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课程标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是一个渴望已久的福音。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课标修订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课程标准是为学生而设的,学生应该了解课程标准。
  作为我国现代《语文课程标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叶圣陶先生于1923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即《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49年他又起草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之后,他对课标的多次修订都发表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其中有一条意见是:课程标准“是为学生而设的”。他的这个观点体现在一系列文章中。如:
  1933年2月1日,叶圣陶先生针对1932年底颁布的初、高中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与中学生》一文中阐述了他对新课标中复古倾向、取消选科制和注重实科的三点看法后说:“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受教育的中学生,不可不知道以上说的几点。”
  1936年,叶圣陶先生听说1932年底颁布的课程标准作了某些修订并即将公布时,他在3月1日发表的《课程标准又将修订》一文中指出:“最关心课程标准的当然是实际教育者……至于学生诸君,想来不大留心什么课程标准吧?但这个东西原是为学生而设的,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学生诸君实在应该加以严切注意”。
  1941年1月5日,叶圣陶先生在《国文随谈》一文中谈及课程标准时说:“(国文课程标准)虽是给教师看的。但学生也可以看。看了之后,可以知道修习某种课程的整个意义与情形,更可知道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不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到家:这些对自己都是很有益处的”。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明确地传达了他的一个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是为学生而设的.因此不但老师要看,学生也应该看,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
  如果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和修订者认可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那么在当前应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理解能力,考虑他们是否能读懂课标,应把握好修订课标的时机,使课标的表述尽可能贴近广大师生。试想,连教师都要经过听专家的宣讲报告、看学者的课标解读的培训,也许才能领会现行课标的理念和思路,那些10多岁的中学生怎么会看得懂呢?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中,存在着不少令数师难以理解的舶方.特别是有不少新的令人费解的概念术语,如“课程”、“理念”、“语文素养”、“人文性”、“文本”、“对话”、“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等等。行文中也没有对这些词语很好加以解释,像“维度”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甚至在《辞海》中也找不到解释。
  为此,我们建议:为了方便广大师生的阅读和理解,希望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应在行文中对所用的新概念、新术语作必要的解释和界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处理就比较好,教师和学生一看就明白,当然也就便于开发和利用了。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行文,也应该通俗易懂,而不需要另起炉灶再作“解读”。同时,为了增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可读性,可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后附上图表,以直观形象地说明三个维度和四个方面的关系;在“总目标”、“阶段目标”后也应当附以表格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三部分,分阶段详细分解“三个维度”、“十大目标”、“五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进师生对《语文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增强实施的针对性。
  [作者通联:武汉市汉阳区教科中心]
其他文献
[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依据文本解读的概念,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得学科教学所期望的阅读或者写作的经验。也就是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文本解读行为,最终指向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意义的发现,从而习得相应的语用经验。以下,我就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谈我对文本情境、路径与语言结构的理解。   第一,文本解读要认真研读课标   一切语文教学的起点或者说教学设计的起步,都是基于课程标
〔案例回放〕  今天,我拿着一叠作文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课堂。好不容易从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作文中找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范文———《那一次,我笑了》。  在读范文之前,我再次重申了本次作文的要求,并对“真情实感”这一点作了特别强调。我本以为读完文章后,学生会举出一系列值得借鉴之处,能对自己的文章作出反思。谁知一个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声音在班中响起——她的文章是假的,缺少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音
高考一结束,浙江省的各种媒体就对高考试题作了评论,其中对语文试题好评如潮,概括起来无非是稳中有变、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几点。正奇怪那位专家有如此快的出手,后来一打听,原先是命题组自己的解读,不禁哑然失笑:一只母鸡下了蛋,不等他人先说,先呱呱大叫:我的蛋下得很大,很好,很有特点。这倒好,先让满世界都知道,这是一个好蛋,等人家反应过来,再想说几句时,别人已听不进去了——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先入为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杂文的基本特征:寓道理于形象,幽默风趣、泼辣犀利几乎是杂文的商标;“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大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具有创新性、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运用。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开始,探究自主合作模式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