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秋韵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家乡的母亲河——西苕溪边走过,是它!久违的植物——木槿,频频地向我招手。林林总总的花卉里,跳入眼帘最耀眼的,初秋时节艳丽绽放的,最让人瞬间动情的,就是这木槿花了。
  认识木槿花,钟情于木槿花,是在早年乡村里的那段生活。农家与木槿花很有缘分,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会有它的身影。它与乌桕、梧桐、香椿、枫杨、杜鹃等乡土树种一样,最受百姓人家喜欢,因而,人与树木朝夕相处,睦邻友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时,我的母亲除了在居家的墙角边栽上几丛芙蓉花、石榴花、蔷薇花之外,栽种更多的就是可亲可爱的木槿花了。母亲喜欢木槿花,是因为木槿花有着芙蓉花、蔷薇花、石榴花那种红得娇艳让人醉的姿色,像姑娘粉扑扑的脸蛋儿,顾盼生辉、赏心悦目。母亲每天瞧见它们时,心里会觉得舒坦,仿佛寄托着一种安慰,传递的又是心花怒放般的温暖。母亲热爱树木,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尤其是木槿花,母亲会把它看成是艰苦岁月里的“爱美使者”。
  木槿花,是母亲眼神里的“爱美使者”,还有另一个原因。在浙北乡村,有一个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姑娘、阿嫂、婶婶、姑姑、阿婆、奶奶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把木槿枝干上的片片绿叶采摘下来,然后在清水里经过反复搓揉,便会流淌出植物里的汁液。这些汁液,就可作为“美发”的护理液了,这是大自然馈赠给天下女人们爱美的“琼浆玉液”。采用这种纯天然汁液洗发、护发,发质柔软。一根根美发,似倾泻的瀑布,特别有质感,色泽乌黑光亮,气味袭来也是郁香阵阵的。母亲除了七月初七那天用“木槿液”洗发,一年中还会用上好多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即使到了晚年,体弱多病,但她的“顶上风采”还是“涛声依旧”。
  小山城里生活的时间久了,我对木槿花几乎渐渐淡忘。如今,又在西苕溪边相见了木槿花,让我重现四五十年前的情景。
  “群儿,你去剪下一些‘槿树条’来,把东面这块地也好好围圈起来,省得让鸡儿钻到菜地里啄了菜。”乡下人,称木槿是“槿树”。母亲叫我把槿树的枝条剪来,围圈成一道篱笆墙。木槿的栽种,可以选择扦插,每年三四月份扦插成活率又是最高的。我把木槿枝条剪来,用刀具在开剪处削出一个斜断面,就可以直接往泥土里插入了。江南气候湿润,这些“槿树条”的切口一旦接触到了泥土,很快就会长出密集的细叶来。这些卵形状的叶子,叶缘锯齿并不规则,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株株变得青翠欲滴起来。
  乡下人家都有自留地,用木槿枝条作为篱笆围圈菜地一举多得,既替代了野生竹子,被砍下的竹子做成的篱笆,缺乏绿莹莹的生机,当然,竹子还有更多的用处;采用了木槿枝条,它可与院子里的任何植物打成一片,提升了绿化率,春意盎然;尤其是每年的六至九月,木槿花开,可以欣赏到篱笆墙上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红红艳艳的絢烂“风景”。此时,母亲最为开心。小时候,我与伙伴们一起,还会用“槿树条”编织成一个个花环,戴在头顶上,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充当机关枪,像模像样地学着做一名“游击队员”。
  我的眼里,小山城的“城”,还脱离不了乡村的气息,山城就是山乡把它一步步养育长大的。就如一个人,你无论走得多么远,离开家乡的日子再怎么长,无形之中的“村”与“城”,还是绝然隔离不开的。它们之间的情感,犹如父母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的那种血脉亲情,好比水流之间是相通的,道路之间是相连的,人缘之间是相亲的。心中的那片乡愁,是山城与山乡把你紧紧地拉在了一起,让你始终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紧紧依恋的牵挂。这种默契着的缕缕情结,相互碰撞着燃烧出的火花,激越跳动,永远也不会失落与流逝。就像偶遇木槿花时,那种莫名而来的怦然心动。相逢有缘,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美丽乡村与美好生活始终相伴、相印、相随。
  木槿花,它与人们一样,尤其是在这个秋日,会生发出对美好生活的一片深情,滋长出对幸福日子的满怀眷恋,以及永驻人们心间的一脉乡愁。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祖母离开我已经60余年了。  有时候我独处书斋出神,祖母好像就在我的眼前叮咛我:“你又呆着,别总在屋里发呆,出去走走吧,那样你会快活些。”  “好的。我听您的,祖母!”我心里回答着,从屋里走了出来。  我一会儿漫步在田野窄路,一会儿蹬行在山阴小道,往事徐徐展开——  祖母姓周,名叫爱姬,小名叫毛妹。“毛妹”这名字,有点土气,但叫什么“妹”、什么“姑”、什么“花”或“姬”,却是乡下通常最喜欢用的女性
你把这次出征叫作远行,她还在这个渡河等你。  太行山上,你遭遇鬼子,伤了。她和她的娘,冒着杀头的危险,跪着把你抬回窑洞,一声一声唤你,一口一口喂你,让你从鬼门关返回来,养好伤后回到部队重返了战场。月亮和篝火懂得你们的感情,黄河和大山知道你们的故事,这次你不回来,渡口的船就没有动,在一幅画里停留了那么多年,在一首歌里沉默了那么多年。这么多年,你看到一群人又一群人来到碛口,但他们都是过客。这么多年了,
