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的精神和月亮的精神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太阳,无论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朝阳还是夕阳,都是那样灿烂辉煌,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因此先哲要求我们“日日新,又日新”,让生活每天都有新气象。我们来看《易经》,头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就象征着太阳、运动、生长、活力、刚强等。这都是儒家智慧的特征,都是以儒做人的要求。
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家的智慧,太阳的精神之外又需要月亮的精神,就好像《易经》在乾卦之外还需要有坤卦,男人之外还要有女人,缺了哪一方都不会有人类,都不会有世界。月亮的精神就是道家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不露声色的谦卑,就像无声地呵护大地的月光。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谦虚,但是月亮可是个大艺术家,她转瞬之间就替我们变换了世界,丑的变成了美的。因此,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月光的滋润下谈恋爱,恋爱中的情侣许多亲昵地表示只能在朦胧月光的掩护下进行。当然,今天后现代了,许多月光下的事都可以转移了。
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儒家风骨和道家气象,入世和出世,有为和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悲歌慷慨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那样奇妙地相得益彰,组成了中国智慧既空灵又丰实的壮观画面。
儒和道的共同诉求
儒道两家可以互补,是因为它们在立场的差异和观点的对立之外,还有着共同的追求。例如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儒家《易传》讲的“复”也是这个道理:“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仄,月盈则食”,正所谓“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此外,儒道两家都重视中庸,都既反对不足,更反对过分,强调“勿太过”,讲究“度”的智慧,追求恰到好处的境界。
因此,儒道两家尽管是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但正像《易传》所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两家最后还是汇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条大河,共同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园地。
道家和道教
谈到道家,有人一定会想到道教,想到张天师、全真七子、八仙过海、白云观、武当山。那么,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首先要指出,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道家就没有道教。道家的主要代表老子后来成了道教的教主,是三清之一,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更重要的是,老子和道家另外一位重要代表庄子,为道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老子《道德经》在道教这里被称为《道德真经》,《庄子》一书在道教这里被称为《南华真经》(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一书被道教称为《南华真经》)。
但是道家和道教也有重大区别。简单地说,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按冯友兰先生的看法,“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叫人反乎自然。”
冯先生的理由是,道家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有生有死是自然过程,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应当平静地顺应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追求长生不老,这显然反自然。
当然,道教中人肯定不同意冯先生的看法,在他们看来,道教的长生术不是反自然,而恰好是挖掘自然潜力,融入自然,追求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怎样看道教的长生术
说到道教,很多人确乎立刻就想到炼丹服药、吐故纳新、导引辟谷,多少天不吃饭,长生不老……
道教确乎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为愿景,例如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长生不死,认为:“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
这是明确地将健康长寿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还有的道教经典说:“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不横夭也”。这是说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仙,中等境界是长寿,最低境界也是乐享天年避免夭折。这个养生理论典型地体现了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性格,入世的、人间的价值取向。
道教讲养生,目的在于延年益寿乃至成仙不死,这对于生命有限并且只能活一次的人类,自然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毋庸讳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了追求长寿甚至成仙热衷于服食道士炼的丹药,结果既没有长寿,更没有成仙,很多皇帝却反而丧了命。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和清朝的雍正皇帝,这两位最残暴又最精明的皇帝,都是吃丹药吃死的。唐朝的皇帝格外崇信道教,结果一朝之内竟然有六位皇帝中毒送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我们这里说的“以道养生”,主要不是道教的长寿理论和实践,更不是追求荒诞不经的长生不老,而是道家阐释的一种人生智慧、文化价值。
儒道生命观的比较
比较一下儒道两家的生命观,可以看出这两家的人生诉求有着鲜明的差异。道家讲养生,甚至讲生命至上,这和儒家就大不一样。例如儒家讲杀生成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更说“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前面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真的是境界崇高,令人敬仰。但是道家就从来不讲这些东西。老子讲“长生久视”“功成、名遂、身退” “柔弱胜刚强”,庄子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
什么意思?做好事不要太高调,搞得谁都知道你,也就谁都惦记你。乱来点儿也要注意分寸,不要违法乱纪,让警察找上门来。这样你才能够保证安全,得享天年。庄子还讲“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一辈子不做官,只求满足自己的精神志向,功名利禄都是摧残生命的垃圾,彻底地抛弃这些垃圾,就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是后来说的神仙了。
总之,道家从一开始就珍视生命,主张一种自然的养生的人生观,认为这样也才有社会和谐,天下大治。例如道家早期思想家杨朱指出:“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后来儒家的孟子曾指责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无君”,是“禽兽”,但杨朱的意思是大家都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为外物所诱惑,大家才都能活得好;大家都不去“利天下”,也就不会产生种种纷争冲突,才真的实现天下太平。
后来道家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都发展和深化了早期道家杨朱等人的思想,崇尚自然,珍爱生命,摒绝物欲,反抗异化,成了道家的一条红线。因此说“以道养生”。
