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样本轮换是抽样调查工作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颇多,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整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并对其进行简单评述。
关键词:样本轮换
样本轮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中,更换一定比例的样本单元,而保留其余单元不变的一种样本更换方法,是组织实施抽样调查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对抽样调查的样本进行轮换关系到抽样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样本轮换问题涉及到样本轮换规则、样本轮换方法、样本轮换率、样本轮换模型等众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颇多,形成了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样本轮换问题研究较早,这一方法很早就运用到实际调查中。Pfeffermann(1991)考虑了基于样本轮换的总体均值估计方法和季节调整问题,也采用了时间序列方法,将总体均值分解成趋势成分和季节成分,然后在特定轮换模式下建立各个成分的模型。Singh&B.Kennedy&S.Wu等(1997)都对组合估计方法无法解决的轮换偏差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修正回归估计量,并且验证了修正回归估计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减少样本的轮换偏差。Fuller&Rao(2001)基于加拿大劳动力调查首先提出应用于轮换样本连续性调查的估计量一般是回归组合估计量。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样本轮换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最近20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样本轮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一些学者从确定具体的样本轮换方法这一视角来研究样本轮换的问题。
卢宗辉,陈仁恩(2005)在讨论了样本轮换率和轮换时间的确定方法后,介绍了三种样本轮换的方法,即子样本轮换、随机轮换和等距轮换等方法。侯志强(2008)针对采用三阶段抽样设计的季度调查,构造了一种三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三层次样本轮换方法。该方法中,一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24in,二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12in,三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6in。 李勇等(2009)构造了一种新的平衡两层次样本轮换模式,对于一级单元规模较大的两阶段抽样月度调查,该模式中一级单元的轮换模式为8-4-8(16),二级单元的轮换模式为2-10-2(4)。
(二)一些学者集中于研究样本轮换率的问题。
姜秀英(2001)根据抽样理论构造均值的加权估计量,应用解条件极值的数学方法,确定最优样本轮换率就是样本的老化系数,并详细分析了样本老化的几种具体情况。欧辉,潘红艳(2010)假设每期观察的样本容量不等,分别在给定总费用,求最小方差;给定精度、求最小总费用的情况下,求单水平样本轮换模式下的最优轮换率以及最优样本容量。叶桂芳(2015)依据连续性抽样中相邻两期样本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和研究变量的辅助信息构造指数形式的比率估计量,运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出最优样本轮换率和最优权重系数。
(三)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样本轮换模型。
陈兵,吕恕(201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分层抽样的样本轮换在有辅助信息时推导出了其样本轮换模型,给出回归组合估计量、最有样本轮换率、最优组合估计权数等公式。李冰,陈光慧(2017)总结了常见轮换模式下的建模方法,并建立一般轮换模式r_1^m~r_2^(m-1)下的时间序列模型,然后以6^3~6^2模式为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给出已有信息下的最优估计。
三、综合评述
国外学者在样本轮换问题上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同时国外学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合理运用其研究成果。
梳理国内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大多数从不同视角出发研究了样本轮换方式、最优样本轮换率、样本轮换模型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具体的理论体系。然而,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样本轮换问题过程中,单一考虑了其中的某一方面,缺乏对整体的把握,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侯志强. 三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一种三层次样本轮换方法[A].统计与决策,2008.
[2]李勇,黄霞. 两阶段抽样调查的平衡两层次样本轮换研究[A].统计与决策,2009.
[3]叶桂芳. 连续性抽样中最优样本轮换率的确定[A].统计与决策,2015.
[4]李冰,陈光慧. 基于平衡轮换样本调查的时间序列建模[A].统计与决策,2017.
作者简介:冯娅萍(1993—),女,山西高平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
关键词:样本轮换
样本轮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中,更换一定比例的样本单元,而保留其余单元不变的一种样本更换方法,是组织实施抽样调查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对抽样调查的样本进行轮换关系到抽样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样本轮换问题涉及到样本轮换规则、样本轮换方法、样本轮换率、样本轮换模型等众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颇多,形成了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样本轮换问题研究较早,这一方法很早就运用到实际调查中。Pfeffermann(1991)考虑了基于样本轮换的总体均值估计方法和季节调整问题,也采用了时间序列方法,将总体均值分解成趋势成分和季节成分,然后在特定轮换模式下建立各个成分的模型。Singh&B.Kennedy&S.Wu等(1997)都对组合估计方法无法解决的轮换偏差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修正回归估计量,并且验证了修正回归估计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减少样本的轮换偏差。Fuller&Rao(2001)基于加拿大劳动力调查首先提出应用于轮换样本连续性调查的估计量一般是回归组合估计量。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样本轮换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最近20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样本轮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一些学者从确定具体的样本轮换方法这一视角来研究样本轮换的问题。
卢宗辉,陈仁恩(2005)在讨论了样本轮换率和轮换时间的确定方法后,介绍了三种样本轮换的方法,即子样本轮换、随机轮换和等距轮换等方法。侯志强(2008)针对采用三阶段抽样设计的季度调查,构造了一种三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三层次样本轮换方法。该方法中,一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24in,二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12in,三级单元的样本轮换模式为6in。 李勇等(2009)构造了一种新的平衡两层次样本轮换模式,对于一级单元规模较大的两阶段抽样月度调查,该模式中一级单元的轮换模式为8-4-8(16),二级单元的轮换模式为2-10-2(4)。
(二)一些学者集中于研究样本轮换率的问题。
姜秀英(2001)根据抽样理论构造均值的加权估计量,应用解条件极值的数学方法,确定最优样本轮换率就是样本的老化系数,并详细分析了样本老化的几种具体情况。欧辉,潘红艳(2010)假设每期观察的样本容量不等,分别在给定总费用,求最小方差;给定精度、求最小总费用的情况下,求单水平样本轮换模式下的最优轮换率以及最优样本容量。叶桂芳(2015)依据连续性抽样中相邻两期样本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和研究变量的辅助信息构造指数形式的比率估计量,运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出最优样本轮换率和最优权重系数。
(三)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样本轮换模型。
陈兵,吕恕(201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分层抽样的样本轮换在有辅助信息时推导出了其样本轮换模型,给出回归组合估计量、最有样本轮换率、最优组合估计权数等公式。李冰,陈光慧(2017)总结了常见轮换模式下的建模方法,并建立一般轮换模式r_1^m~r_2^(m-1)下的时间序列模型,然后以6^3~6^2模式为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给出已有信息下的最优估计。
三、综合评述
国外学者在样本轮换问题上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同时国外学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合理运用其研究成果。
梳理国内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大多数从不同视角出发研究了样本轮换方式、最优样本轮换率、样本轮换模型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具体的理论体系。然而,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样本轮换问题过程中,单一考虑了其中的某一方面,缺乏对整体的把握,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侯志强. 三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一种三层次样本轮换方法[A].统计与决策,2008.
[2]李勇,黄霞. 两阶段抽样调查的平衡两层次样本轮换研究[A].统计与决策,2009.
[3]叶桂芳. 连续性抽样中最优样本轮换率的确定[A].统计与决策,2015.
[4]李冰,陈光慧. 基于平衡轮换样本调查的时间序列建模[A].统计与决策,2017.
作者简介:冯娅萍(1993—),女,山西高平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