从女性视角上表达特定的观点。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海明威忽视或不选择塑造女性角色,电影运用了一定的场景,对女性角色进行了描绘、设置,改变了女性角色的缺席这一特征。
  首先,影片塑造了一个原著中没有出现的女性形象,老人的妻子,她代表的是社会中饱含善意的人。初到小镇,她并没有打算久留,也对老人不感兴趣。随着停留小镇的时间越长,她开始关注老人。当她发现老人出海两天仍未归来时,她并没有像其他妇女一样翘首以望,反而积极地行动起来,不仅跑到当地市政府求助,更是提议找条小船去寻找老人。这位善良的人最终没有成功实行救援计划,然而她却通过自己的梦境满足了美好的愿望:我梦见他被一条大船救了,看上去像塞尔维亚国王号。他美美地吃了一顿,有鸡肉炒饭、小牛肉,好吃极了!
  其次,影片塑造了老人的女儿。与小说里女儿远嫁他方从未出现不同,电影中女儿从哈瓦那归来,看望他年迈的父亲。小说中小男孩为老人披上一块大毛巾的行为,在电影中改为由他的女儿完成。女儿不仅为父亲带来了水果,还劝他和她一起回到哈瓦那。从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关爱。尽管影片中女儿第二次出现时发了一通牢骚,让人觉得她赡养父亲是出于怕被别人说闲话,然而影片最后她奔向老人的动作,她跟在老人身边问:“您想见见您的孙子吗?”这些行为和言语,都表达出她对父亲诚挚的关爱及深厚的感情。
  (四)硬汉人物叙事主题与和谐、爱的主题差异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桑地亚哥具备了所有的硬汉特质。他生活曲折,但是却经受住了磨难的考验;他面对周围人的闲言闲语依然选择了出海远行;他成功捕获大马林鱼,并抵御鲨鱼的进攻;他不顾身体上的病痛,面对理想毫不动摇;他忍受着海上的孤独,顶着狂风暴雨的重压,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态度。小说在硬汉人物叙事主题方面,通过对桑地亚哥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这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老人与海》小说读本本身取材于一个古巴渔民的亲身经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特征。作者的创作风格更着重表现桑地亚哥的形象。人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即使被毁灭,也不能够被打败”的精神。小说配合简洁的语言,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既表达了海明威自身深刻的情感,也让读者从小说情节中慢慢体会到小说所带来的深刻内涵。电影在凸显桑地亚哥硬汉人物的思想主题上,同样投下了浓墨重彩。但与之对应的是电影在“和谐与爱”的主题上的开拓。电影中,除了硬汉桑地亚哥的刻画,小男孩马诺林也是其中的主要角色。与小说中小男孩只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不同,电影里小男孩马诺林与老人快乐的回忆紧密相连。小男孩儿是善良纯真的角色代表,桑地亚哥与小男孩有多处对话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桑地亚哥表达了他对打鱼的快乐回忆。对话中,桑地亚哥脸上写满了慈祥与爱意,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他为整部影片提供了慈祥与爱意的基调。老人对于海的感情并不是抗争,相反,大海是他理想的源泉,是他深爱的“拉马”,他对大海怀揣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小男孩儿对桑地亚哥的关心、帮助,也体现了他对桑地亚哥无私的关怀。这些场景都呈现出和谐友爱的基调,传达出一种平等的关爱。无论是小男孩对桑地亚哥的爱,还是桑地亚哥对于大海的爱,都是电影对于主题的扩展,从硬汉人物的叙事主题向和谐与爱的主题的追寻与探索。
  三、结语
  海明威作为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一战做过战地记者,因此拥有战地小说的写作经验。然而这篇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却与之前的战地小说有着很大的反差。《老人与海》对之后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诸多影响,例如文学风格等,还引起电影版本的改编。电影《老人与海》与小说版维持了核心主题的统一,在认知叙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叙事视角差异。电影作为视觉及听觉的艺术,艺术形式比小说更为丰富,视听语言和画面语言更为多样。由此可见电影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理性分析版本之间的异同,能够深入地感受《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所营造的形象、表达的人物性格以及力图凸显的时代精神和主题。
  参考文献:
  〔1〕胡琼方.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分析[J].《北方文学:下》,2013:110-111.
  〔2〕段绍俊.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J].电影文学,2010:101-102.
  〔3〕胡翠琴.电影《老人与海》和小说文本的对比解读[J].电影文学,2015:102-104.