儒家孔孟并称,道家老庄并称。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太阳,无论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朝阳还是夕阳,都是那样灿烂辉煌,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因此先哲要求我们“日日新,又日新”,让生活每天都有新气象。我们来看《易经》,头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就象征着太阳、运动、生长、活力、刚强等。这都是儒家智慧的特征,都是以儒做人的要求。
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家的智慧,太阳的精神之外又需要月亮的精神,就好像《易经》在乾卦之外还需要有坤卦,男人之外还要有女人,缺了哪一方都不会有人类,都不会有世界。月亮的精神就是道家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不露声色的谦卑,就像无声地呵护大地的月光。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谦虚,但是月亮可是个大艺术家,她转瞬之间就替我们变换了世界,丑的变成了美的。因此,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月光的滋润下谈恋爱,恋爱中的情侣许多亲昵地表示只能在朦胧月光的掩护下进行。当然,今天后现代了,许多月光下的事都可以转移了。
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儒家风骨和道家气象,入世和出世,有为和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悲歌慷慨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那样奇妙地相得益彰,组成了中国智慧既空灵又丰实的壮观画面。
儒和道的共同诉求
儒道两家可以互补,是因为它们在立场的差异和观点的对立之外,还有着共同的追求。例如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儒家《易传》讲的“复”也是这个道理:“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仄,月盈则食”,正所谓“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此外,儒道两家都重视中庸,都既反对不足,更反对过分,强调“勿太过”,讲究“度”的智慧,追求恰到好处的境界。
因此,儒道两家尽管是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但正像《易传》所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两家最后还是汇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条大河,共同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园地。
道家和道教
谈到道家,有人一定会想到道教,想到张天师、全真七子、八仙过海、白云观、武当山。那么,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首先要指出,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道家就没有道教。道家的主要代表老子后来成了道教的教主,是三清之一,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更重要的是,老子和道家另外一位重要代表庄子,为道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老子《道德经》在道教这里被称为《道德真经》,《庄子》一书在道教这里被称为《南华真经》(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一书被道教称为《南华真经》)。
但是道家和道教也有重大区别。简单地说,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按冯友兰先生的看法,“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叫人反乎自然。”
冯先生的理由是,道家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有生有死是自然过程,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应当平静地顺应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追求长生不老,这显然反自然。
当然,道教中人肯定不同意冯先生的看法,在他们看来,道教的长生术不是反自然,而恰好是挖掘自然潜力,融入自然,追求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怎样看道教的长生术
说到道教,很多人确乎立刻就想到炼丹服药、吐故纳新、导引辟谷,多少天不吃饭,长生不老……
道教确乎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为愿景,例如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长生不死,认为:“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
这是明确地将健康长寿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还有的道教经典说:“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不横夭也”。这是说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仙,中等境界是长寿,最低境界也是乐享天年避免夭折。这个养生理论典型地体现了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性格,入世的、人间的价值取向。
道教讲养生,目的在于延年益寿乃至成仙不死,这对于生命有限并且只能活一次的人类,自然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毋庸讳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了追求长寿甚至成仙热衷于服食道士炼的丹药,结果既没有长寿,更没有成仙,很多皇帝却反而丧了命。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和清朝的雍正皇帝,这两位最残暴又最精明的皇帝,都是吃丹药吃死的。唐朝的皇帝格外崇信道教,结果一朝之内竟然有六位皇帝中毒送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我们这里说的“以道养生”,主要不是道教的长寿理论和实践,更不是追求荒诞不经的长生不老,而是道家阐释的一种人生智慧、文化价值。
儒道生命观的比较
比较一下儒道两家的生命观,可以看出这两家的人生诉求有着鲜明的差异。道家讲养生,甚至讲生命至上,这和儒家就大不一样。例如儒家讲杀生成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更说“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前面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真的是境界崇高,令人敬仰。但是道家就从来不讲这些东西。老子讲“长生久视”“功成、名遂、身退” “柔弱胜刚强”,庄子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
什么意思?做好事不要太高调,搞得谁都知道你,也就谁都惦记你。乱来点儿也要注意分寸,不要违法乱纪,让警察找上门来。这样你才能够保证安全,得享天年。庄子还讲“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一辈子不做官,只求满足自己的精神志向,功名利禄都是摧残生命的垃圾,彻底地抛弃这些垃圾,就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是后来说的神仙了。
总之,道家从一开始就珍视生命,主张一种自然的养生的人生观,认为这样也才有社会和谐,天下大治。例如道家早期思想家杨朱指出:“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后来儒家的孟子曾指责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无君”,是“禽兽”,但杨朱的意思是大家都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为外物所诱惑,大家才都能活得好;大家都不去“利天下”,也就不会产生种种纷争冲突,才真的实现天下太平。
后来道家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都发展和深化了早期道家杨朱等人的思想,崇尚自然,珍爱生命,摒绝物欲,反抗异化,成了道家的一条红线。因此说“以道养生”。
儒家孔孟并称,道家老庄并称。