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教材使用上实行了“一标多本”的模式,即统一在一个课程标准统领下,各省辖市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多个版本的教材,新教材和原教材的体系及结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鲁教版为例,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必修共三本书,每本书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三节内容,每节后都有活动内容,长期以来,对于教材活动内容的定位和处理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结合多年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处理策略
一、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定位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任务,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用好教材是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用好教材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结构,对于教材编排的模式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有个准确的定位。
鲁教版教材的活动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或是每一子标题内容的正文部分后面。一般少则一个活动内容,多可达三个。既然是出现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或正文交接的区域,那就应该看作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能够发挥它的教材功能,要能与教学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与教材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导入”和“知识窗”区分开来。“问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情境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和教材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知识窗”则是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名词的解释说明,大多起到“资料包”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不能任意使用该部分内容。我们既不能把活动内容一律作为导入内容,首尾倒置;也不能把活动当作附属的资料,一概一读了之或者不闻不问。
基于活动内容的特殊性质,教材的活动内容应该体现“用教材”这一初衷,应该体现对章节内容学习的帮助,应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章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拓展学习。这里的安排在章节内容学习之后,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提前做好安排部署的工作,也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以有利于活动内容的教学开展。
二、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形式分析
鲁教版教材必修部分是三本书: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每本书的每一节后或中间都有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出现形式大多是以下几种。
(一) 以案例的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阅读下列有关海南岛的一组地图,回答问题”,配了三幅图:“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图、“海南岛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和“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设了三个问题:1. 说说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2. 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该种活动类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以巩固练习的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二第一节课后活动“1.读图116,并对照世界政区图,分别找出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以下和20‰以上的国家,说说他们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和“2.阅读表114,分析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原因”。该练习还配了一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统计状况图。
该种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练习,拓展学科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 以实践的指导意见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后活动“在学校所在的城镇地图上,找出当地的主要工厂,说说这些工厂布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这些工厂对环境的影响”。该活动旨在指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类活动需要在课外完成,而且需要各方面要素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
三、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实践尝试。
案例:以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为例。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课后活动是关于海南岛的案例(前面已经介绍过)。本人在处理时,紧紧围绕活动给出的三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在充分点评的基础上,给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对标准答案进行二次学习。在标准答案中画上下划线,提炼答题方法和要领。
具体如下:
(一) 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北纬20°以南,位于热带,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处于广阔南海的西北部。位于陆上国土与海上国土的结合部位,靠近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毗邻东南亚;地处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
(二) 海南岛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利于对外交往;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利于热带作物生长以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为北方主要育种基地;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局限;矿产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 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临近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的前沿;海南岛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处在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带的中间位置(日本至新加坡),便于开拓国际市场;享有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都是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
该活动的组织的突出优点是进行了“标准化呈现”和“二次学习”两个环节。“标准化呈现”给出了学生复习记忆的标准材料,这部分答案的直接给出,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利于对结论性知识的归纳总结。“二次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技能运用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只是众多课后活动的冰山一角。对于课后活动的处理方法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因材施策”,灵活处理。在能力立意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重视课后活动部分的学习价值,发挥教材结构整体性优势,定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取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治球,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处理策略
一、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定位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任务,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用好教材是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用好教材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结构,对于教材编排的模式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有个准确的定位。
鲁教版教材的活动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或是每一子标题内容的正文部分后面。一般少则一个活动内容,多可达三个。既然是出现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或正文交接的区域,那就应该看作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能够发挥它的教材功能,要能与教学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与教材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导入”和“知识窗”区分开来。“问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情境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和教材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知识窗”则是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名词的解释说明,大多起到“资料包”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不能任意使用该部分内容。我们既不能把活动内容一律作为导入内容,首尾倒置;也不能把活动当作附属的资料,一概一读了之或者不闻不问。
基于活动内容的特殊性质,教材的活动内容应该体现“用教材”这一初衷,应该体现对章节内容学习的帮助,应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章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拓展学习。这里的安排在章节内容学习之后,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提前做好安排部署的工作,也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以有利于活动内容的教学开展。
二、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形式分析
鲁教版教材必修部分是三本书: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每本书的每一节后或中间都有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出现形式大多是以下几种。
(一) 以案例的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阅读下列有关海南岛的一组地图,回答问题”,配了三幅图:“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图、“海南岛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和“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设了三个问题:1. 说说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2. 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该种活动类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以巩固练习的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二第一节课后活动“1.读图116,并对照世界政区图,分别找出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以下和20‰以上的国家,说说他们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和“2.阅读表114,分析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原因”。该练习还配了一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统计状况图。
该种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练习,拓展学科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 以实践的指导意见形式出现。比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后活动“在学校所在的城镇地图上,找出当地的主要工厂,说说这些工厂布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这些工厂对环境的影响”。该活动旨在指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类活动需要在课外完成,而且需要各方面要素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
三、 教材活动内容部分的实践尝试。
案例:以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为例。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课后活动是关于海南岛的案例(前面已经介绍过)。本人在处理时,紧紧围绕活动给出的三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在充分点评的基础上,给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对标准答案进行二次学习。在标准答案中画上下划线,提炼答题方法和要领。
具体如下:
(一) 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北纬20°以南,位于热带,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处于广阔南海的西北部。位于陆上国土与海上国土的结合部位,靠近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毗邻东南亚;地处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
(二) 海南岛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利于对外交往;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利于热带作物生长以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为北方主要育种基地;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局限;矿产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 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临近港澳和东南亚,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的前沿;海南岛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处在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带的中间位置(日本至新加坡),便于开拓国际市场;享有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都是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
该活动的组织的突出优点是进行了“标准化呈现”和“二次学习”两个环节。“标准化呈现”给出了学生复习记忆的标准材料,这部分答案的直接给出,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利于对结论性知识的归纳总结。“二次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技能运用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只是众多课后活动的冰山一角。对于课后活动的处理方法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因材施策”,灵活处理。在能力立意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重视课后活动部分的学习价值,发挥教材结构整体性优势,定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取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治球,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