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的恒山人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u0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一辈子同恒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项紧急任务让我认识了恒山
  一纸任命让我从此结缘恒山
  一个重要使命让我踏遍恒山
  因为了解恒山,让我爱上了恒山
  我的心愿就是一辈子陪伴恒山、研究恒山
  把挖掘、宣传恒山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
  ——张剑扬
  1949年1月1日,张剑扬出生在浑源县下疃村。该村位于恒山脚下,站在村头极目远眺,恒山胜景尽收眼底。孩童时期的张剑扬未曾想到,每天耸立在眼前的这座大山会是自己一辈子的牵挂。
  张剑扬第一次接触恒山是在1977年夏天。因写作能力突出,已从教师岗位调至县委宣传部的张剑扬接到了撰写关于恒山文章的任务,他连续多次到恒山采风,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先后撰写了《悬空寺游记》《北岳恒山游记》两篇散文,均由中新社发表。这项紧急任务让张剑扬认识了恒山,也喜欢上了恒山。
  1979年5月,山西省政府确定了全省11处文物古迹对外旅游开放,恒山悬空寺名列其中。
  次年9月,浑源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恒山文物管理所,并任命张剑扬为所长。
  上任伊始,张剑扬便率队对全县20多处古建筑、古墓葬、古寺庙等文物古迹进行考察,并逐一登记造册,提出了初步保护方案。
  在此次考察中,张剑扬对恒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于1981年5月出版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全面介绍恒山的专著《北岳恒山》。山西电视台以此为蓝本拍摄了专题片《北岳恒山》。
  “在恒山工作的10年间,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想方设法宣传恒山,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恒山。挂历、诗詞、画册、传说、典故等各种宣传恒山的出版物陆续出版发行,让我这辈子同恒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5月,张剑扬接到了《北岳恒山志》的编撰任务,这是中国地方志“七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指定张剑扬为《北岳恒山志》主编。
  面对恒山历史绵长、相关志书少、很多遗迹已荡然无存的困难,张剑扬迎难而上,历时3个多月,徒步对绵延250公里的恒山进行了实地考察,日登峰岭,夜查志书,光资料就收集了几大麻袋。
  谈起那段难忘的经历,张剑扬说,这个重要使命让我踏遍恒山,全面了解了恒山,其中苦乐,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体会。
  让张剑扬没有料到的是,这部志书竟耗费了他26年的心血,2008年12月, 130万字的《北岳恒山志》终于出版发行,全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名胜景区图书陈列馆纷纷求购收藏。
  1991年,张剑扬被调至原雁北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离开了他钟爱的恒山,心里五味杂陈,但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既然与恒山结缘,就要一辈子陪伴恒山、研究恒山。
  2011年,张剑扬退休,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闲下来,被邀请回家乡继续从事恒山研究工作。
  自1977年首次登恒山写游记至今,40多年来,他无数次登上恒山,先后出版了《北岳恒山志》《北岳恒山》《恒山五岳宫》等有关恒山的专著10多部,即将出版的著作有《悬空寺志》《恒岳诗词全集》《五岳行》等。
  喜爱散文诗歌,寄情山水游记,潜心恒山文化研究,醉心民间文学搜集的张剑扬,40多年来,已撰写书稿逾1000万字,出版作品近600万字,先后出版专著18部,发表散文、游记100多篇,发表诗词300多首,创作歌曲近百首。
  在为家乡浑源创作的歌曲《谁为你陶醉》中,张剑扬写道“喊一声北岳心头热,望一眼长城彩云飞,踏歌小城君莫笑,酒醉不思归……”深情表达了他对家乡对恒山的热爱。
其他文献
认识白凤鸣那还是 1968 年的事儿。  那时我正在贾虎臣门下学艺,而且正学得如痴如醉。听师父讲,要想提高技艺,就得“经高师,访名友,多经广见”。正好师兄王德有个表舅叫白凤鸣,是个一生练武的老把式。在市里挺有名,功夫可以。于是,我央求王德帶我去拜访他表舅。  第一次见面,正值金秋送爽,气候宜人。在大同城东北角的东十府街 9 号院内,正锣鼓喧天,一派热闹气氛。一群孩子们在当院练武。可练武何须锣鼓?原
期刊
北京飞大同的航班是如此之早,航程又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们竟然赶上了下榻酒店的自助早餐。我迫不及待地单点了一份刀削面,吃了起来。这次大同之行的主题是三代京华的历史与文化,但既然一来就闯进了餐厅,就让我们对大同的探索愉快地从舌尖开始吧。  我不记得是哪位大家曾如此断言,对一位游客来说,只有飞满苍蝇和卫生间不干净的餐馆才值得一试。对于这话,我虽然存保留意见,但作为“美食在民间”理论的信奉者,我坚信在城市