其他文献
圆梦全运赛场  第一次见到金老师,是在全运会群众比赛的现场,她参加了混双项目的角逐。她的搭档是业余圈鼎鼎有名的母利恩,两人搭档出战混双,遗憾没能闯入决赛阶段。输球后,金老师默默地站在搭档身旁,输球的失望自然流露出来。  再次见到金老师,是2017年11月初。当时的北京已经是初冬时节,回忆起8月最热时在天津举行的全运会群众比赛资格赛,金老师仍旧有些激动。  身处业余羽毛球圈,金老师在与球友们的交流中
期刊
球友可以参与设计,但不能决定设计。最终决定设计的人,还得是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  球友认为自己想要的性能,与他们真正想要的性能,两者经常是有偏差的。生产者费尽力气去取悦他们,做出他们期待的性能后,结果可能仍然被喷。就像消费者想要更耐打、击球声音更响、更加标准化、更环保的羽毛球,就有商家用人造材料发明出来,结果火了一小把就过气了。因为消费者想要的那些性能,前提是保证手感,手感就是前面的正负号,没有手
期刊
2017年11月24至25日,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红双喜杯”郑州总决赛在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羽毛球馆挥拍。  河南是新近崛起的羽毛球热点地区之一,良好的群众基础吸引了东西南北中红双喜杯总决赛落户郑州。作为2017年大赛的收官之作,不仅河南本土高手携主场之利悉数出战,更有全国各路豪强前来竞逐。各场比赛均争夺激烈,代表了国内业余羽球界的高水准。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冠军高崚与汪鑫亲临大赛现场,与业余
期刊
摘要:针对网络小说史和当代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思考这一命题的思考,要从网络小说迅速发展的20余年说起;网络小说史和文学史的价值可以从中国小说的发展流脉与创作方式说起,即网络小说的自身价值、媒介定位以及小说经典定位整合。这种整合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价值体系与网络小说创作的融合,不仅是单纯地将网络小说融合到文学史中,而是对网络小说史学、文学、社会责任的阐释,是对网络小说的标准梳理。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小说入史与
期刊
摘要:文学史习惯性地将1980年代的文学分为几个连续的意识形态序列。结果,许多作品被有意或无意地排除在外,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趋势之间来回移动,最终将其身份移到边缘。这些作品的发掘和分类,对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和深入阅读以及所遇到的文学批评,是深入了解文学史的演变机理和历史话语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钟鼓楼》为例,仔细挖掘《钟鼓楼》作为“京味小说”和“寻根小说”的可能性以及批评与实践之间的差异,重新
期刊
摘要:在《北方的河》中,作者主要对北方的几条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中国土地上,这些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虽然非常古老,但是生命力极为鲜活,在体验北方的河的过程中,主人公从这些河流中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的真谛,北方的河流使其自身拥有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赋予他顽强的性格,并且在北方的河流中他深刻体味到了激昂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北方的河》中的生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北方的河;生命力
期刊
消息  唐欣  这种时候思想似乎是  多余的他也成了傻瓜  一刻不停地翻着手机  坏消息铺天盖地并不  意外可还是让人沮丧  好消息要少一些但也  一直都有就像人心里  固有的善就像人群里  隐藏的君子就像希望  和光明一点一点驱散  他内部和周围的黑暗  奢侈  伊沙  早早起床  在洒满阳光的书房  对着电脑  静静写作  这是多么奢侈的事  有人在受苦  有人在死去  是坚持还是放弃  更对
期刊
摘要: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了第2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可见,其在艺术上的思想特色十分突出。从总体构思来看,长篇小说《钟鼓楼》借助了四合院中9戶人家、40多个主要人物,在12个小时内的活动,探究了亲情、人生、友情、励志、成长、美德等多个热点话题。在《钟鼓楼》的描述中,刘心武对人物的生活进行了敏锐的探查,通过理性的宏观把握,控诉人性的现实层面,实现了巨大的艺术超越。他的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同
期刊
摘要: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旦角中的女性角色逐渐突出,成为京剧魅力的代表,促使京剧旦角的唱腔逐渐变得多样化,呈现出流派纷呈的情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旦行;传统文化  京剧旦角是京剧中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类角色的总称。旦角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专行。  一、京剧旦行的分类  (一)正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现实。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作用,而且提供了更多新鲜的写作经验,使通俗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使中国当代文学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当前,网络媒体的诞生进一步扩大了文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