我在郑州有几个茶友,不管哪一位得到好茶,都会约大家去品。  开始几回,有点儿华山论剑的味道,先弄暗了灯光,让环境神秘着,再将沏好的茶用紫砂杯盛了端上去,大家就看不清茶的颜色,然后让大家品,品一口就要说出茶名和产地。好在大家都是茶中将军,茶杯到手,先眯了眼睛,不急不慢地吸闻从茶杯口飘出的香气,这一吸一闻,就辨个差不多了,然后睁开眼睛,看着杯子斜了,看着茶水斜到了杯子边缘,虽然看不清茶的颜色,却辨清了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文五千余言,是中国道家和道教首屈一指的经典。《老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与《圣经》《伊索寓言》等一样,是全人类阅读最多的书之一。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菜子等几种说法,《老子》成书的故事也非常神奇。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些记述,但仍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史料证明。日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简,约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马王
自己都记不清了,应该是1997年下半年,写了一组小说,其中两篇投给了《人民文学》的李敬泽老师。我对其中一篇的期待更多一些,因是写我只活了一百天的弟弟的。但获得发表的却是《清水里的刀子》,不能不说是编辑老师成就了我。《清水里的刀子》来源于回族的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在回族中其实是一点儿也不新鲜的。我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当时我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对生死问题考虑得多些。困难的生与达观的死是我的实际感受
我从未和何金海见过面,蒋建伟先生将他的散文快递寄给我,希望我说几句。  近几年来,手机微信也好,一些时尚类的杂志也好,多被一些鸡汤类的文字充斥着。就我个人好恶而言,我不太喜欢这些文章,尽管这些文章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美,但是終究很浅,也有些无聊。似乎这一类作者觉得他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总有一点业余牧师的味道,喜欢指导别人去怎样生活,怎样去看待世界。何金海的散文不一样,他是写实
一  知道安吉,是在哥哥稚嫩的画笔里;知道安吉,是在爸爸泡出的清茶里,在那一片片绿叶、一缕缕升起的清香里……  “文革”时期,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一天,当红卫兵的哥哥不知从何处淘来一本画册。画册的封面上站着一个穿长衫的微胖的老头儿,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就这样垂着手静静地看着外边。  哥哥很喜欢这本画册,自从有了它便不再疯跑出去了,每天都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边翻看,一边拿一支笔在那儿入迷地画着。 
午后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刚刚收割过的麦田,也因为刚下过雨,热气蒸腾,隔着车玻璃仍感受到滚烫的热浪。路上行人稀少,田间也不见。  推门进院,只见母亲背对着大门,盘腿席地坐在院子里,用棒槌一下紧着一下捶打着一堆麦穗。短袖衫湿塌塌地紧贴在后背上,脖子上晶亮的汗珠一直往衣领里钻,头上的白毛巾落满了厚厚的麦灰尘土。母亲捶打几下就用棒槌再搅腾搅腾,麦子就夹杂着麦糠落下来了,而院子里也沸腾起阵阵麦尘。  “哪
(接上期)  第87章 2016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廿四),星期六  我的心情跟这天气一样——阴沉沉的!  阴雨、小雨、中雨、大雨,大雨、中雨、小雨、阴雨……天公就像个任性的小孩,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偶尔晴朗两天,便湿热无比,空气里充斥着既有草木花香,又有霉烂腐味,还夹杂着些许狗屎的味道,这气味具有巨大的欺骗性,引诱人们大口大口地吸纳,然后开始作呕,呕得脸色发青,像中了蛊。  我很是佩服在这个季
【训练主题】  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你观察到建党百年来祖国的发展变化了吗?你发现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了吗?你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了吗?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一篇文章,来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450字。  【指点迷津】  一、精选事例。  歌颂党的伟大,你可以写祖国的发展变化,可以写党组织的协调服务,可以写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