期刊
我不懂绘画的技巧,看画的时候,我只看画面给我的直观感受。  看东旺的画,想起马尔克斯说的:为命运所决定,作家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东旺的画是写实的,我喜欢他画的白菜。小时候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大白菜,它有着枯叶,有着虫眼,但是,它与漫长的冬季相关,它与你的现实生活相连,所以你看它,不会觉得它只是一棵简单的植物,它有着生命的倔强。  东旺的肖像画为大家所称道。他有极强的写生能力,但是他的油画给我
期刊
“打我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这句台词戳中了许多观众的泪点。  我的母亲也并不例外。打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操劳忙碌着。岁月在母亲的脸上,留下了细碎的斑痕。我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孩童时期,还停留在母亲三十多岁,年轻力盛的时期。可不知何时起,母亲的双鬓已泛起了霜花。  孩提时期,每到横穿马路时,母亲总是伸出左手,
期刊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  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有太多的面目。  李白眼中的春天是:“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白居易描摹的春天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韩愈笔下的春天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那么在苏轼的眼中,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期刊
遠古时代,结绳就成为一种文明符号。那个时代的生活从此有了朦胧的表现形态。一根绳,打个结,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结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神圣的,它用一根简单的绳,传递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情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在大同,有这样一位女子,倾情绳编18年,默默无闻,一心结艺,简单为人,真诚做事。正如她的一件件作品一样,以善结缘,结绳慰心。  她就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以及大同市传统工艺美术
期刊
我国民间对用彩色丝线绣的鞋垫儿情有独钟。绣鞋垫儿,看图案、看色彩、看手工,更要看创意。既要好用又要好看,还要有情调,所以称得上是一门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  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由原始粗砺逐渐变得精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农村的家庭主妇们常常点灯熬夜,用针锥子和麻绳子纳大底子,也就是后来被叫做“千层底儿”的鞋底子。结实,吸汗,踩着软硬适中,很舒服。穿千层底儿布鞋似乎用不着鞋垫儿,况且那时候
期刊
收到李景平老师的散文集《走过时光》,我一目十页翻了翻就放到一边了。一者缘于我现在主要搞书画艺术评论,多看与艺术相关的著作;二者是文学作品现在基本成了极少数文学爱好者甚至只有编辑、作者阅读的小众产品,我这个写作者兼编辑都很少看工作以外的其它文字;其三是据我所知,李景平老师长期耕耘在环保文学写作并卓有建树,散文似乎并非其专长……但有一天准备午休,忽地看到这本装帧素雅的《走过时光》,就想以此当成“摇篮曲
期刊
1979年,巴基斯坦——西德联合考古队,对巴基斯坦北部喀拉昆仑公路沿线的岩刻,进行了三年多时间的考察,发现了多处题记。其中,有一处汉文题记写道:“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2015年,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一行17人,在喀喇昆仑山罕萨山谷的印度河边考察时,在悬崖上的一块岩石上,再次看到了这12个汉字:“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  ——题记  这处
期刊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鼓舞士气、关爱队伍,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签署命令,授予全国53名女民警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发文,通报表扬100名成绩突出女民警、100名好警嫂和100名爱警母亲。太原铁路公安局大同公安处女警吴凤菊被授予成绩突出女警光荣称号。  吴凤菊,女,1973年5月出生,汉族,河北省迁西县人,中共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